北宋理學家周敦頤的《愛蓮說》中有兩個“獨”字:“晉陶淵明獨愛菊”“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人教版和語文版課標教材都選了《愛蓮說》,它們對“獨”的解釋是“僅,只”。根據這一解釋,“晉陶淵明獨愛菊”就是“晉朝的陶淵明只愛菊花”,“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就是“我僅僅喜愛蓮花出淤泥而不染”。
這一解釋值得商榷。
我們先來看一看陶淵明是不是只喜愛菊花。陶淵明厭惡官場紛爭,隱居在偏遠的山村,親自從事農耕,在他的山水詩、農耕詩中經常可以觸摸到他對山水和花草樹木的喜愛、親近。如“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歸園田居》),又如“我屋南窗下,今生幾叢菊。薔薇葉已抽,秋蘭氣當馥”(《問來使》),再如“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飲酒》第十七),這些詩句表明陶淵明對桃花、李花、蘭花等也是很喜愛的。
既然陶淵明并不是只喜歡菊花,那么課文中周敦頤說“晉陶淵明獨愛菊”是什么意思呢?
其實“晉陶淵明獨愛菊”中的“獨”并不是“僅,只”的意思,而是“特別”的意思。“晉陶淵明獨愛菊”就是“晉朝的陶淵明特別喜愛菊花”,“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就是“我特別喜愛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這樣一解釋,兩句話的意思就通了。
那么“獨”怎么會有“特別”的意思,語文課本怎么又會解釋為“僅,只”呢?這就要回顧一下“獨”詞義引申的過程了。
“獨”起初是“單獨”的意思,如:
(1)土國城漕,我獨南行。(《詩經·邶風·擊鼓》)
(2)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
因為“單獨”往往意味著“獨一無二”,因而就引申出“特別,獨特”的意思來。如:
(3)受命于地,唯松柏獨也正,在冬夏青青。(《莊子·德充符》)
“單獨”同時又意味著“只有這一個”,因而“獨”又引申出“僅,只”的意思。如:
(4)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也就是說“單獨”義是“獨”的本義,而“特別,獨特”義和“僅,只”義是“獨”的引申義。這三個義項從古至今都在使用,因而判斷一個句子中的“獨”是什么意思,往往要根據上下文和一定的語境。以記錄宋代朱熹等教育學生的《朱子語類》為例:
(5)蓋此星獨居天軸,四面如輪盤。(《朱子語類·理氣》,獨:單獨。)
(6)看來非獨是這幾項如此,凡是先安排要恁地,便不得。(《朱子語類·大學》,獨:僅,只。)
(7)圣人有此理,天亦有此理,故其妙處獨與之契合。(《朱子語類·論語》,獨:特別。)
《朱子語類》和《愛蓮說》時代相近,上面的三個例句表明在宋代,“獨”的三個義項都在使用。
現在再回到課文。陶淵明喜愛的是農耕隱居生活,山村的花草樹木都讓陶淵明感到喜悅,而在這些花草樹木中,陶淵明特別喜愛的就是菊花,因為“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周敦頤之所以喜愛蓮花,也是因為特別欣賞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等性格,他說:“蓮,花之君子者也。”可以說,陶淵明特別喜愛菊花、周敦頤特別喜愛蓮花的原因,主要是菊花和蓮花分別象征了他們的人格和品質。
課文將“獨”解釋為“僅,只”,結果就成了陶淵明只愛菊花、周敦頤只愛蓮花,這就曲解了周敦頤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