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高中課標教材語文必修四節選了一段魯侍萍與周樸園在周家相見的內容為課文,我在208名學生中做調查,發現喜歡看的不足十分之一。問原因,學生說:沒意思,文字平平,只是兩個人的對話,也沒有刺激的地方。我聽了很難受,但更多的是反思。從節選的內容來看,有長達84處的兩人對白,想想現在的學生都是在動漫和圖畫中長大,這樣的對白式戲劇很難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但這只是一個表面現象,關鍵是教師在引導閱讀的過程中是否能夠把握住矛盾沖突,把枯燥的對話設計成生動有趣、緊張刺激的場景,讓學生成為劇中的主人或劇場的觀眾。
于是,我首先設計了一個簡單的變形金剛——視覺沖擊和文字撞擊,彈鋪前奏,撩撥情感。我引導學生尋找文中魯侍萍和周樸園常用的兩個語氣詞——“恩”和“哦”。這兩個看似平淡的語氣詞恰巧是進入學生心靈的變形金剛。
從結構上看,它們特別簡單,不需要動腦就知道是什么意思。
從語義上看,它們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要提示一下,如兩人在發出“恩”和“哦”時語氣一樣嗎?這是橫向比較。每個人在不同時段發出相同詞的感情一樣嗎?這是縱向比較。在這種橫向與縱向的比較中,周樸園和魯侍萍的形象就在學生的腦海里還原再現了。學生原來的排斥心理消解了,繼續探究的愿望產生了。
其次扣住善于心計而又柔情堅韌的特點解讀魯侍萍。
“善于心計”應該說是一個中性詞,但它似乎又偏重貶義。“柔情”雖然用來形容女性,但往往用在妙齡少女和少婦身上,而魯侍萍已是50多歲的老太太,這對學生來說非常滑稽有趣。“堅韌”是一個適用范圍比較廣的詞語,它可以是一種性格的揭示,也可以是一種精神的詮釋。這種特點隱含了復雜性與矛盾性,學生想弄明白的心理隨之產生,學習的欲望開始萌動,但能否持續,需要教師的引領。
再次對文本進行取舍,緊扣住兩個稱謂——“老爺”和“樸園”,依次還原人物的性格。這一部分的賞析以教師為導演、學生為演員的說戲式教學為主。因為這段歷史學生相對陌生,學生不可能每一篇文章都去查閱資料。教師在這里不是機械地提問,不是演員而是導演。把戲說給演員聽,讓學生進行有個性體驗的表白。
最后用提示感悟法。作為導演的教師,只負責給學生提示場景的處理,而絕大多數內容則由學生自己來體驗、感悟、述說。
1.第一次稱呼“老爺”的情景,“看著他”的侍萍是怎樣的情感?
2.第二次稱呼“老爺”,“哦——老爺沒有事了”,破折號演繹了什么樣的侍萍?該如何讀?
3.在文本中尋找侍萍處處設玄機、句句留余地的話語,并談談這些對話塑造了怎樣的人物性格。
4.第三次稱呼“老爺”,深情的含著眼淚的呼喚,揭示了侍萍怎樣復雜的情感?
5.一聲“樸園”詮釋了魯侍萍怎樣的心理?躍然于眼前的形象是怎樣的?
對于這樣的場景性提問,學生的基礎應較為扎實,有一定的自主性,能迅速進入文本,和文本對話,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的區間,而且能沉浸其中,獲得感性和理性的認識,這樣的學習才能從文本學習進入文學欣賞的層面。教學不是單純的知識學習,而是與文學對話、與大師對話、與心靈對話。
后續的教學是讓學生自由選擇伙伴,給10天的準備時間,根據自己的體驗,把這一段排成短劇,在班級演出,請學生品評,雙邊互動談自己的感受和處理劇本的體會。最終效果非常好,學生學習戲劇的興趣提升了,欣賞戲劇的能力提高了,表演能力也得到了鍛煉。
從布魯姆的教學目標分類學原理我們知道,這樣教學《雷雨》遵循了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規律,同時整個教學過程也體現了新課改的要求:以形象生動的形式提高學習戲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