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市場的冷清
2006年,國內等離子電視的銷售走勢低迷,市場增長速度大幅下滑,沒能維持2004年、2005年的增長態勢。2006年國內等離子電視市場零售量總規模為61.3萬臺,相對于2005年而言僅增長了14%,零售市場規模為86.7億元,相對于2005年而言反而下降了10%。國家信息產業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07年1-4月,國內等離子電視機生產量為15.1萬臺,相比與2006年的21.9萬臺下降了31.1%。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液晶電視在今年的頭4個月中,實現產量426.9萬臺,與去年同期的225.9萬臺相比增長了89%。從這樣一個相差懸殊的對比數據中,我們不難看到在國內平板電視市場中,液晶電視不論是在產量的絕對數量上,還是在增長速度上都已經遙遙領先于等離子電視。
當平板電視剛在中國興起之時,等離子與液晶可以說是勢均力敵,各領風騷的局面。但是自從2005年以來,似乎國內幾家大的彩電企業傾向于液晶電視市場的發展,這種戰略性的傾向及其所帶來的營銷策略作用使得等離子電視在國內的處境極其尷尬,而液晶電視陣營在國內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另一方面,由于曾經流行的市場輿論的影響,很多消費者形成了等離子電視不如液晶電視的觀念。比如說曾經有一段時間,關于等離子電視與液晶電視的對比爭論頗為流行,“等離子淘汰論”、“液晶獨霸論”、“等離子技術差,達不到高清”等等言論在市場上形成了不利于等離子市場發展的輿論,直接或間接地左右了消費者的購買傾向。
2005年的7∶3,2006年的8∶2,這兩個數據常被用來描述國內液晶電視與等離子電視市場份額之比。從2006年初開始,等離子電視的市場份額正不斷被液晶電視蠶食著。雖然等離子電視有著各種動態表現優勢,并且對人體視力的影響也相對更小。但是當液晶電視以其價格優勢開始對等離子電視一直領先的大屏幕電視市場開始大舉圍攻的時候,面對消費者的“誤解”,以及液晶電視的步步緊逼,等離子電視只能不斷退讓。
從國內市場的品牌競爭來看,我國目前的等離子電視市場還處于外資品牌占主導的局面。總體來看在2006年上半年,外資品牌憑借品牌優勢和價格策略的調整,進一步鞏固了在等離子電視市場的主導地位。我們可以分析以下這組由中怡康在2006年提供的市場研究數據。
在銷售量方面,2006年1-5月,松下、日立的市場占有率位列前兩名,占有率分別為21.64%和17.60%,合計占到39.24%的份額,LG的市場占有率為8.57%,略低于長虹的9.29%和海信的8.69%,名列第五名。在國產品牌方面,長虹、海信處于第一梯隊,合計占17.98%的份額。而康佳、創維、廈華、TCL和海爾五大品牌已退居第二梯隊。賽諾市場研究公司的調研結果也印證了外資品牌在銷售量市場份額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它認為2006年1-5月期間,中國市場全部國產品牌合計只占到30%的市場份額。
在銷售額方面,外資品牌的優勢地位則更為明顯。根據中怡康的統計數據,2006年1-5月,松下、日立、飛利浦、LG的市場占有率位列前四名,占有率分別是24.38%、19.62%、8.95%和7.88%,合計占到60.83%的份額,另一外資品牌三星以6.45%的銷售額市場占有率位居第七名。
國際市場的熱銷
等離子電視在國內發展受阻,或許我們可將其看作一個特例,因為從產銷量來看,國際等離子市場保持穩中有升。美國市場調研機構發布的等離子市場總結報告顯示,2006年第一季度,全球等離子廠商共交付237萬塊等離子面板,比2005年同期增長了84.4%,其中,42寸面板占據了八成,50寸面板的比例則提高到15%。就等離子電視來看,2006年一季度總出貨量 為154.7萬臺,與2005年同期相比增長88%。從全球大屏幕電視的發展現狀與趨勢來看,等離子依然占據了絕對優勢,有一項針對2006年上半年全球40寸以上大屏幕電視市場的研究表明,等離子電視的市場份額占到了47%,其次是微顯背投,占26%,然后才是液晶電視,僅占17%。
在美國,42寸以上的電視機中等離子占到了80%,在歐洲42寸以上的大屏幕電視70%都是等離子。2007年6月,日本專業調查公司BCN針對日本21家電器專賣商共計2300家店鋪進行了等離子電視的市場銷售狀況調查,結果顯示,今年5月份,等離子電視機的銷售額在平板電視市場所占份額達到20.6%,等離子電視機在日本的銷售明顯上升,呈卷土重來之勢。
一冷一熱的啟示
從全球范圍來看,平板電視市場呈現出由等離子和液晶共同主導的局面。而國內的市場形勢卻大相徑庭,一方面是液晶平板電視市場的高速增長,另一方面是等離子平板電視市場的節節敗退。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同屬于平板電視體系的等離子和液晶在發展過程中走過了不同的道路。液晶電視是從小屏幕發展到大屏幕,對應得價格是從低價走向高價;而等離子電視的發展是從大屏幕開始的,隨著不同的發展,其價格是逐步從高價走向低價的。從這樣一種演變趨勢來看,等離子電視最終能否在市場上大顯身手,其決定因素不在于液晶與等離子到底孰優孰劣,也不在于產品被貼上了什么品牌,而是在于消費者對等離子電視購買價值的感知。換句話說,多大尺寸的等離子電視(如32寸或40寸)以什么價格(相對于同等大小的液晶的價格優勢)銷售將成為等離子電視爭奪市場的重點。這樣來看,價值因素可能將再一次成為電視市場格局變化的重要推動因素,首先將是等離子對液晶的變化,然后將是各競爭品牌之間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