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可持續性戰略引入游戲活動的開展,滿足幼兒“不可一日無游戲”的基本需要,讓其在有組織、有目的、有樂趣的游戲活動中主動、自由、持續地獲得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的生活體驗,對實現幼兒教育目標是非常重要的。
一、樹立正確的游戲觀
觀念指導行為。游戲活動的開展一定要有正確的游戲觀作為指導,不能實行“無為而治”,更不能是“一時心血來潮而為之”。如果對游戲沒有一個正確的觀念,游戲的作用就不能被充分挖掘出來,也就沒有了持續發展的理論指導和動力。因此,必須把樹立正確的游戲觀作為可持續性戰略的一個基本任務來抓。
1、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和權利
游戲提供給幼兒的活動經驗是環境間接的、模擬的反映,而非直接、真實的實踐經驗。這正好符合幼兒身心發展水平對認知發展和能力獲得的要求是否得到滿足。當幼兒無法親身體驗某種經歷的時候,間接、模仿學習便成了最佳途徑。游戲給予幼兒認知發展和能力獲得的幫助是多方面的。交往力、探求力、運動量、嘗試力、合作力、競爭力以及創造力,都能在游戲過程和結果中獲得。游戲貫穿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生活即游戲,游戲即生活”(杜威語),使得游戲對幼兒來說同吃飯睡覺一樣自然、一樣重要。因此絕不能隨意“封殺掠奪”幼兒游戲的權利。正因為游戲乃幼兒的基本活動與權利,才成為幼兒成長發展的主動需要,才保證了從根本上發揮教育功能的持續性。
2、游戲重在主觀體驗而非活動的外部形式
游戲活動的開展目的是要落實到幼兒的成長發展上。游戲的目標、內容、形式及組織等都要為這個目的服務。要發揮游戲的教育功能,就必須規范游戲的目的性,把幼兒的主動性與教師的調控引導統一起來,最終通過幼兒的活動實現行為內化,獲得主觀體驗,強化內省以達到內驅力的激發。
這種基于主觀體驗考慮的游戲觀對于游戲活動的外部形式沒有苛刻的要求,形式為內容服務,不管其形式如何粗糙、失控,只要幼兒獲得了適合自己能力水平的主觀體驗,這樣的游戲活動也就是成功的。比如游戲《擊鼓傳花》,在擊鼓傳花的過程中,由于有鼓聲作背景,幼兒的聲音也較大,甚至有些大吵大鬧,給人形式上的感覺好像是場面混亂失控了,但這正是幼兒借此表達自己歡迎該游戲所產生的喜悅體驗。另外在“受懲罰表演”環節中,有的幼兒隨便比劃了兩下就下場,有的幼兒則胡亂說了兩句話就完事,而有的幼兒卻沒完沒了地“賴”在臺上不下來等等,這種情形看似“粗糙”,殊不知這也正是幼兒自身水平的真實展現,是他們對“游戲懲罰”所表現出來的個體差異性體驗。如果我們不考慮到幼兒主觀體驗的適度滿足而提出更高要求以追求形式上的完美,那豈不如拔苗助長一般?脫離了幼兒主觀體驗的獲得,游戲也就只是混時間的一個過場了,這樣對幼兒游戲水平的發展會產生負面影響。
3、游戲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的特點
幼兒探索的內容是廣泛的。不同層次、不同層面的認知與能力發展需要不同的方法去加以支持。游戲作為幼兒活動的主要形式,其發展目標及所含層次、層面內容各不相同,相應地,游戲形式及種類也各有差異,呈現出豐富性和多樣性的特點。
對于一個目標的實現,也許得在多種游戲活動中反復練習鞏固才能最終完成。不同種類的游戲活動正好迎合了幼兒興趣的多變性,便也保證了幼兒自始至終以一種高興趣、高樂趣的狀態去從事游戲活動。目標在這種情況下也就易于實現了。例如要完成目標“訓練反應敏捷性”,可選擇語言游戲《國王的晚餐》:由教師扮國王,幼兒扮大臣。“國王”任意說出他忌諱的字,如“肉”,然后問:“今天的晚餐為我準備了什么菜呀?”“大臣”按順序報上菜名,如果誰報的萊名含有“肉”字,那他就要受罰;也可選擇體育游戲《室內競走》——確定跑道(鉆桌子、跨椅子)或是在布滿空瓶的房間之中迂回穿梭,然后開始計時,看誰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賽程。
要充分利用游戲的豐富性與多樣性特點,從幼兒的興趣出發,創設有利條件讓幼兒主動創造發展,實現游戲的教育功能在幼兒不竭的興趣點中持續地發揮。
二、使用恰當的游戲組織言行
幼兒對游戲的態度是積極的、主動的,他們渴望把一種興奮的活動體驗保持到游戲結束。但這僅是幼兒的愿望而已,他們所具有的知識與能力水平還不足以幫助自己實現愿望。教師的組織這時候便成了其夢想成真的必備工具。
在具體的游戲活動中,教師的組織言行充當著一把把打開幼兒探究之門的“金鑰匙”。幼兒是不甘寂寞的,他們的行為需要與他人進行交流,也需要他人給予判斷性的評價。教師在幼兒心中的地位是無與倫比的,所以教師的言行對幼兒的“評價”作用是巨大的,教師恰當的組織言行的積極效應也就在這種“雙方自愿”的狀態中體現無遺。就實際操作過程來講,教師積極恰當的組織言行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常用笑容、身體接觸、動作等肯定幼兒積極的行為
幼兒對“愛”的渴望是異常強烈的,而且心中有愛的需要并得到滿足可使幼兒產生強大的行為內驅力。幼兒積極的行為需要“愛”的撫慰來肯定,一絲甜甜的笑容、一次緊緊的擁抱、一個輕輕的吻……將使幼兒內心產生無與倫比的愉悅體驗并驅使他們繼續把愉悅的游戲進行下去。
2、不要對幼兒不當的行為采取嚴厲的態度和呵斥的做法
《小羊和狼》是一個令孩子們非常興奮的表演游戲。其中有一個情節是“狼”逃到屋后,被藏在那里的“小馬”給踹了一腳。結果在游戲中,扮演“小馬”的幼兒一腳真踹了過去,把扮演“狼”的幼兒的小腿給踹了個大青包。對這種不當行為,教師應持什么態度和做法?恐怕很多人會聲色俱厲地一頓呵斥:“你怎么搞的!你看,都踹了個包了!”“干嘛那么大勁,你讓人家這樣踹一腳試試!”……于是,孩子傻了、哭了,游戲也就結束了。看看,教師嚴厲了一回,又得到了什么?孩子的腿照樣腫著,孩子的痛苦與委屈之淚照樣流著,游戲也半途而廢了,何苦來著?孩子的不當行為來自于他對游戲的投入,對角色的投入,從他內心講,“狼”被踹是天經地義的,是大快人心的,“小馬”就是應該狠狠地踹“狼”。這是幼兒對該游戲的體驗,是合乎其心智水平的。教師應該主動對此負責,事前要提醒,事后要處理,而不是一頓簡單而粗暴的謾罵與斥責,傷了孩子的心,澆滅了孩子認知與體驗的熱情之火,游戲的教育功能發揮也就只能如游戲本身一樣半途而廢了。
3、盡量少使用諸如“不準……”“不行!”“誰讓你這樣做的!”等禁令式語言
游戲活動中交待一些適當的要求是必要的,但這些要求應該是不帶威脅性的,具有建設性的,而不是禁令式的。經常有老師在游戲中向幼兒發出“不準……”“不行!”“誰讓你這樣做的!”等口令,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幼兒都失去了來自其自身的游戲愿望。特別是在一些觀摩活動中,教師為求整齊劃一,就用許多禁令式的要求來統一幼兒活動,這是對幼兒好奇心、探究力和創造性的無情封殺。游戲寬松自由的環境很大程度上來自于教師的開放性,一方面教師盡量不使用禁令式語言,另一方面教師要重視幼兒提出的意見,細心傾聽、積極采納,尤其對于幼兒與眾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更要用各種積極方式予以鼓勵與支持。
4、對游戲的結果不作否定性評價
對游戲結果的評價不是可有可無的。幼兒的活動體驗需要得到判斷性定位。但是這個“判斷”不是“是”與“否”,而是“大”和“小”、“多”和“少”。結果的評價是對過程的判斷,只要經過了“過程”,其“結果”也就有了,幼兒之間的結果差異不在于是否有了收獲,而在于收獲了多少、收獲了什么。因此,沒有理由去否定任何一個幼兒的游戲結果。就如結構游戲《我的家》,有的幼兒搭建了一座非常漂亮的房子,他便有了看得見的成功收獲;有的幼兒只搭建了一張簡單的飯桌,他也有了一定的成功收獲;而有的幼兒什么也沒搭成,但他說了句:“我喜歡玩結構游戲。”他還是有了基于自己能力水平的成功收獲,至少他沒有因什么也沒搭成而喪失對結構游戲的興趣和信心。因此,對每個孩子的評價應該都是肯定的、鼓勵性的,而不是拿成人的標準來或“一刀切”地對某些幼兒的游戲結果予以否定。
三、建構系統的游戲課程是可持續性戰略的迫切任務
游戲的教育作用指向所涉及的范圍是廣泛的。通過游戲,幼兒不僅可鍛煉身體,還可增長多種知識和技能,訓練視、聽、觸、重力等感覺,增強注意力、記憶力、判斷力、靈活性等,同時也培養意志力與合作精神等。可以說,通過游戲可以促進幼兒素質的全面提高。游戲是幼兒最感興趣的活動,因此游戲是在促進著幼兒主動地獲得發展,其穩定性是其它任何活動所不能及的。
目前,幼兒園里主要的課程模式還是集體教學活動課程,在語言、科學、社會、藝術、健康五大領域進行計劃性的教學。幼兒基本上是被動地接受:一方面是計劃在先,幼兒沒有自主選擇的機會;另一方面則是課程本身是非游戲性的、灌輸性的,與幼兒的興趣點相脫離,當然也就不能讓幼兒主動地、積極地、愉快地去接受。因此,對課程形式與內容的改革是必要的。既然課程成了幼兒園教學的主要載體,那就有必要建構系統的游戲課程,讓幼兒充分享受游戲活動的樂趣,并獲得課程目標所施予的發展體驗。
1、游戲課程的目標
游戲課程不能搞“無為而治”,但游戲課程的目標不是教師強加的,而是師生共同制訂的,即游戲課程是一種本質上的“生成課程”。游戲本身是一種自由自在的活動,它所生成的目標也是自由自在的,是幼兒根據自身發展水平所產生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生成適合自己發展的目標。
例如游戲課程《小馬過河》,能力強的幼兒可以生成“在表演中體會“遇事要動腦,不能人云亦云、道聽途說,凡事親自去試的道理”的目標,而能力稍次的幼兒可以生成“敢于表演自己喜歡的角色”這樣的目標。一切從幼兒興趣點和能力水平出發,本身就是一種極好的因材施教的體現。
2、游戲課程的內容
游戲課程的內容是廣泛的。這也是要把幼兒的主動學習與全面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游戲的興趣性與課程的滲透性,讓幼兒在自然的生活狀態下提高素質,使游戲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幼兒生活。如何把現有的課程建構在游戲的基礎之上,乃是當前游戲課程的主要突破口。
3、游戲課程的組織
教師作為課程教學的基本要素之一,其組織作用非常重要,可以說,教師良好的組織是活動順利進行的根本保障。對教師的要求,可以包括:創設游戲環境,以生動有趣的環境激發幼兒參與游戲的興趣:提供給幼兒活動的經驗,引導孩子自由想象尊重幼兒對角色的選擇,不輕易否定幼兒的主觀經驗:對話活動過程將予以評價,肯定主題,提出鼓勵。
凡事貴在堅持。游戲活動的開展亦然,只有在堅持中才能讓游戲的教育功能持續不斷地發揮出來。只有這樣,游戲的價值才能回歸本位,而不再是幼兒生活和學習中零碎的點綴。要讓游戲這朵教育奇葩開遍幼兒園的每個角落,從可持續性戰略的高度著手,促進幼兒素質的主動、愉快、健康、穩定、持續、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