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音樂神韻獨特,而《漁舟唱晚》作為一首蘊含詩情畫意的優秀箏曲,是其優秀的代表。本次幼兒園的課題研討活動:船。我們本著本土化的精神來尋找教材。由于《漁舟唱晚》具有曲調優美,如藍天上的行云,似山澗中的流水,節奏感強,快慢強弱對比強烈,音樂效果明顯,表現力突出。樂曲具有鮮明的中國山水畫風格,一曲過后,宛如一張美麗的潑墨山水圖從音樂聲中繪出的特點。因此我們選《漁舟唱晚》作為中班的音樂欣賞活動。
下面是這次開課過程中的老師的教學方法及孩子的表現情況:
在音樂欣賞活動中,什么樣的指導策略才能真正激發幼兒的興趣,尊重幼兒的個人經驗與音樂偏好,尊重幼兒對音樂的獨特理解與表現,使我們的音樂欣賞活動成為愉悅性、創造性的教育活動呢?
一、賦予音樂以故事情節——情境渲染策略:
無論何種樂曲,都會表達某種情感或是描述某種場景。根據音樂特點教師可選擇幼兒熟悉的或自編的故事,幫助幼兒在音樂和故事情節、角色間建立一定聯系,實現幼兒對音樂的感受。
故事特點:
1.內容短小、角色與情節不宜過多,便于幼兒即使應對音樂。
2.情節與音樂特點貼切,便于幼兒理解。
如:在本次音樂欣賞活動,教師就根據音樂的變化創編了這樣一個故事:今天我帶來了一首很好聽的音樂,叫《漁舟唱晚》,這首曲子說的是在黃昏的時候,景色很美的海邊,漁夫劃著小船去捕魚,他慢慢地、慢慢地、慢慢地、慢慢地、劃到了海中央,海中央有很多的漁船,漁夫們生怕自己捕不到魚,就快快地、快快地、快快地、撒網捕魚,捕到很多魚后,他們就乘著夜色慢慢地、慢慢地、慢慢地、慢慢地、把小船劃回去。整個故事簡單明了,三個突出的情節與音樂三段式的結構特點,在故事的啟發下,幼兒很快聽辨出音樂的變化與不同。
二、結合音樂特點,巧妙設計圖譜——直觀性策略:
圖譜是音樂活動中教師經常使用的教學手段,在音樂欣賞活動中,適宜的圖譜可以將抽象的音樂直觀的再現于幼兒面前,實現音畫溝通,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有助于幼兒對音樂特點的理解?;顒忧敖處熞ㄟ^對音樂作品的細致分析與研究,找準音樂的主要特點,有意識的設計圖譜。需要注意的是,圖譜的作用是將抽象的音樂直觀的再現于幼兒面前,起到促進學習的目的,而不應因圖譜的繁雜,使幼兒在頭腦中進行新的符號轉換,使學習更加復雜,影響學習效果。本次活動中我采用了這樣的圖譜:藍色的中間畫一直線的卡紙表示第一段和第三段,紅色的中間畫波浪紋的卡紙表示第二段。這也符合了圖譜的兩大特點:
1.直觀、形象、簡潔、易于幼兒理解。
2.圖譜中符號的數量、變化次數、行數要與音樂曲式結構(樂段樂句)相一致。
三、運用肢體、語言創造性的感受音樂——嘗試體驗策略:
幼兒感受作品,聽覺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肢體動作的配合也相當重要。教師要掌握引導的藝術,不要以過多的語言、過于具體的描述來表現自己對音樂的聽賞,要讓幼兒借助聆聽引發感受、做出表現,說說對音樂的感覺、想像,配合音樂做即興的、帶有簡單情節的表演等等。
四、不做過多的解說——人性化策略: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發展需要,他們對音樂的理解和表現也各有不同。在音樂欣賞活動中,教師只能起一個主體導向作用,不能用自己的欣賞角度來替代孩子的欣賞眼光,要尊重每個孩子的欣賞情趣。
五、提供道具引發游戲——游戲化策略:
游戲表演是孩子領會樂曲的一種升華,也是孩子們喜歡的一種學習方式。孩子們自由選擇道具在快樂的游戲中將自身對樂曲的習得進行自然展現。教師應該多多設計并采用此策略,引發及支持幼兒的活動。
在幼兒園的音樂欣賞活動中,以上的引導策略教師能靈活運用,用在最恰當的地方,用在最切合孩子需要的地方,就能成為最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