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年,一部偉大的日記體小說《愛的教育》(原書名Cuose,英文為Heart)問世,這部作品是由意大利作家埃德蒙多·德·亞米契斯耗時近十年才完成的。時隔50年后,也就是在1923年,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與作家夏丐尊先生流著眼淚、飽含深情地讀完了這部偉大的作品并立即著手翻譯了該書。
夏先生認為埃德蒙多·德·亞米契斯寫出了理想教育的境界,即把學校、家庭、社會都建立在情感——愛的基礎上,建立在愛與情感基礎之上的教育,能發揮出教育的無窮魅力以及教育的真正育人作用。此外,他還認為此書不僅可以供活潑可愛的兒童來讀,更可以作為普通讀物,供童心未泯或涉世已深的成人來讀,尤其是那些與兒童教育有直接關系的父母與教師。
當我還未讀完《愛的教育》的時候,已心生慚愧并流下了感激之淚,這種情緒在我讀完該書后愈加強烈,并促使我深入的思考:“愛”的教育究竟意味著什么?
《愛的教育》中“格拉勃利亞的小孩”是給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當格拉勃利亞小朋友來到陌生的地方時,先生給予的是發自內心的歡迎——“今天有一個從五百英里以外的格拉勃利亞的萊奇阿地方來的意大利小孩進了這學校了……請你們親切地對待這小孩,使他忘記自己是離了故鄉的,使他知道在意大利,無論到何處的學校里都是同胞。”“請你們好好記著我方才的話。格拉勃利亞的小孩到了丘林,要同住在自己家里一樣。丘林的小孩到了格拉勃利亞,也應該毫不覺得寂寞。……如果有誰因為他不是本地人,對這新學友無禮,那就沒有資格來見我們的三色旗!”
雖說我不知曉這個格拉勃利亞小孩處于哪個生活階層,是處于弱勢階層還是強勢階層。可是,在學校里,他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親切、友好的歡迎。由此可以想象的是他是幸福的。因為有了這樣的先生:每一個同學都是平等的,無論你來自何方,哪個階層。而這都是“愛是平等”在教育領域里的一種生動體現。
在《愛的教育》一書中,有紳士的兒子,也有賣柴主、雜貨店的兒子,也有居住在貧民窟的孩子……各種境地不同生活階層的孩子都有,雖然各自的家庭背景大相徑庭,不甚相同,然而在同一個教室里,每個人卻沒有卑尊貴賤之別,大家相處的其樂融融。而這樣的教育情景,在當今幼兒教育的領域里,我們的教師能否在弱化客觀條件限制的情況下,在自己的真誠努力與全心全意的付出下,能否達到這樣的一種充滿愛的教育藍圖和風景呢?
教師對孩子的愛,派生出來的是對孩子的幫助,不僅是對那些處于優勢群體孩子的幫助,同時也是對那些處在弱勢情景下以及相對弱勢孩子的幫助,在充滿愛的、熱心的、富有智慧的幫助過程中,教師本人也在增強與豐富著自己的愛心,提高著自身的綜合素質。像安利柯先生那樣的充滿愛的教育,不但培養出了熱心而又正直的卡隆,優秀而又謙遜的代洛西,堅強而又和氣的潑來可西與可萊蒂……而且他自己也收獲了所有學生對他的愛,這種愛,足以成為他一生享受不盡的精神財富,滋潤著他的愛的心靈以及愛的情感,教育的神圣性在此也顯現無疑。現實生活中,倘若每位教師是抱著兒童家庭出身和地位差異的觀念來對待與教育他們,可想而知這樣的觀念下育人的結果必是令人感到凄慘悲痛的,教師的這種教育行為也是讓人感到鄙棄的,這種現象和行為本身就是對教師職業神圣性的一種無比嘲諷!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愛的教育,本質就是平等的教育,一視同仁的教育,也是擯棄和杜絕功利性的,這不僅是教育的理想,也是理想的教育!處在這種愛的教育屋檐下的孩子,體驗到的是愛的美好、愛的熱忱,愛的神圣,愛的團結。所以,經由愛滋潤和深刻體驗到愛給自己帶來美好感受的孩子,也是愿意付出自己的愛去關懷和關心別人的,這是愛的傳遞,傳遞出來的是一種美好的道德以及和諧的人際理念。
但愿每一個為人師者都能在《愛的教育》中撥開迷霧,找到自己尋覓已久的東西,去豐富自己的愛心,付出自己的愛心,傳遞自己的愛心,讓愛心之花盛開在自己熱愛與追求的教育事業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