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任務是要使最初步的學習容易一些,讓貧困家庭的子女都可以學習,因為他們一向是被社會所遺棄的。我的責任就是為他們打開科學藝術之門。假如我有能力的話,我就要將科學藝術與民眾之間的屏障放火燒去”。
這是裴斯泰洛齊的信念,也是他探索要素教育思想的基點之一。為此,他奮斗終生,他原來求的是貧苦孩子的啟蒙,而得著的卻是全人類教育的大道。
約翰·亨利赫·裴斯泰洛齊,1746年1月12日出生于瑞士蘇黎世一個醫生家庭,父親早逝,在母親和女仆的撫愛下長大,童年時他常前往外祖父的村莊,萌發了對貧苦農民的同情。
中學畢業后,他接觸到了盧梭的教育思想,對他影響很大。他說過“我把我在家里和學校里所受的教育與盧梭要求愛彌兒所受的教育作了比較,我感受到我受的教育實在太可憐了”他決心要通過努力來改變人們特別是貧苦農民的受教育狀況。
1774年,28歲的裴斯泰洛齊在瑞士新莊辦了一所孤兒院,由于他的努力和忘我工作,這些孤兒的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由于經費缺乏,孤兒院在六年后停辦。此后十八年,他專心于著述活動,總結自己的社會活動和教育活動的經驗,1780年發表的《隱士的黃昏》,是他對自己教育思想最早的闡述,之后發表的《林哈德和葛杜德》,在整個歐洲引起了轟動。
這這些著作中,他闡述了自己的要素教育思想,這種思想以“教育心理學化”為前提,強調在一切知識中都存在著一些最基本、最簡單的要素,主張簡化教學方法,促使人的基本能力全面和諧發展。找到這些最基本的要素,簡化教學方法,這樣即使最普通的人即使農村的婦女也有可能自己教她的孩子。而在西方教育上,他第一個提出教育心理學化,強調在教育實踐中探索以心理學為基礎來發展人的能力。
1798年,瑞士政府設立孤兒院聘請裴斯泰洛齊前去主持,他開始了第二次教育實驗。孤兒院條件很差,他卻把孤兒院辦成了一個充滿愛的大家庭,孩子們各方面發展良好,但是孤兒院最后因為戰爭的影響被停辦。
1800年,裴斯泰洛齊與友人自建了一所學校,開始自己的第三次教育實驗。這所學校五年后遷往依弗東,正式更名為“依弗東學院”。在這里他把自己的要素思想付諸實踐,簡化教育方法,從簡單得要素出發,再向新的復雜的要素過渡,最后達到促進兒童各種天賦能力發展的目標。體育的最簡單要素被認為是各種關節的運動,它表現為最簡單的體力表現形式:德育最基本要素被認為是兒童對母親的愛,兒童在產生了對母親的愛后,再逐漸擴大到家庭其他成員乃至周圍鄰居以及學校同學和老師,再擴大到對人類的愛;而智育的簡單要素是數目、形狀和語言。學院的實踐取得了巨大成功,聞名于整個歐洲,德國教育家福祿倍爾稱他為“教育的圣地”。
1827年2月17日,裴斯泰洛齊病逝于布魯克,這位偉大的教育家,一生致力于讓貧苦的兒童接受平等的教育,他所創立的要素教育思想,對于整個歐洲甚至世界的初等教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他原來求的是貧苦孩子的啟蒙,得到的是人類教育的大道。”德國哲學家和教育家費希特的話是對他最好的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