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中班幼兒的游戲水平較小班有新的發展:如認知能力、生活經驗、游戲情節也開始豐富,但角色處于歸屬感階段。孩子選擇了一個角色,但還想做多個角色,因交往技能的局限,很容易發生沖突。因此,觀察時的重點應是解決幼兒的沖突和提高交往能力上。
一、增加角色法:在游戲過程中,當孩子處于無奈之時,應在原來確立的角色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增加符合孩子需要的角色,給予一定的職責參與游戲,確保游戲秩序穩步推進。
現象一:
角色游戲開始了,孩子們爭先恐后地去銀行領錢,有的力氣大往前擁擠,有的干脆靠銀行的“熟人”關系不排隊就領錢,于是擁擠和吵鬧自然爆發了。面對孩子們因為對游戲渴望而產生的沖突,我的解決方法是:增加角色法。我立即扮演警察角色,以警察的身份冷靜地平息了即將“爆發的戰爭”。而且每次游戲孩子們如果擁擠,一看到我,就會偷偷說:“朱老師警察來了!”還真有趣!以后啊,我就把警察拓展到孩子身上,一只帽子或者一根皮帶就達到了對警察角色的確立。最后很自然地過渡到便衣警察,孩子開始實行自我管理了。
二、談話轉移法:教師巧妙地利用游戲情境中的語言,引導孩子堅守崗位,開心游戲,避免不受角色限制的自由式游戲。
現象二:
一大早,“舒心巴士”的司機上班了,那是沒有責任感的蔡文滔,瞧,他剛開了一會兒,見沒人乘車,便跑到貝貝家大搖大擺地燒起飯菜了。還差點把貝貝也搶到汽車上去玩。我了解情況后,沒有嚴厲批評他,而是保持著風度、耐住性子說:“司機,你肯定已經餓了,不過,還有人要乘你的巴士呢!快,待會兒我派人送一盒飯來,工作要緊,不然車子脫班了,下次人們就不愿意乘你的車了。”于是,他乖乖地又去上班了。經過談話引導,轉移了孩子的興趣,進一步增強了孩子的責任感。不失為一種指導好的方法吧。
三、介入感染法:教師以實際行動介入游戲,以正面示范的方法感染孩子游戲,引領孩子遵守游戲規則,做到文明游戲。
現象三:
“小舞臺”上演員演得可真熱鬧!瞧,下面看戲的人好自在:有的吃著剛在商店買來的棒棒糖,有的拿著玩具玩,邵彥在不停地拿著兩個望遠鏡亂擺弄,我連忙說:“快,借我一個望遠鏡!”津津有味地看演出,孩子們可能被我感染了,一個個也認真地看了起來,還不時地跟我一起鼓掌。
四、智慧點燃法:當孩子解決問題受阻時,教師用建議的方法指導孩子交往,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點燃孩子的游戲智慧,體驗游戲快樂。
現象四:
“小菜場”里的萊可真多!銷路最好的是基圍蝦,不一會兒就一掃而光了。雖然都是平面的蝦,但因為好多人都想買,自然供不應求啦。買主季文杰說:“別搶別搶,要進貨的,明天早點來買。”看到這種情況,我說:“今天我不買蝦了,有肉嗎?”季文杰好像想搖頭了,我就說“沒關系,那冰箱中的肉我也要的。”他順著我指的方向拿到了一塊泡沫。我滿意地笑著搭訕:“這是瘦肉還是肥肉,這么白?”他忙解釋說:“是肥肉,沒關系,你瘦,吃肥肉才長得胖呢。”多有趣的回答啊!給孩子一個支撐,放飛孩子的想像,是一種適宜的方法。
角色游戲的開展讓孩子找到一個自由的天地,真的可以說是百玩不厭煩,教師應該注意觀察,適時采取對策進行指導,孩子的游戲水平一定會有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