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暴力”怎么辦
我們班,快滿三歲的豆豆,平時都對小朋友很友善,可是最近我們老師發現,她在五一假期回到幼兒園后,突然變成了一個無理取鬧,不時對小朋友發起攻擊的小魔怪。從扯頭發,到打人,甚至咬人,無所不為。有的小朋友身上至今還有幾處她的牙印。我每次批評她好像都沒太大作用,我究竟應該怎么辦呢?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XX幼兒園 劉紅娟
答:幼兒的暴力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的,這是因為他們在爭取獨立自主,或還沒有學會如何控制和表達自己的情緒。然而正確地教育孩子并幫助他們知道攻擊行為是不可接受的,同時也使他們學會表達自己的意愿。
那么我們該怎么做呢?
首先,我們教師要讓其知道后果。如果孩子打人,要馬上停止他正在參與的游戲,讓他知道只有他不再打人了,才可以繼續玩。而此時我們跟孩子講道理是沒用的,因為對于一個不滿三歲的孩子而言,再簡單的道理他們也聽不懂。其次,教師在看到此類情況時,要保持冷靜。面對孩子的攻擊行為時,我們不論是對他大聲呵斥,或是批評她是壞孩子,這都是無濟于事的,反而會使孩子更加反叛。接著,我們教師要確定界限,在發現孩子第一次攻擊行為時,就要讓其知道只要是打人就是不可以的,只要他一動手,就馬上給他一定的“懲罰”。同時,我們還應注意對孩子的教育方式要始終貫徹如一,這次孩子打人要給予懲罰,下次也一樣,即使是在公共場合也不例外。這樣孩子才能懂得等待自己不良行為的后果是什么。
還有,我們教師要教給孩子發泄情緒的正確途徑。我們等孩子冷靜下來后,詢問孩子打人的原因,再以簡單的方式讓他明白生氣是可以的,但打人卻是不對的。他可以說出來泄憤,或找別人幫忙。孩子多運動也是一個比較好的方法,讓精力過剩的孩子多進行戶外運動,使他能釋放多余的能量,以免亂發泄。
另外,孩子一定要為自己的攻擊行為道歉。孩子一開始的道歉可能并非出自內心,但久而久之這種道歉之心就會在他身上產生真正的影響,使他以后能成為一個勇于認錯的人。
怎樣回答孩子“錢”的問題
最近,我們大班有幾個孩子很喜歡問一些有關錢的問題,有時他們問老師,有時是小朋友之間相互問,開始我并不是很重視,直到其中兩位孩子的家長,也向我“求助”——在家里孩子最近很頻繁地問她“我們家很富有嗎”,“你掙多少錢”,“為什么晨晨家的車比我家的好”等等一些和錢有關的問題。我們該怎么回答他們這類的問題呢?
江蘇省無錫市XX幼兒園 李晉
答:正如我們知道某天孩子會問他從哪兒生出來一樣,他們也一定會問些讓我們難以回答的金錢方面的問題。從“我們家很富有嗎”到“你掙多少錢”,無一不是棘手的問題。回答的方式有很多,但我們要學會選擇最佳答案。我們教師除了要注意自己的回答方法之外,要更加重視指導好家長如何回答此類問題。在此,我們提供了一些具體的回答方法,可以供老師借鑒。
在面對孩子提“我們家很富有嗎?”或“我們家很窮嗎?”等等關于自己家庭貧富程度的問題時,無論家境如何,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都應是否定的。為了滿足孩子對自己家庭經濟狀況的好奇心,我們可以先告訴他,你們屬于中等人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然后來個總結:“我們有足夠的錢買食物、衣服和許多我們需要的東西。”
孩子問“你掙多少錢?”時,對待這個問題,誠實地答復并非上策。他們并沒有一個明確的金錢概念,所以太具體的數字都是沒有意義的,只要告訴他你掙的錢足夠養活他并能滿足他許多需求就可以了。
孩子常常拿自己與伙伴做比較。我們不必與孩子比較誰家家當更多、更好,而是悄悄地把話題引到討論每戶人家都有各自花錢的方式,把錢花在每年一次的旅游上,或者存錢供他上大學,所以不選擇豪華的汽車……
總之,在面對孩子“錢”的的問題時,我們的回答在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時,也要注意保護好他們的自尊心,培養他們正確的金錢觀和價值觀。
幫助孩子擺脫孤單
作為老師的我希望每一名幼兒都能在幼兒園里,愉快、輕松、健康的成長,但是幼兒園里我時常能看見這樣的場面:老師帶著小朋友們做游戲,大家都非常高興,旁邊卻有一個小朋友,孤零零地坐在凳子上,呆呆的看著,除非老師手把手地領著他,他才肯和大家一起玩,如果老師不“重視”,他就會溜回座位上……,我應該如何幫助他走出孤單呢?
湖北省宜賓市XXX幼兒園 吳蕊
答:實際上很多孩子是渴望交流的,只是因為年紀小,還不知道怎么和別人交流,遇到一點挫折沒及時緩解就極易封閉自己。
要改變孩子不合群,我們教師除了在幼兒園中要多給予這些孩子更多的關愛之外,還要多和家長溝通,教給家長一些好的方法。在這里我們借鑒以前成功的案例,為大家提供一些方法,如下
方法一:邀請小朋友一起玩
不合群的孩子通常適應能力差,老師不能強求,而要循序漸進,因為家庭是孩子最熟悉的地方,我們教師可以指導家長,例如:情況允許的時候,孩子過生日時邀請小朋友到家里去,不僅創造更多的機會讓他可以和小朋友玩,而且可以讓他有一種主動性。
方法二:幫孩子交朋友
我們教師可以建議家長,在每天接送孩子時,可以主動和班上的其他小朋友及其家長打招呼,借此縮短自己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的心理距離盡量接近一起上學的同路的小朋友,多和他們談論在幼兒園中的事情,時間長了,兩個小朋友就成好朋友了,慢慢地在一位朋友的帶動下,孩子身邊的小伙伴也會發展成為兩個、三個,最終融入集體。
孩子心不在焉怎么辦?
幼兒園里,我們老師常見到(有時也有家長向我們反應),孩子在寫字或者畫畫時,無奈地在紙上亂涂亂畫,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而此時我們老師若要是在一旁不管不問,孩子就會一直持續這種狀況到活動結束,如果要是催促孩子,他們的速度就越來越慢,有時甚至干脆玩起游戲了。請問這時我們老師應該如何該能使孩子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
廣東省河源市XX幼兒園 鄧譯佳
答:結合以往經驗,我們首先分析一下孩子此時的心理狀況:
1.孩子本身對這個活動沒有興趣。教師有時候由于太強調活動本身,忽視了孩子對活動的興趣,但孩子知道,如果不做老師(家長)就會批評他,所以孩子就慢慢做來應付老師(家長),而這種情況時間長了,孩子就逐漸養成了做事拖沓的習慣。
2.孩子不明白什么是浪費時間。教師和家長過于關注孩子對知識技能的學習,而忽視了對孩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的培養,孩子沒有時間觀念,時間長了,自然就養成了浪費時間的習慣。
了解了問題的原因,我們教師也可以選擇適合的方式,有針對性的解決這種問題。
方法一:尊重孩子的選擇,關注孩子的興趣和需要。日常活動中,教師要做個有心人,多觀察孩子的興趣與愛好,并要適時適當的給予滿足。例如:孩子對涂鴉很感興趣,但是不愛看書。老師就可以開展一些活動,比如手指點畫、碎紙撕貼、創意涂鴉剪貼等形式來制作動畫書、汽車書、動物書等個性圖書,既滿足孩子的需要,有借此激發他的閱讀興趣。
方法二:讓孩子參與活動時間規則的制定,增強遵守時間的自覺性。日常活動中,教師不要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要時刻把孩子看作是獨立的個體,盡量讓孩子參與到活動時間、規則制定的過程之中。孩子們在一個平等民主的氣氛下才會有參與感,體驗到尊重。而且這樣的時間計劃是孩子真正意義上的時間規則,孩子也比較樂意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