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的幼教改革中,教師“預設”與幼兒“生成”是幼兒園課程形成的主要方式。幼兒的“生成”是指幼兒依據自己的興趣、經驗和需要,在與環境交互作用中自主產生的活動。此時教師適度的“回應”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謂“回應”就是指教師從幼兒中捕捉有價值的問題,適時適宜地回應,并引導他們去探索、去挑戰。意大利的瑞吉歐方案教學思想中有這樣一句話:“接過孩子拋過來的球,并拋還給孩子。”它告訴我們,作為一名教師,要隨時注意觀察孩子,及時捕捉孩子發現的有價值的問題,然后再把問題“還給”孩子,讓他們“接過球”,投入新一輪的思考、探索,從而使活動不斷深入。如何回應幼兒的生成活動是幼兒教師當前最困惑的一個問題。在實踐過程中,我們總結,積累了一些粗淺的經驗。
關注幼兒的發展需要,支持和推動幼兒的生成活動
孩子是一本書,是一本豐富多彩的書,是成人永遠讀不完、讀不透的書。孩子們好奇好問,其中包含了許多能促進幼兒發展的內容,而這時教師應該是一位細心的傾聽者,去傾聽幼兒談論的熱點話題,去觀察孩子的興趣,觀察孩子的需要,猜一猜孩子在想什么,聽一聽孩子在說什么,看一看孩子表達了什么。對幼兒的熱點問題捕捉教育契機,判斷幼兒生成有價值的問題時,教師采取支持、推動的策略,并靈活調整原有計劃,實施相應的教育行動,追隨幼兒思維,推動其生成活動深入開展。亦可設置懸念,以引發幼兒對此問題更大的關注。可引導幼兒自主收集資料,尋求解決問題的渠道。
如:在主題“我家和我家附近”中,我們圍繞幼兒生活的社區開展了一系列活動,當孩子以小組合作形式設計社區環境圖以及制作模型,在畫與做的過程中,孩子們想出了許多富有特色、新穎、多功能的社區。由于在活動過程中參觀過社區,所以孩子們都知道社區,都知道社區環境優美尤為重要。在設計時,都想到要讓自己社區植物繁多、空氣清新,各種各樣的樹、花、草充滿整個社區。因此,我們原先預設或許能引發幼兒對植物的關注,嘗試帶孩子們進入植物單元的研究與探索。但是,在參觀討論時,原來的設想一下子被孩子產生的新問題所打破。大家在展示參觀作品時,陳屹立指著一幅作品上的汽車說:“這是什么車呀?”他的問話立刻引來了旁邊小朋友爭先恐后地回答:“是小轎車”、“是奧拓車”、“不,是出租車”……小朋友們興奮得指手畫腳,爭論不休。我仔細地聆聽著孩子們的話,從中發現,孩子們對“車”的話題有濃厚興趣,他們很想了解各種各樣的車的特征及功能,這其中隱含著有價值的教育契機。因此,我們改變了原有的預設計劃,和孩子們一起構建了“交通工具博覽會”的主題活動。我們的支持推動策略是:組織幼兒收集各種各樣車的圖片,玩具與仿真車模型,去路上看各種各樣的車等。這里需要說明一點,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不是所有孩子生成的問題都能轟轟烈烈地推動和開展,而是捕捉幼兒生成的東西是否有價值,如果幼兒生成的內容對其自身的發展并沒有價值時,我們就予以轉化或淡化,如果個別幼兒還是十分地感興趣,怎么辦呢?那就進行個別指導,滿足一下孩子的需要即可。
從幼兒的個體表現中捕捉教育契機
我們都知道,幼兒的生成活動與純粹的預設活動相比較,教師能在幼兒的生成活動中更有效地讀懂個體幼兒的興趣、水平與能力。本著“教育要以幼兒發展為本,要突出幼兒發展的自主性和能動性,要致力于為幼兒的一生發展奠定基礎;要注重早期幼兒的潛能開發和個性化教育,為每個幼兒的健康成長提供條件,為每一個幼兒多元智能的發展創造機會。”的理念,我們要不斷地尋找幼兒的發展軌跡,并及時尋找適合個體幼兒的最近發展區來促進幼兒的發展。
比如,孩子在尋找自己生活中的老房子時,他們在區域游戲中用自己收集的各種材料“建造”著各種古香古色的亭子、望江樓、武候祠等。但陳弘舟和陶禧麟提出:“我們倆想建造現代建筑?!庇谑窃诮處煹闹С窒?,他們的“體育中心”竣工了。當“體育中心”出現在大家面前時,孩子們都歡呼起來,為他們的成功而歡呼。這時,鐘文楷提問:“為什么‘體育中心’上面有一根根管子,那管子叫什么?”于是孩子突然生成的新問題出現了各種答案,展開了爭論。最終大家達成共識——通過實地采訪找到正確答案。在這過程中,教師從個體幼兒的反映中又看到了隱含其中的許多教育契機,教師也就及時調整自己原本的預設計劃,鼓勵有的幼兒去實地探究體育中心上面金屬管予的作用;鼓勵有的幼兒繼續搭建古建筑;鼓勵有的幼兒去收集有關世界各種高樓的資料。教師在活動的過程中不斷地根據不同個體的表現調整其發展的步伐,其目的就是促進每一個幼兒在各自水平上充分地發展。
從預設的集體活動中捕捉再教育契機
在集體預設活動“數房子”中,幼兒用數人和數記錄紙的方法統計出了我們全班孩子,一共想出幾種記錄方法,每種記錄方法各有幾個孩子運用。雖然活動是教師事先預設的,可在活動中孩子的確又生成出了新熱點:1.在討論哪種方法快而且方便時,孩子都認為把相同記錄紙疊在一起,然后數幾疊就是幾種方法,這一辦法最好。但孩子對這一方法是否存在疑問,他們提出:“老師你沒讓我們比過,沒看時間,怎么能說哪種方法快,哪種方法慢呢?”這是一個教師沒想到的生成問題。2.在解決第二個問題時,孩子提出要記錄統計數據,以免遺忘。老師當場滿足孩子,讓他們設計符號來記錄。于是在大家共同的參與中產生了最終的統計數據表。對于這些生成的內容都是教師事先不能預設的,但當孩子提出時,我們就應組織孩子通過討論來解決。這樣靈活的調整使孩子通過活動得到情感上的滿足、知識上的滿足、心理上的滿足。
在一個好的預設活動中,教師不僅在過程中能給予幼兒整體的發展,還在活動中不斷引發幼兒新的生長點,激勵幼兒投入到新的探索與游戲中。
適時質疑、調控
《幼兒百科辭典》中對探索的界定是:“探索是個人主動地從多方面探討尋求答案,解決問題?!边@里的“尋求答案”首先就是要有問題,因為有了問題,才有可能帶著問題去尋求答案,所以在探索活動中的“質疑”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僅有幼兒的“質疑”是不夠的,教師的“質疑”也是回應幼兒的一種良好催化劑。初冬的一個早上,孩子們在大型玩具邊玩,劉一江小朋友突然掀開滑梯下的塑膠地墊專注地尋找著……孩子們也圍了過去,看到這種情況,我就問孩子們:“你們在找什么呀?”孩子們奇怪地問我:“這里的蚯蚓跑哪去了?”我對他們笑笑,說:“那么還有什么地方你們看見過蚯蚓呢?”孩子們又到種植園地、草地、操場旁等地方去找,可是還是沒有找到,我又提出了第二個問題:“想一想你們以前是在什么時候找到的呢?”通過兩個“質疑”,我促進了幼兒的思考,并使幼兒產生了許多自己的想法,而且這些想法完全不受成人的影響。幼兒有自己的觀點,教師的不斷“質疑”就是促進幼兒用自己頭腦、用自己的觀點,去思考和解決問題,使生成和回應步步相扣,假如我不“質疑”,那么幼兒的生成火花就會可能自生自滅,所以這時教師的回應作用就是讓他們的探索興趣越來越濃、越來越持久、越來越深入,不斷提高孩子的探索意識,培養探索精神,為促進幼兒的探索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調控”要求教師因人而異,當孩子由于能力的原因而遇到困難無法進一步發展時,教師要伸出手幫一把,“調控”還要求教師事先從孩子的角度出發,預測孩子有可能出現的狀況,并做好準備,當孩子出現問題時,能適時地“調控”。“調控”的方法很多,看你老師如何隨機應用。在一次給兔子喂食物的過程中,我想到有可能孩子會說兔子喜歡吃肉、吃魚,所以在準備時我提供了魚和肉,在孩子們提出兔子喜歡吃魚吃肉時,我就讓幼兒自己去試一試,同時幫助幼兒在認知沖突中解決問題,獲得有益的經驗,有效地推進了主題。假如沒有教師的“調控”,就有可能影響活動的進展方向和進展速度,也就根本談不上激發幼兒的生成活動了。教師的“調控”和“質疑”把幼兒的生成活動和教師的回應推入了一個“嶄新的世界”。
總之,我們需要關注幼兒的生成活動,捕捉隱含的教育契機,調整教師的預設,學會用適當的方式對幼兒的生成生活作出“回應”,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和探究意識,在自主活動的基礎上,積累和擴展感性經驗,提高幼兒的各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