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生存磨難”教育與幼稚園的一日生活相結合?如何在日常教育、教學中去體現和落實“生存磨難”特色教育?在此,就我園在開展“生存磨難”特色教育活動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具體做法進行簡單的介紹。
一、我園“生存磨難”特色教育提出的前提:令人擔憂的社會大環境與幼兒基本生活能力的發展現狀。
當今社會大環境中也存在一些令人擔憂的因素:在我們的周圍,常常會聽到這樣的嘆息:孩子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依賴思想,不懂禮貌、不會節約,怕困難、不能承受一點小小的挫折。甚至個別孩子因為與父母一言不合便離家出走、輕易選擇自殺等極端舉動。從1992年中日兒童在內蒙古大草原上進行的“夏令營中的較量”(孫云曉著《夏令營中的較量》),就已經對我國的基礎教育提出了“一定要深思:我們究竟要培養什么樣的孩子?我們的教育目標應怎樣修訂?”的思考。所以,我園從1994年開始就將“生存磨難”教育作為日常教育活動中的一個版塊,嘗試用多種途徑和方法對幼兒進行引導,以達到:提高幼兒的身體素質和心理承受能力,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教育目標。
二、我園“生存磨難”教育的體系構成:
我園的“生存磨難”教育體系涵蓋了以下幾個方面:
利用自然因素鍛煉:三浴一路、寒冷教育、遠足、郊游、爬山、露營;
日常的體能訓練:包括基本動作及運動技巧訓練(走、跑、跳、攀爬、跨越、平衡、投擲等)、足球、武術、輪滑、游泳、體育游戲、器械類體育鍛煉(球類、繩類、板車類)、柔道、跆拳道、體操等;
社會實踐活動:環保教育、財富教育、情感教育(包括抗挫能力培養;人與人、人與物、人與事、人與環境的交往互動等)、親情教育、禮儀;
生活能力培養:自理能力及自我服務、制作能力(食物、所需物品的制作、手工制作等)、勞動(包括田園勞動、家務勞動公益勞動、飼養等);
安全、突發事件的處理:失火、走失、遇到困難、遇見陌生人、自然災害下的自救。
不難看出,我園在建構“生存磨難”教育體系時,非常重視對幼兒一日生活內容的把握——“適合、適當、適應”,有效利用日常生活對幼兒進行教育。
三、我園“生存磨難”教育的目標建構:
我園制訂了以下十條“生存磨難”教育目標:
(一)熱愛勞動,具有基本的獨立生活能力和熱愛生活的情感;
(二)喜愛參與體育運動,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和適應環境的能力;
(三)具有面對挫折獨立生活的良好生活態度;
(四)遵守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懂禮貌,待人接物具有一定的禮儀;
(五)有初步的自我保護能力,知道緊急情況下的自護、自救方法;
(六)有初淺的理財知識,認識不同面額人民幣,能有計劃使用錢幣不浪費;
(七)關心社會生活,熱心參與公益勞動,有一定的同情心;
(八)愛護環境,能較自覺維護周圍環境的清潔衛生;
(九)關心動植物,能參與飼養、種植活動,有愛心;
(十)對待困難有一定的意志力,會運用適當的途徑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我園“生存磨難”教育的具體目標內容:
在上述十條總目標的基礎上,我園教師還根據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觀察分析幼兒的能力水平、發展速度、心理承受能力、對相關活動的理解力和接受力提出了不同年齡層次幼兒的階段發展目標:
(一)小班段:
1、能在老師指導下積極參與體育鍛煉;
2、能主動、有意識地配合老師為自己穿脫衣服;
3、逐步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喜歡班級教師和同伴;
4、愿意參加簡單的勞作活動;
5、初步懂得成人勞動與自己的關系并尊敬他們;
6、愿意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7、喜歡小動物,愿意參與飼養活動;
8、遇突發事件能聽從老師的指揮。
(二)中班段:
1、能在老師的鼓勵下較積極參與“三浴一路”的鍛煉;
2、會自己有序地穿脫衣服,并折疊整齊;
3、能按信號迅速動作,動作正確、協調地走、跑、跳、投擲、平衡;
4、知道主要職業勞動者與自己的關系,具有熱愛勞動者的情感;
5、能遵守社會公共規則,愛護公共財物;
6、能以正確的方法與朋友交往, 感受幫助他人的快樂,初步具有關心幫助他人的意識和行為;
7、理解勞動和財富的關系;
8、能在成人指導下參加勞動,有主動創造財富的愿望;
9、具有一定的家庭勞動技能,能嘗試制作一些簡單的食品;
10、學會把成人要求的事情堅持做完,形成初步的任務意識;
11、知道簡單的獨自在家遇到問題或與家人走失后的處理方法。
(三)大班段:
1、能主動愉快地參與三浴鍛煉,冬季不怕寒冷能堅持鍛煉:
2、能堅持完成任務,不怕困難,有一定的任務意識;
3、能適應氣候的變化,能根據氣候的變化自己增減衣物;
4、樂意參與各項體育活動,并有一定的自我保護能力;
5、能遵守基本的社會規則,會分辨簡單的是非,具有初步的愛憎感;
6、能積極參加勞動創造財富的活動,有較好的與他人溝通、交流的能力;
7、會正確使用錢幣,會有計劃地購買自己所需的物品和學具;
8、能以正確的方法與朋友交往,能有意識地主動照顧弱小者,有同情心;
9、具有初步的環保意識,能在成人指導下進行廢舊物品回收和合理利用;
10、積極主動地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進一步提高自我服務的生活技能;
11、能積極參加家務勞動和田園活動,有勞動的興趣和愿望;
12、遇到困難或失敗能積極想辦法解決,如不能解決,能尋求合適的對象提供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五、我園“生存磨難”教育目標的實現途徑:
(一)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環境資源,增加幼兒與環境互動的機會。
我園在開展“生存磨難”系列活動時,也盡量選擇周邊的社區和農家的田園、景色優美的大自然等地方,讓幼兒在與真實環境互動的過程中達成教育的目標。
例如在每年的秋季,我們會組織幼兒到果園、菜園進行采摘勞作活動。孩子們在田埂上行走、穿梭,在果實累累的枝下采果、撿拾,與同伴共同奮力抬起裝有蔬果的小籃……他們不僅僅認識了這些蔬果的名稱,而且知道了它們的生長特點、生活習性,還品嘗了勞動的愉悅、體會豐收的來之不易,可謂一舉多得。這樣的教育效果明顯優于在課堂中單一的說教效果。
(二)利用真實的日常生活環境或情景,讓幼兒在真實體驗中獲得經驗。
有很多生活場景是無法搬到課堂中來的,當孩子對這類問題產生興趣和學習要求時,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他們帶到現場去,在社會大課堂中實施的教育活動,不僅讓幼兒獲得了真實的生活經驗,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增長了知識、鍛煉了面對困難、解決困難的意志和能力。
比如在培養幼兒初步的理財能力時,我們會利用田園勞作收獲的成果或是幼兒在“做中學”活動課上的作品,組織幼兒到社區、鬧市街頭進行售賣,在向周圍圍觀的人們推銷自己的勞動成果時孩子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孩子們往往會從羞澀、求助老師逐漸發展為大方、流利、主動地介紹自己售賣的物品并與別人討價還價;從手拿大額面值的錢幣不知如何找補到運用零鈔找補自如。售賣后教師會及時組織幼兒進行總結:勞動是創造財富的唯一途徑,所以尊重勞動者、珍惜勞動成果的教育目標能較快地呈現于幼兒的思想意識中。而后,教師會引導幼兒商議如何處置售賣獲得的勞動報酬——去銀行存錢、制訂自己或小組的購物計劃書、去超市實際運用錢幣購買所需的學習用品等活動就會順理成章地進行下去。
又如在培養幼兒自我服務意識和技能時,我們決不會利用專門的教學活動教孩子怎么扣紐扣、怎樣系鞋帶、怎樣梳頭、怎樣洗臉……而是在幼兒晨間午休起床時、幼兒盥洗時、進餐時等生活活動環節,在孩子們共同的生活中,運用榜樣教育、賞識教育等方法,通過教師的鼓勵、幼兒間的相互模仿、初步形成的競爭意識,會有很多的理由促動孩子們嘗試著獨立完成上述的一系列活動,不用刻意去設計教學,使孩子在生活中學會了生活。
(三)有意識的創設一些磨難情景,讓幼兒適度感受挫折,豐富克服困難的經驗。
有一些生活場景是很少會遇到的,但并不意味著不可能發生,如跟隨家人外出購物時與家人走散,或是獨自在家時有人敲門稱檢查水電氣表等情況。如果幼兒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一旦遇到緊急情況,十之八九會束手無策,我們就創設一些近似的情景,給幼兒提供獲得經驗的機會。例如在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時,為了使教育效果更有效、家長的重視程度進一步提高,同時也為了給全園幼兒進行安全教育提供真實的、直觀的教育案例,我園在應邀參加省級電視臺安全類節目錄制時,征得中、大班各十名幼兒家長的同意及配合后,在市中心的一家大型商場進行了實地隱型拍攝。當孩子被分別帶至拍攝范圍內,孩子的家長就以種種借口暫時離開孩子,要求孩子原地等候,同時還要照看家長放置在一旁的購物袋。然后電視臺的工作人員會自稱是父母的朋友、園長的朋友等身份試圖將幼兒看管的物品提走或要求孩子與自己同行。家長和老師會在電視監控屏上觀察孩子的反應和表現,共同商量針對不同個性特征的孩子的安全教育措施。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挫折教育的案例。類似的活動還有:火災演習、野外求助、家人突生重病、受傷處理等,均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引導幼兒關注身邊的社會新聞、收集愛心案例引發關愛同情心的萌芽,獲得較為深刻的社會經驗。
在幼稚園日常活動時間內,我們專門設定了一個“師幼同讀報”的時段,另外在大班段的教室墻面上都有一個名為“園外新聞眼”的閱讀欄目。幼兒會在教師或家長的指導下通過收集報紙上的圖片新聞,再配上自己圖夾文的記錄紙介紹,將近期社會上發生的、自己感興趣的新聞與老師和小朋友們分享。例如在前年年末有關印度洋海嘯的新聞報道,成為當時許多孩子收集的內容,他們為失去父母的印尼孩子們流淚、為當地人們的生活擔憂……我們的老師敏銳地捕捉到孩子們關注此事件的教育價值,設計了《心連心、手牽手,關心海嘯地區小朋友》的主題活動。在活動中,孩子們知道了什么是海嘯、海嘯的成因、海嘯的危害、發生海嘯時如何自救,同時也將自己喜愛的玩具捐獻出來進行“愛心義賣”,將籌得的錢款和自己的繪畫作品一并送往紅十字會,請工作員叔叔轉交到災區小朋友的手中。這個過程也是幼兒學習關注社會、關心弱式人群,萌發對他人同情心的過程。
在以后持續開展“生存磨難”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會始終堅持在日常生活中開展相關教育,真正使教育回歸生活,在生活中鍛煉幼兒的體質、培養其高尚的人格及意志,使幼兒成為“能生存、愛生活、懂生活、會生活”的社會有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