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妨先引用兩位網友的話:“‘語境’一直是令我費解的一個名詞……”(博客網2006年4月25日)“這些年,‘語境’這個詞流行起來,我也經常用,因為用這個詞顯得很學術,很人文,很專家。”(小說閱讀網2006年11月8日)
“語境”,顧名思義,是語言使用的環境。《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將它分為兩類:“內部語境指一定的言語片斷和一定的上下文之間的關系,外部語境指存在于言語片斷之外的語言的社會環境。”在“多義詞對語境有很強的依賴性,在一定的語境中只能有一個義項適用。例如‘深’在‘河水很深’和‘友誼很深’中意義不同”中,“語境”指內部語境;在“在鑒賞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從語境入手對文學作品進行分析,指導學生準確把握語境,讓他們感受到文學殿堂的輝煌”中,“語境”涵蓋了內部語境和外部語境兩個方面。這種傳統意義上的“語境”一般出現在較專業化的文本中,但近年來它卻頻現于一般書面媒體,而且含義也有了變化。如:
(1)“粉絲”及其他這些“新興音譯”都是在后現代語境下產生出來的游戲之作……(《語文建設》2006年第6期)
(2)這是一個大眾文化絕對強勢的時代,而窺探各種秘密、機密,乃至隱私,是大眾文化經久不衰的口味。正是在這一宏大的語境中,老詞“私房”被注入了新的內涵,備受青睞。(《咬文嚼字》2006年第12期)
(3)“失控”,在中國的語境空間里,李金華使用如此詞匯,問題該是嚴重到了何種程度。(《中國青年報》2007年1月25日)
這三個例子中的“語境”雖指語言使用的社會環境,但與傳統意義上的“語境”不同:傳統的“語境”更多的是在對語言及文本等進行分析時使用,而這三例“語境”則旨在為敘述提供某種語言背景。
這三例中的“語境”雖有了變化,畢竟還沒有脫離語言使用,而下面例子中的“語境”就與傳統“語境”大相徑庭了:
(4)最近一兩年,深圳出現了一些試圖探索城市語境的住宅作品,符合這個城市濱海、年輕、多元、開放的氣質,用一種新的技術語言在房地產開發上去闡釋自己的理念,表達對城市的理解。(新浪網2005年9月23日)
(5)借著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五周年的歷史語境,國人根據金融、汽車、農業等消費方面切身的利益感覺,對本國市場對世界的開放程度和得失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呼喚出和平發展所需要的國際視野和民族發展的新訴求。(《中國青年報》2006年10月26日)
(6)和諧社會語境中人的全面發展(新浪網2006年11月25日)
(7)父權語境下的文化解讀——電影《青紅》(西祠胡同網2005年6月30日)
例(4)至(7)中的“語境”和具體語言的使用沒有直接關系,有些可以用“環境”“背景”“氛圍”“條件”等字眼來替換,但替換后就沒有了“語境”所具有的“學術的”“人文的”“專家的”味道。
可以說,“語境”作為一個術語,在一般語言生活中的意義和用法發生了泛化,那么,它泛化的動因又是什么呢?
不妨從例(4)中“城市語境”的認知過程看一看:語言有自己內在的體系—城市建設也應該形成自己的城市建設體系—即通過城市建筑(語言)來體現城市特色—深圳的特色是濱海、年輕、多元、開放—這也就是深圳的城市語境。可見,這里的“語境”可以抽象概括為“一事物賴以存在的某種社會文化環境,或社會文化形態”。這一新義也同樣適用于其他各例,具有較強的概括性。
“語境”詞義的引申符合人類的一般認知過程,其本質是語義的隱喻式映現。具體講,“語境”詞義的這種引申就是從下位域(語言)投射到上位域(任何事物)。因為任何事物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都離不開語言,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一種形式,兩者互為依存,密不可分。一種語言必然深深植根于該民族文化之中,反過來,社會文化又不可避免地反映到語言中來。這種影響和滲透是全方位和多層次的,政治經濟、生活方式、思想觀點、宗教法規、習俗禮儀等都可以在語言中找到自己的身影。王德春等先生認為:“言語環境從本質上說是社會環境的變體,是社會環境在語言使用上的反映。”〔1〕從這種意義上說,語言使用的環境也是一切事物賴以存在的環境。可見,隱喻是“語境”語義泛化的內在動因。
另外,英語“context”一詞的語義輻射也可能是“語境”語義泛化的原因。漢語“語境”對應英語的“context”,而“context”有“上下文;文章的前后關系”和“事情等的關節、范圍、場合、處境、條件;來龍去脈”兩個義項。英語是一種強勢語言,“語境”的引申義也可能是“context”語義輻射的結果。
再次,學術研究的深入應是“語境”語義泛化的外在動因。我們知道,術語是各個學科和技術部門表示專業內的科學概念的。大多數術語使用范圍相當狹窄,只為該專業部門的人員所理解和運用;但是也有一部分術語專門性程度較低,所表示的對象能為一般人所熟悉或了解。“語境”當屬使用范圍不很窄的后一類,這是其泛化的前提條件。“語境”這一術語,自1923年由著名的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首次提出(用于語言功能的研究)后,現已成為語言學、文藝學、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等學科共同關心的問題。我們對中國知網1979年到2007年1月篇名中含有“語境”一詞的所有學術文章進行了檢索,結果顯示:“語境”的使用頻度呈遞增的趨勢,而且上世紀90年代以前,基本上都使用傳統義;而90年代以后,特別是2000年以來,非傳統義用得越來越多,據不完全統計,約占總數的30%。術語使用的泛化往往開始于行業領域內部,隨著“語境理論”研究的深入、研究及應用范圍的擴大,“語境”一詞使用頻度的增加是在所難免的。這就大大增加了它在一般語言生活中泛化的幾率。
綜上,可以明確兩點:1.“語境”有兩種含義:宏觀的“語境”是指一事物賴以存在的某種社會文化形態(可以具體指環境、背景、氛圍等),它涉及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微觀的“語境”主要是指語言學習中語言出現和使用的具體環境。2.“語境”在內外因的共同作用下,近年來已泛化成為一個書面色彩濃郁,概括性強,用起來具有所謂“很學術”“很人文”“很專家”感覺的詞,而且在語言使用求新求異求簡的當代心理語境下,其宏觀義將被大眾廣泛接受,而不再遭遇費解。
〔1〕轉引自王建華等《現代漢語語境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