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課標教材八年級上冊第2課《蘆花蕩》一文塑造了一位老交通員的英雄形象。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有位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課文通篇用“老頭子”來稱呼這位老英雄,不妥,應該稱呼“老爺爺”,這樣更能表示對他的尊重和敬佩。
我請學生們舉手表決,全班四十一人,有六七位同學認為應該叫他“老爺爺”。于是,我決定引導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展開討論。
從衣著打扮往往能看出人物的性格特點,“老頭子只穿一條藍色的破舊短褲”,與長褲比較起來,短褲更方便他下水、撐船,這顯示出他的干練。老交通員給人的總體印象是瘦,“干瘦得像老了的魚鷹”,但他的瘦不是病態的,作者用“魚鷹”這一喻體,要表現的是他的智慧和干練。而“短短的花白胡子”,正如作者所言表現了他的精神勁兒,“深陷的”“尖利明亮的”眼睛也體現了他的聰慧。總之,從外貌來看,老交通員是干練、智慧、精神的,可謂“老當益壯”。同學們認為,從這個意義上說,叫他“老頭子”好,“老爺爺”沒有這樣的精神勁兒。
究竟稱呼什么,還得看人物的內心。“老頭子過于自信和自尊”是貫串他性格的主線。“過于”有兩層含義:一是非常,一是過頭。老交通員的性格既有可敬的一面也有可笑的一面。
他非常自信:“他對葦塘里的負責同志說:你什么也靠給我,我什么也靠給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每天夜里,他像沒事人一樣悠閑地在敵人緊緊封鎖的水面上撐著船,還想著高興事兒。他堅信可以勝任這樣的工作,里外交通,運輸糧草,護送干部,而且不帶一支槍。作為白洋淀上抗日群眾的一員,這是老交通員可敬的一面。
自信再往前邁出一步就變成了自負,老交通員在護送兩個女孩子過封鎖線時就栽了跟頭,因為他輕敵,草率行事,過于自信。
犯錯之后的舉動值得推敲。他先是嘆氣,停了半天才說:“我不能送你們進去了。”在女孩子的追問下又說:“我沒臉見人。”這里表現出他的過于自尊,他沒有預料到這次失利,更不允許這樣的失利發生。雖然他是個老交通員,但他并不老道,遇到問題,他的第一選擇是逃避,因為強烈的責任心與自尊心不允許他犯錯。他這一舉動讓人為難,甚至有些氣惱了。
當然,最后他還是履行了自己的職責,而且許諾明天要為大菱報仇。老交通員和二菱的對話哪里是一個近六十歲的老人和一個十三歲女孩子的對話,全然是兩個孩子的斗嘴:
“他們打傷了你,流了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流血!”
兩個孩子全沒有答言,老頭子覺得受了輕視。他說:
“你們不信我的話,我也不和你們說。誰叫我丟人現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們看吧!”
小女孩子說:
“你這么大年紀了,還能打仗?”
老頭子狠狠地說:
“為什么不能?我打他們不用槍,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來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來看吧,有熱鬧哩!”
老交通員先是許諾讓十個鬼子流血,這既是為了給大菱報仇,也是為了給自己挽回面子。可是兩個女孩子的沉默讓老交通員的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他馬上負氣,表示自己不和她們說,緊接著又自責,怪自己丟人現眼,打牙跌嘴,接著又自信地邀她們見證。可小女孩子始終不領情,懷疑的一問,激怒了老交通員的自尊心:他“狠狠地”說,像個不被信任又不服氣的孩子,還揚言打鬼子不用槍,強調那不是他的本事,并再次邀她們來看,并特別指明邀那個不信任他的二菱來看,他不認為這是場艱苦的戰斗,他說這是“熱鬧”。大人一般都不會和孩子一般見識,遇事也不和孩子計較,而他不但要和孩子計較,還要較真,讓她們親眼見識自己的能耐。此刻的他,真是個老小孩、老天真,不由得引人發笑。
可見,老交通員有他可敬的一面,自信、負責,以及第二天打鬼子表現出的智勇雙全;也有可笑的一面,像個孩子,是個老天真;也有缺點,有時自信、自尊過了頭,會失敗,會自責,也會想著逃避。他是一個真實的人!有血有肉的英雄!因而也是可愛的。
由此看來,叫他“老爺爺”只能突出尊敬之情,老爺爺的慈祥穩重與他智勇雙全的性格不符。而叫他“老頭子”,不僅能表現對他的敬意,也能表現他可笑的一面。我們可以在贊嘆他時由衷地說:“那老頭子……”也可以在責怪他時搖搖頭說:“唉,那老頭子……”似乎只有稱他一聲“老頭子”,才能表現出他可敬可笑可惱因而可愛的性格,才能覺得這個人物真實豐滿。
討論到這里,全班同學一致認為應該稱這位老英雄為“老頭子”。
學生還補充道,老交通員在引誘鬼子時故意裝出的張皇失措的神情,他“舉起篙來砸著鬼子們的腦袋,像敲打頑固的老玉米一樣”,這些都讓人感覺到他的可愛,讓人忍不住叫他一聲“老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