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我自己愿意承受這樣的結局——以《項鏈》的“錯位處”為切入點的教學設計片段
1.小說開頭說瑪蒂爾德“也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姑娘”,為什么作者不直接說“她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姑娘”,而偏偏要加一個“也”字?
從“也”字切入,是為了引導學生探究人物的稟賦和命運之間的錯位,使學生對瑪蒂爾德的評價跳出簡單的“虛榮”,進而去思考虛榮背后的人性與命運,思考瑪蒂爾德夢想高雅而奢華的生活,“想望著得人歡心,被人艷羨,具有誘惑力而被人追求”是否合理,甚至可以更進一步讓學生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自己處于瑪蒂爾德這樣的錯位中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2.按常理,如果弄丟了朋友的東西肯定會告訴她一聲然后再賠償,假如真是這樣的話,后面的十年艱辛就不會發生了。那么,為什么路瓦栽夫婦選擇買一掛一模一樣的項鏈的方式來“瞞天過海”呢?
通過對人物行為與生活常理錯位處的探究,可以讓我們更深入地思考人性。瑪蒂爾德不愿意把真相告訴朋友,是因為佛來思節夫人有錢而體面的生活一直讓她感到自卑,感到痛苦,而瑪蒂爾德對自己的美貌有極大的自信與自尊,她不愿意讓朋友知道自己的困窘,更不愿意讓朋友誤以為她是不想歸還這掛項鏈,這種“自尊”的背后是相當復雜的。路瓦栽則是因為對妻子的深刻了解、愧疚及愛護才做出這樣的選擇。
3.假如項鏈沒有丟,那么舞會之后瑪蒂爾德的生活可能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為什么作者偏偏要讓瑪蒂爾德把項鏈丟了呢?
讓學生談談對瑪蒂爾德命運的期待并且自圓其說,學生會按照自己的意愿對人物命運作出種種符合情理的構想。學生的期待越強烈,設想就越合情合理,然后再讓學生思考為什么作者偏偏要讓瑪蒂爾德把項鏈丟了,就能讓學生感受到人物的命運和讀者的希望之間的反差以及這反差背后的對人性的深深觀照。
4.在知道了項鏈是假的以后,瑪蒂爾德會不會把真的項鏈拿回來換錢?為什么?
如果我們問“為什么作者不寫瑪蒂爾德把真的項鏈拿回換錢,從此過上好一點的日子”,可以讓學生了解作者這種戛然而止的手法的高妙:它激發了讀者的想象,并且在情緒高潮處停止,余韻無窮。但這樣的問題并不能激發學生對人性的深刻認識,而“在知道了項鏈是假的以后,瑪蒂爾德會不會把真的項鏈拿回來換錢”這樣的問題,則更能觸及瑪蒂爾德的靈魂。會還是不會,這涉及對瑪蒂爾德的整體評價,可以說是一個哈姆雷特式的問題。
二、歷經磨難見英雄——以《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跌宕處”為切入點的教學設計片段
“身世悲浮梗,功名類轉蓬”,林沖懷著滿腹冤屈來到滄州,他該如何熬過這漫漫刑期呢?研究小說第一段,關注人物言語和行為。
言語(ppt):
“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兩個。”
“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刺配到這里。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后如何。”
行為(ppt):
(李小二)當初在東京時,多得林沖看顧……又得林沖主張陪話,救了他免送官司,又與他賠了些錢財……又虧林沖赍發他盤纏,于路投奔人。
林沖因見他兩口兒恭敬孝順,常把些銀兩與他做本錢。
1.他自認“罪囚”,他真的認為自己有罪嗎?無罪何以認罪?
怕給自己、給別人招惹是非。
2.林沖被刺配滄州完全是高俅一手所為,但他為何說“我因惡了高太尉”?
彬彬有禮的背后是一種油煎般的苦痛,然而他也認了,因為他要茍延殘喘,要掙扎著活下去。
3.“未知久后如何”,他會有“久后”嗎?
熬過刑期,家人團聚,甚或重振家業。他對高俅沒有清醒的認識,不但委曲求全,而且充滿幻想。
4.林沖當初為何對非親非故的李小二關懷備至;如今身陷囹圄,為何還不忘接濟他人?
天性善良,俠義濟困。
跌宕一——
眼前這位安順良民似乎可以隱忍,安度刑期,然而陸謙千里尋仇,不料被李小二偷聽。
5.小二告知林沖,林沖有什么表現?
言語(ppt):
那潑賤賊敢來這里害我!休要撞著我,只叫他骨肉為泥!
行動(ppt):
林沖大怒……買把解腕尖刀,帶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尋……街上尋了三五日,不見消耗,林沖也自心下慢了。
6.你若是林沖,得知昔日好友千里尋仇,你會如何應對?而林沖又是如何做的?(討論比較,認識林沖的血性。)
跌宕二——
復仇的激情只持續了三五日,與其說林沖是得過且過,不如說他是自欺欺人。于是林沖接受了管理草料場的派遣。
言語(ppt):
小人便去。
卻不害我,倒與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
7.若是你,會去嗎?林沖會如此愚笨,不知是奸人使計?
與其說林沖沒料到是計,還不如說他不愿相信是計,希望在麻木中自慰,以求茍延殘喘。他帶著幾分狐疑,接管了草料場。
跌宕三——
8.然而,這份狐疑在林沖的心中持續了多久?
語言(ppt):
這屋如何過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喚個泥水匠來修理。
神明庇佑!改日來燒紙錢。
9.從這樣的話語中,我們能感受到什么?
大難臨頭,林沖卻想安穩過冬,卻想山神庇佑,卻想在此安穩度日。
動作(ppt):
……將火炭蓋了,取氈笠子戴上,拿了鑰匙,出來,把草廳門拽上;出到大門首,把兩扇草場門反拽上鎖了……恐怕火盆內有火炭延燒起來,搬開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時……依舊把門拽上,鎖了,望那廟里來。
10.從這些細微的動作中,我們又能感受到什么?
“蓋”,怕著火;在人煙稀少的地方,拽上門還不夠,又上鎖;先前已蓋了的火炭,因草屋塌了,還要用手去“摸”,探探有沒有火星;一間崩塌的草屋,離開時,還要“拽上”,“鎖了”。林沖真是太謹慎、太盡職。
跌宕四——
然而殘喘能夠茍延多久呢?“隔墻戲”徹底粉碎了林沖的良民夢,他大吼一聲“殺人可恕,情理難容”,盡顯英雄本色,開始了血腥復仇。
動作(ppt):
林沖舉手,肐察的一槍,先搠倒差撥……那富安走不到十來步,被林沖趕上,后心只一槍,又搠倒了……劈胸只一提,丟翻在雪地上,把槍搠在地里,用腳踏住胸脯……把陸謙上身衣服扯開,把尖刀向心窩里只一剜……
11.我們再來審視林沖會發現,鮮血淋漓是痛快,大雪飛揚是悲壯,一位血性方剛的英雄形象終于在歷經磨難后躍然紙上。林沖可以早些上梁山嗎?為什么林沖上梁山的路走得異常艱辛?
跌宕多變的情節,不僅豐富了林沖的性格,而且凸現了小說主題——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三、一扇永不開啟的門——以《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細微處”為切入點的教學設計片段
ppt:
孫富稱十娘:麗人名姝煙花尊寵
李甲稱十娘:名姬小妾
1.孫富為何如此稱呼十娘?
“麗人”“名姝”,實為垂涎美色;“煙花”則透露出他輕賤十娘的意思;“尊寵”看似敬稱,實則流露了羨慕之情。
2.李甲為何稱杜十娘為“北京名姬”“小妾”?
“此乃北京名姬杜十娘也。”正如文中所說,他是“賣弄在行”,他賣弄的是十娘由公眾玩物變成了他個人的寵物,他為自己擁有這樣的寵物而喜形于色,炫耀之情溢于言表。
3.一個無比羨慕別人擁有麗人,一個因為自己“懷璧”而沾沾自喜,在此,我們似乎可以理解他二人為何交談幾分鐘就能稱兄道弟,文中說他們是“志同道合”,什么“志”同,什么“道”合呢?
花柳之事。
ppt:
“孫富舉杯相勸,二人賞雪飲酒,先說些斯文中套話,漸漸引入花柳之事。二人‘志同道合’,說得入港,一發成相知了。”
由此可見李甲與孫富對杜十娘的看法完全一致,既愛慕其美色,又輕賤其地位。
4.杜十娘值得李甲炫耀的僅僅是美貌嗎?
還有智慧,還有真情。
5.那么李甲為何只字不提?
淺薄的愛。
ppt:
渾身雅艷,遍體嬌香。
恩卿妙音,六院推首。某相遇之初,每聞絕調,輒不禁神魂為之飛動。
他迷戀十娘顏色,終日延挨。
李甲當年一擲千金,買歡逐笑,縱情聲色,醉臥風月。這種愛是缺乏情的愛,與其說他愛十娘,不如說是愛十娘“渾身雅艷,遍體嬌香”的風姿,愛十娘穿云列帛的歌喉。“恩卿妙音,六院推首。某相遇之初,每聞絕調,輒不禁神魂為之飛動”,這就是李甲的獨白;“迷戀十娘顏色,終日延挨”,這就是李甲的行為。
ppt:
如果男女之間相互了解的愿望,僅僅限于性接觸的直接要求,那么愛情實際上就只是似是而非的愛情,或者干脆就是感情的欺騙。
——瓦西列夫《情愛論》
在他眼中,杜十娘始終是“人人得而狎之”的青樓女子,而非他的愛人。所以他才會把她當做一件珍寶拿來炫耀。
看看他和孫富是怎么說的:
ppt:
公子遂將初遇杜十娘,如何相好,后來如何要嫁……
但小妾千里相從,義難頓絕,容歸與商之。
6.為何不是“要娶”而是“要嫁”?為何是“千里相從”而非“攜手同歸”?
聯系全文,會苦澀地發現,似乎一直都是十娘主動,一廂情愿。從安排贖身到千里相從,要嫁,李甲始終愁苦著一張臉。
7.他什么時候會笑?
當十娘安排好一切,給他贖身錢,給他行資,替他出好主意,他才稍稍寬心。而當孫富為他想了一個回天之計,他這才真的放心了,高興了,“欣欣似有喜色”。
8.一聲“北京名姬”,不經意間道出了李甲的微妙心態,我們再來看看李甲面對十娘時是怎么稱呼的。
“芳卿”“恩卿”。
9.為什么私下稱呼與在別人面前的稱呼不一致?
“卿”,強調的是愛意;“名姬”,強調的是美貌。即使他對十娘有真情,那么他的這種情感也是尷尬的,更何況情有多深,也很值得懷疑。
10.從何時由“芳卿”而改口稱為“恩卿”?
芳卿—150兩贖身錢—20兩路費—50兩安家錢—恩卿。
11.夫妻同命,要分彼此嗎?會因一點錢而“感激流涕”嗎?要知道這錢是解除了他們倆共同面臨的困境的,他為何那么感激十娘?
在男權社會中,男性向來是女性面前的強者,即使他再無能,也要逞能。但是現在呢?原來撒漫用錢的李甲,如今要因為這點錢而感激十娘,他的這份感激是尷尬的,更何況,這是對一位妓女的感激。他的感激、羞愧和尷尬交織在一起,他想擺脫這樣的處境,所以李甲最后的釜底抽薪并不奇怪。在李甲身上少了份夫妻間的真誠和隨意,所以他從未如其他姐妹一樣親切地叫聲“十娘”,甚至也沒像老鴇那樣隨意地叫聲“媺兒”。我們還戲劇性地發現他的恩人很多:他也稱能給他1000兩銀子,替他想了兩全之策的孫富為“恩人”。
12.從稱呼的轉變談談李甲對十娘的感情,談談李甲復雜的心態。
這細小的差別折射出十娘、李甲的不同心境,對感情的不同理解。“芳卿”中多了點糖,膩膩的;“恩卿”中和了點淚,怪怪的。他的諂媚、感激,恰恰暴露了他與杜十娘內心世界的距離。十娘出口則“吾夫婦”,“郎君”,“與君情好”。李甲則處處回避,更多的是“義難頓絕”,“恩卿”,不經意間回避了“情”。全文中,李甲可曾說過類似于“我們”之類的話?沒有,他始終沒有把十娘和自己放在一起,放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同甘苦,共患難。
ppt:
男女雙方的交往必然要求他們遵守相互間一定的道德義務,這不是法律上的規定,而是大家公認的道德規范,離開了這種自愿遵守的道德義務,相互愛慕的感情就不可能存在。
——瓦西列夫《情愛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