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墨登場”是一個常用成語,經常見諸報紙雜志。但人們對它意義的理解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的解釋是:“化裝上臺演戲,今多比喻登上政治舞臺(含譏諷意)。”于是,很多人據此認為“粉墨登場”是一個貶義詞,報刊雜志上“粉墨登場”的很多使用都錯了。果真如此嗎?帶著這個疑問我們對北京大學語料庫中的48個用例、人民網(2004~2006年)隨機調查的1000個用例的實際用法進行了考察,發現“粉墨登場”至少有三個義項:
1.指化裝上臺演戲,這是本義。如:
(1)戲子的生活也是很有流浪漢的色彩,粉墨登場,去博人們的笑和淚,自己仿佛也變做戲中人物。(梁遇春《流浪漢》)
(2)在梅蘭芳、周信芳舞臺生活四十年會演期間,洪深曾粉墨登場,與梅、周合作演出《審頭刺湯》。(武仲平《文化名人演戲趣聞》)
(3)為了慶功,中秋節連唱三天大戲。宋寶羅粉墨登場,唱老生戲《擊鼓罵曹》,那年他7歲。(《人民日報》海外版2006年7月14日)
例(1)(2)(3)用的都是本義,表化裝上臺演戲的意義。根據我們的統計:在北大語料庫中表本義的有21個,占全部例子的43.8%;在人民網中表本義的有95個,占全部例子的9.5%。
2.比喻登上政治舞臺,含譏諷意。如:
(4)及至北平攻陷,這些地痞流氓自然沒有粉墨登場的資格與本領,而日本也并未準備下多少官吏來馬上發號施令。(老舍《四世同堂》)
(5)這個世界真是邪門兒得很,正當上個世紀末建立多極世界的呼聲日隆之時,幾個在軍事、經濟和科技方面具有超強實力的國家,或保守、或右傾、或右翼的政客都紛紛粉墨登場了。(人民網2005年7月12日)
(6)此時,上層豪強的代表王莽粉墨登場了。(人民網2005年10月19日)
例(4)(5)(6)的“粉墨登場”都比喻登上政治舞臺,含譏諷意。在北大語料庫中表此義的有8個,占全部例子的16.7%;在人民網中有87個,占全部例子的8.7%。
3.比喻各種人或事物出臺(不是政治舞臺)、出現。如:
(7)這一次,物是人非。宮魯鳴時代已經結束,馬赫粉墨登場,中國女籃訪美三戰全敗,最后84比117敗給圣安東尼奧銀星隊33分。(《藍球先鋒報》2005年5月16日)
(8)人們驚奇地發現,專門用于全身美體的綠茶液和用來美容的綠茶汁也粉墨登場。(《科技日報》2004年9月20日)
(9)于是,一種學術拜物教粉墨登場了,這就是對SCI、CSCI等中外不同引文索引系統的崇拜。(《人民日報》2006年11月9日)
(10)1998年5月,歌頌戰爭罪犯東條英機的電影《自尊》又粉墨登場了,這些都表明,對日軍侵華歷史的追究和清算還遠遠沒有完成。(《人民日報》2005年8月11日)
例(7)的“粉墨登場”指人物出臺,例(8)指產品出現,都是中性詞;例(9)(10)中的“粉墨登場”指事物出現,是貶義詞。在北大語料庫中比喻各種人或事物出臺、出現的有19例,占全部例子的39.6%;在人民網中高達818例,占全部例子的81.8%,818例中表中性的有572個,表貶義的有246個,中性與貶義的比例是2∶1。
通過上面實際用例的調查,我們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三個結論。第一,“粉墨登場”有三個義項:即指化裝上臺演戲;比喻登上政治舞臺,含譏諷意;比喻各種人或事物出臺(不是政治舞臺)、出現。第二,在各義項中,“比喻各種人或事物出臺(不是政治舞臺)、出現”這一意義是強勢意義。第三,不能簡單地判定“粉墨登場”為貶義詞,它還有中性甚至褒義的用法。
語言是發展和變化的,一個詞語的意義出現擴大、縮小、轉移是很正常的。當一個新出現的意義已被人們認識并廣泛使用時,就得承認它的合理合法。如“空穴來風”,原來指“消息和傳說是有根據的”,現在則“多用來比喻消息和傳說毫無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注意到了這種變化,收錄了新義,讓人信服。我們認為,“粉墨登場”也像“空穴來風”一樣,它不僅“指化裝上臺演戲”和“比喻登上政治舞臺(含譏諷意)”,還“比喻各種人或事物出臺(不是政治舞臺)、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