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第一冊《神的一滴》時,有學生突然提出一個問題:“作者既然那么厭惡村民們到瓦爾登湖取水洗碗洗碟子,又那么憎恨人們砍伐湖邊的樹木,也反感愛爾蘭人在湖邊修建簡陋的小木屋。那為什么他自己卻在湖邊造房子住了兩年多呢?難道他就不砍那里的樹木當柴火?難道他就不用湖里的水來洗碗洗碟子?這不是對人馬列對己自由嗎?他能去,別人為什么就不能去?”
這是一個很尖銳的問題,我感到了問題的分量,卻一時語塞,大腦里飛快地思考著對策。我不能胡謅亂談——說作者是自相矛盾,也不能找借口逃避——說這個問題不必去探究,更不能繳械投降——說自己不知道。何況,我的潛意識里強烈地感到了這個問題的教學價值,這是一個絕好的教學資源,不能放棄!于是,我使用了教師常用的處理技巧——把“球”踢給學生。
我說:“這個問題提得很好,先請同學們討論討論,然后暢所欲言?!薄扒颉币惶叱鋈ィ陀袑W生接著。
生1:我認為作者住的地方可能離瓦爾登湖有些距離,他的生活和生產(chǎn)活動不會對瓦爾登湖的環(huán)境產(chǎn)生太大影響。
生2:我認為作者批評的是人類大規(guī)模的群體活動,比如愛爾蘭人的木屋,將來就可能發(fā)展成為村莊,危害較大。至于他個人的活動,不會產(chǎn)生什么大危害。當然,也就不在批評之列。
生3:我認為,作者批評別人對瓦爾登湖環(huán)境造成破壞的同時,也把自己的行為置于批判的范圍之內了。
生4:那不是抽自己耳光嗎?(學生笑)
生5:我覺得作者批評了別人的行為,他自己就會提高環(huán)境保護意識,就會更加愛護瓦爾登湖,平時的生活和生產(chǎn)就會處處小心,時時注意,盡量不去破壞瓦爾登湖。
……
我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發(fā)言都是就事論事,缺乏說服力,只有第三位同學的較有價值。因此,我說:
“大家的思維都很活躍,善于多角度地思考問題,但是有很多主觀假想的成分,不足為據(jù)。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跳出原來的思維框架,換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剛才有同學說,作者在批評別人的同時,也把自己當作了批評的對象,這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發(fā),絕不是‘抽自己耳光’這么簡單?!?/p>
我繼續(xù)啟發(fā)學生:“《神的一滴》這篇文章是什么體裁?”
生:散文。
師:對。那么散文應該屬于——
生:文學作品。
師:既然是文學作品,能不能把它等同于通訊、報告文學等體裁的作品呢?
生:不行。
師:文學作品和實用文體的根本區(qū)別是什么?
生:文學作品可以虛構,而實用文體不可以。
師:既然可以虛構,能不能把文學作品的內容完完全全還原成真實的生活呢?
生:不能。
師:是的。大家在初中學過《社戲》《孔乙己》吧,其中的“我”能不能看作魯迅本人呢?
生:不能。“我”是作者以自己為原型塑造出來的文學形象。
……
我最后說:“文學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們不能把文學作品還原成生活,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不完全是一回事!梭羅在瓦爾登湖生活是生活的本真,《瓦爾登湖》一書是根據(jù)生活本真創(chuàng)造出來的藝術作品,他在《神的一滴》中批評人們對瓦爾登湖的環(huán)境造成破壞,表達了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代表了人類的一種崇高愿望和追求,這是文學作品的社會功能,也是作家的社會責任。至于梭羅在瓦爾登湖生活了兩年多,其間是否對瓦爾登湖的環(huán)境造成了破壞,到底會造成多大破壞,那是另一回事。我們不能把文學作品里的藝術描寫和生活中的本真硬扯到一塊?!?/p>
學生解讀課文,經(jīng)常會把文學作品的內容和現(xiàn)實生活扯在一塊。例如,有學生從《背影》中讀出了“父親”穿過鐵道違反了交通規(guī)則的問題,教師視之為創(chuàng)新閱讀,對學生褒獎有加,對課文和“父親”的行為提出嚴肅批評。那個時代也許確實沒有“嚴禁橫穿鐵路”之類的交通規(guī)則,所以作者不經(jīng)意之中就寫出來了。但是,就算是當時有這種交通規(guī)則,作者仍然可以這樣去虛構,這樣去描寫,這樣去刻畫人物形象。作者所表現(xiàn)的不是“父親”懂不懂交通規(guī)則的問題,他要表現(xiàn)的是父愛,學生只要能這樣去理解作品就行了。至于父親違反交通規(guī)則有什么不良的社會影響,應受到什么樣的處罰,如何教育學生們遵守交通規(guī)則等問題,這些都是另外一回事。
把文學作品還原成生活的本真,這是學生解讀文本時容易犯的一種錯誤,是一種習慣性的思維偏軌現(xiàn)象。要科學有效地解決這類問題,需要正確把握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不要把文學和生活混為一談;這樣去指導學生解讀文本,問題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