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達能中國之路,雖然每一步都并非一帆風順,都有著激烈的博弈,然而達能總有手段達成所愿,這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
如果達能是一家中國企業,如果控股娃哈哈的恰恰就是這家中國企業,達能會面臨今天的問題嗎?
在過去的一個月,就在娃哈哈與達能之間的“恩怨糾葛”愈演愈烈之時,提出這個問題是多么的不合時宜。因為在過去的10年里,有這么多中國最優秀的企業被這家跨國巨頭并購,樂百氏、娃哈哈等等這些中國本土響鐺鐺的品牌,就這樣一步步倒在達能全球化的戰車上,成為達能棋盤上的一粒粒棋子,任其宰割。即便是王佳芬、何伯權、朱新禮、宗慶后這些中國本土最出色的企業家,有的也已經倒在前進的路上。
的確,達能算不上什么光明磊落的對手。但是縱觀達能中國之路,從成功控盤樂百氏、到控股娃哈哈;從增持光明乳業到增持匯源,再到控制正廣和飲用水,雖然每一步都并非一帆風順,都有著激烈的博弈,然而達能總有手段達成所愿,這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
更為重要的是,詳細考察這些“套路”,達能均于法有依,于理有據,其強勢的背后,是中方企業或領導人“違約”所遞上來的把柄,或是冀望攀上外資概念或是渴求資金而主動放棄的權益。
套路一:主業并購,專利權設套
達能進入中國,最初是從它的當家產品,酸奶開始的。1987年,作為世界第六大、歐洲第三大食品集團,法國達能集團在廣州設立達能酸奶公司,但并沒有帶來顯赫的經濟效益。
經過兩年公關,達能終于從光明那里打開了缺口,找到了在中國發展乳制品的機會。2001年,以光明收購達能在中國的三家乳品企業(包括廣州酸奶和與光明的兩家合資企業)為條件,達能終于成為光明的股東,持股5%。伴隨著之后的一系列增持,到2006年,達能已持有光明股份20.01%,成為光明乳業的第二大股東。同年底,達能宣布與中國乳業龍頭企業蒙牛集團,共同出資一億美元組建合資酸奶公司,達能持股49%。
加速在中國乳品行業布局的同時,達能兼并和控股中國飲用水企業的步伐也未有絲毫停歇。
1996年,達能以4500萬美元的代價,與娃哈哈組建了5家合資公司。通過內部受讓,幾年后,達能獲得了合資公司51%的控股權。同年,達能還購買了益力礦泉水的生產商深圳益力食品公司54.2%的股權。進入2000年后,達能的并購步伐繼續加快:2000年3月收購樂百氏92%的股權;2004年,收購上海梅林正廣和飲用水有限公司50%股份。
2006年,經過五六年的不懈追逐,2006年達能終于在美國華平投資、荷蘭發展銀行和香港惠理基金之后,成功牽手匯源。并以1.4億美元的代價,持有了匯源果汁22.18%的股權。
至此,達能已經通過一系列的資本運作,完成了其在中國市場上飲用水、乳制品和果汁飲品三大飲料產品的戰略布局。
更為重要的是,在完成戰略布局的過程中,其在包括商標、品牌、技術費用等方面的精心布置,可謂手段精巧。
以宗慶后為例,他的失誤,就在于其對商標使用權的重視沒有達能那么精密,不管達能是有心還是無意,它通過商標權大大束縛了宗慶后的手腳,到了恰當的時候,達能就開始念這個“緊箍咒”。 同樣的手法,達能用在了光明的身上。最初合資時,達能同意將其部分“達能”商標與外觀設計交給光明無償使用至2011年9月,但在協議的附加條款中,達能只允許光明在兩個菌種的酸奶中無償使用這個商標,盡管后來光明違反協議在別的菌種上也使用“達能”商標,達能一直沒有表示異議。
但是很快達能就抓住了光明的“違反協議”大做文章—以“逼宮”的方式在光明股改時增持股份。以每股4.06元的低價受讓部分非流通股而上升為20.1%,位列第三大股東,光明是迫不得已就犯,因為如果不從,達能將起訴光明。

套路二:股權安排
達能的思路是,能直接控股的就一步到位。例如樂百氏,達能合資之初就直接控制了92%的比例,何伯權何以做出如此巨大讓步,至今鮮為人知;如果不能一步到位,達能必會設定許多后續安排,以確保其將來達成控股的可能。
在娃哈哈案例中,達能的后招是兩個:一個是香港百富勤,到底百富勤的退出是否是一開始就設定好的,還是的確因金融危機而出售了其持股,不得而知,但是這步棋讓達能后來一躍成為大股東;另外一個后招就是中方一開始只拿到了49%的股權,沒有絕對控股,從而為達能反超留下了空間。
在匯源案例中,達能沒能拿到控股權,但是它力保了自己的二股東地位,合作初始就預先簽署了“股權反攤薄協議”,匯源上市面臨股權攤薄時即迅速由上市前的22.18%增持至24.32%,僅次于匯源集團董事長朱新禮,雖然還相差15%,但是只要達能愿意,從華平等財務投資者和二級市場增持,依然可能超越朱新禮。
套路三:以任務量之名達控股之實
達能的理由很冠冕堂皇,既然合資了,就要保障利益,依靠的是收益,因此就要有一個任務考核目標,如若達不成,就得無條件交權。
當年何伯權等人斷臂樂百氏,不能不說與此有關,精明的達能將任務量寫進了合資公司成立的章程里:“第3.3條,雙方預期,公司初期的經營規模為:年產能為33.25萬噸酸奶,公司產品將按照董事會銷售計劃的規定在本地和國際市場上發售,公司產品的內銷比例應為90%,出口外銷比例為10%。”而后來何伯權團隊并沒能完成這個任務。
在達能與正廣和的合資公司里,同樣也確定了嚴格的任務考核機制,不管中方還是外方高管,均需達成相當的業務量,否則就走人。現在的正廣和公司,從董事會到經營管理層,幾已悉數為外方所掌控,雖然達能只擁有50%的平等股權。
這才是更加令人深思而警醒的。
綜觀這些套路,我們認為,這無疑是中國企業必須要學習的生存之道,畢竟中國已經進入全球化競爭的戰場,在這個戰場上發生的已然不是中國企業一家的游戲,如何遵循國際間通行的法則,如何在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同時,使自己的手段更有效,更能令對手畏懼,這才是我們需要學習的。一味去依賴什么捍衛民族品牌的作法,無異于螳臂擋車。
所以,淡化達能的外資背景正當其時,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用國際化的視野迎接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