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國際資本、國際性的人才、國際化的商業運作等已經廣泛參與到中國互聯網企業,阿里巴巴、新浪、搜狐、網易、騰訊,涵蓋各個細分市場的企業開始了“跑馬圈地”。
雖然此時國外互聯網巨頭地位已初步確立,并發起了第一輪的中國“爭奪戰”,然而無論是雅虎還是其他巨頭,從一開始就顯得水土不服,在美國等市場上屢試不爽的各種策略、手段,如同“洋槍洋炮”一樣,到中國無一例外的敗在了中國互聯網“小米加步槍”之下。
到2000年,以新浪成功上市納斯達克為標志,搜狐、網易等門戶地位的確立,阿里巴巴、騰訊等細分市場的初步形成,國內互聯網企業基本完成了“第一梯隊”的構建。至此,國際巨頭的第一輪攻勢以無功而返告終。
然而,失敗并不能阻止資本的擴張,尤其是面對中國市場,就算是緊隨其后的“互聯網”泡沫,也無法阻止這些企業攜巨資涌入中國,開始第二輪征戰。
第二輪征戰的代表是雅虎、萊科思(Lycos),以及隨后的亞馬遜、eBay等等。經過第一輪的洗禮,這些企業開始開始改變做法,不再簡單的copy本國模式,而選擇與中國團隊合作,或者直接通過并購完成:雅虎并購了3721、亞馬遜并購了卓越、eBay并購了易趣。
這些合作誕生了當時諸多的“巨無霸”,也燃起了新一輪的戰火。由于被并購的公司和團隊基本上是國內第二梯隊的企業,擁有一定的盈利能力,經營上也早已形成了一套自身的特點。因此,當時就有分析表示,合并帶來的團隊、文化沖突注定了失敗。
事實也是如此,第二輪戰火的熄滅帶來了遠比第一次的更猛烈。只是兩次沖擊的失敗,依舊沒能讓這些企業死心。這些企業都知道中國市場對于全球化布局的重要性,尤其是面對華爾街“大鱷”的情況下,他們深知,他們宣布自己在中國市場上失敗的日子,也就是華爾街的資本家們放棄他們的日子。
各種壓力下不容多考慮,推進了他們的第三輪征戰。時移事易,此時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在各大投資公司、股票市場的洗禮下,也見過大錢,那些巨頭再想已區區的微末資本,已很難撬開“第一梯隊”的大門了。
為此他們不得不另想辦法。此時的雅虎已是強弩之末了,主力轉變為Google這個網絡新貴,以及原有的eBay。
面對久攻不下的中國市場,雅虎選擇了一位國內互聯網企業第一梯隊的“好手”作為合伙人,同時下放了決策權,可以說是作出了最后的努力。而Google更是不惜花費巨資、冒著官司的危險,從微軟挖來了李開復。eBay也不含糊,除了完全改變eBay易趣的各種功能和收費措施,還偷偷的收購了他的競爭對手—淘寶的部分股份。
然而,正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第三輪沖擊的頹勢更快地顯露了出來:
2006年底,馬云公開表示,“阿里巴巴對雅虎中國的整合明顯失敗了。”2007年1月,ebay出售eBay易趣給Tom在線,雖然惠特曼女士極力否認退出中國的傳言,然而,新組建的公司中,eBay區區49%的股份。2007年4月,Google遭遇“詞庫門”,原先報有極高期待、希望通過輸入法挽回不斷下滑的市場的李開復也不得不陷入了沉默。
這些企業共同的命運,都在昭示一個問題:外資互聯網企業面對中國互聯網企業時,似乎一籌莫展,難占到上風。原因何在呢?
本期策劃意在通過挖掘這些企業在中國失敗表現的同時,觀察他們在中國的競爭對手的作為,探究這些企業失敗的深層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