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師夷長技以制夷”開始,一個多世紀以來,我們早已習慣了學習和引進,無論是科技、文化還是經濟制度,尤其以現代科技和公司制度為主。
所以,翻開我們高校的教材,案例必然是外國的企業巨頭;走進我們的MBA、企業培訓課程,成功經驗也不外這些公司。然而,就在眾多學院人士將這些企業奉為圭臬時,我們的互聯網卻以令人驚愕的速度改變著大家的印象。
“當我們的教科書還在將eBay、亞馬遜、雅虎和Google等美國互聯網巨頭作為成功案例來宣講時,當我們的書店充斥著從美國翻譯過來的互聯網書籍時,當我們的MBA教學、企業培訓都以這些美國網站的傳奇作為成功經驗宣講時,他們在中國的戰線卻集體遭遇可怕的危機。”
這段話大概可以概括目前國內互聯網行業廝殺的現狀。
“和其他高科技行業老是落后幾拍不同,中國互聯網的發展是和世界發展同步的。”如新浪的創始人王志東所言,在各項科技都落后于世界的狀況下,20世紀末,中國終于有一個行當與世界同步了,那就是互聯網。
而這個世界與同步的行業,竟然顯示出了驚人的生命力,不僅一再挫敗外來的競爭和壓力,在創新和特色上,更是遠超國外互聯網公司,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如果用戶沒法用手投票決定自己需要的服務時,就只有用腳投票,選擇離開了!”這句話不僅是十幾年間中國互聯網風雨興衰的真實寫照,也是國外互聯網企業三次沖擊中國市場,三次都以失敗告終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