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發展至今,證券會監管的重點已經開始從上市公司造假、大股東侵占等逐漸轉移到打擊內幕交易上。而且這是一個更新更難的戰場
盡管監管層已經開始對證券市場上的內幕交易提起高度警惕,“老鼠倉”給證券市場制造的陰霾會有多厚,仍然是未知的。
根據媒體報道,監管層已成立專案組,對上投摩根基金公司事件進行專案調查,并且,對公募基金的調查范圍還將擴大化。專案組不僅僅將嚴查公募基金老鼠倉,甚至將北京、浙江、上海等地的幾大叫嚷厲害的私募基金賬戶納入監控范圍。

故態復萌?
有消息說,北京、浙江、上海三地的至少三家私募基金涉嫌聯手公募基金建老鼠倉,以及利用社?;鸬拿x進行瞞天過海,進行利益輸送。
投資者之所以對老鼠倉憤怒不已,是因為公募基金的老鼠倉直接損害了廣大基民的利益—由于基金經理事先知道基金買賣信息,老鼠倉的成本可以更低,而老鼠倉在基金賣出之前出貨,收益可以比基金更高。
除上述情況外,老鼠倉還可能與操縱股價有關。有的上市公司為了增發新股的股價發得比較好,讓基金在增發前配合做自己的股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配合基金老鼠倉炒股的節奏。
眼下的情形又使人回想起2001年。當時交易所一線監管的主要對象是莊股,查處了一批有名的莊股,包括“銀廣夏”、“中科創”、“億安科技”與“東方電子”以及“德隆系”股票等。
2005年證券市場的矛盾轉向上市公司與中介機構。上市公司的問題主要在股改與清欠上,而中介機構的問題主要發生在券商清理挪用保證金、違規委托理財等老問題。
隨著股改和清欠工作的基本完成,2007年,在市場活躍狀態下,涉嫌內幕交易、利益輸送與市場操縱有故態復萌的趨勢,交易所也把監管的重點事件擴展到“大股東做市值”、“機構投資者利益輸送”、“游資與私募過度投機與涉嫌操縱”,以及現貨與股指期貨等衍生品的聯動監管上。
暴利的誘惑
事實上,同樣的問題也困擾著華爾街。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在今年3月1日發現了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牽涉面最廣的內幕交易連環案之一,涉及的機構包括摩根士丹利、全美排名第5位的投資銀行貝爾斯登,以及瑞士最大銀行瑞銀。SEC確信包括一位瑞銀證券研究主管和摩根士丹利律師在內的8位華爾街專業人士、兩位經紀商、一家交易公司以及3只對沖基金參與內幕交易。SEC聲稱這些人“厚顏無恥”地通過內幕交易搜刮了近1500萬美元。
鑒于非法的內幕交易可能破壞整個資本市場賴以生存的基礎,美國法律對涉案人員的懲處非常嚴厲。在上述案件中,美國檢控官對13人提出刑事訴訟,其中4人已經認罪,而SEC則對11人提起民事訴訟。
與此相比,中國證券市場的法律法規還不完善,并且就已有的法律法規而言,執行力度也相對較弱,處罰力度不足以震懾違法違規者,這才導致種種不規范行為彼伏此起。
在熊市的時候,甚至有人提出,如果沒有人做莊,股市就不會活躍。而現實狀況是,操縱股價案例中的涉案人員確實沒有被嚴肅處理。銀廣夏事件中,最后有很多中小投資者去告,但能獲得賠償的只是很少數?;鸸緝炔繉Σ僮鳌袄鲜髠}”者,無非批評批評而已,這樣的內部監管誰不心領神會?更何況,此輪牛市行情如此誘人,一次“老鼠倉”就可以讓一位基金經理坐擁千萬財富,安享未來人生,即便因為“老鼠倉”而丟棄所謂“收入相對較高”的基金經理職位,誰又會在乎?制度、監管,加上冒險后的高回報與被發現后處罰的低成本,都“鼓勵”、驅使和助長著基金經理“老鼠倉”的大行其道。
風暴欲來
市場發展至今,證券會監管的重點已經開始從上市公司造假、大股東侵占等逐漸轉移到打擊內幕交易上。而且這是一個更新更難的戰場。
一種夸張說法是,隨便翻開幾個凈利潤大增百分之一百以上、或者有借殼行為、又或者是有大額訂單的股票,無一不是在消息公布前幾天有明顯的股價、成交量異動??墒瞧F實中沒有合適的法規來啟動調查程序。
除此之外,證券監管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一個成熟的市場監管體系是由三個階段組成的:一是自律;二是證監會監管;三是司法機制。但是,目前在中國,似乎只有證監會一方在獨力支撐大局。事實上,這是不成熟的監管體制。
以自律來說,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時間不長,例如基金公司等機構進入市場的時間都比較短。在這種大環境下,機構往往為了短期的利益進行違規的利益輸送行為。而證監會雖然也出了不少政策法規,但是存在一個執行的問題。中國上市公司數量龐大,而證監會的資源有限。這種捉襟見肘的監管顯然難以產生應有的效果。
和經濟發展也需要“綠色”一樣,證券市場的發展也需要貫徹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為此,我們便不能因為股改等眼前的任務而對投機文化有所縱容。事實上,中國股市在目前顯現出的投機現象早已是有目共睹,杭蕭鋼構、ST長控等股票的瘋狂都在挑戰中國股市的基本價值底線。牛市中人們對此“輕視”可以理解,但一旦趨勢逆轉,則投資者將會把股市賠錢的不滿情緒轉移到對投機行為的監管不力之上,最終讓好不容易恢復的監管形象大打折扣。
責任編輯 何小曼郵箱:Jxl211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