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丹正

耿偉認為在城市地理上也有緣分一說。比如他去上海就曾連丟三部手機,讓他郁悶不已;去北京、廣州這兩個城市總給他很大的壓迫感,讓他難以入睡;經商這么多年從來沒有和四川打交道的機會;而提到山西他一臉自豪,雖然那只是爺爺呆過的家鄉,但他深深為山西人而驕傲,并且毫無理由地信任山西人。耿偉的父親是山西商會的老會員,后來把耿偉和弟弟也介紹進來,成為商會里不可多得的兩代人同時在會。
事業的契機
耿偉現在做的事業是目前國內不可多得的環保項目——用液袋運輸散裝的非危險液體,如葡萄酒、礦泉水、食用油類。一直從事貨運工作的耿偉一次看到王朝葡萄酒廠在進原漿酒時,用的是從德國進口的液袋,憑著山西商人對商業信息的靈敏直覺,他判斷這將是一個發展趨勢。
液袋是歐洲國家以前的軍用物品,軍隊在沙漠或荒野作戰時,需要儲備大量的水、石油等物資,軍隊沒有精力也沒必要去建罐,而是隨車配備一些液袋,疊起來不占空間,膨脹起來卻有十多平米的房間大,可裝21-23噸液體。
這種液袋的材料很環保,無毒,放在地里幾年就化解了,而我們現在使用的鐵罐、塑料桶在地下埋上一百年都化解不了。耿偉想,這不僅是一個非常有發展前景的項目,也是一項利國利民的環保工程,少往地里扔工業垃圾是環保,節約能源更是環保。
了解到國內還沒有這樣的生產企業,耿偉去了德國進行技術考察。實際,德國和其他一些發達國家早已用液袋取代了大桶,充分節省了人力、物力等資源,但發展中國家還沒有意識到這種東西的好處,我國到目前為止也只有上海一家外資物流公司有此項目。
這時的耿偉才28歲,在天津有著自己的貨運公司,但他認為貨運缺乏核心競爭力,也不能進行全球擴張,他一直想做更有意義的事情。目標明確的耿偉將原來的貨運公司賣掉,投入全部精力來做物流公司,很快,耿偉的中天世紀物流公司就做了起來,并建立了自己的生產車間,三年以來,規模不斷擴大,業務成倍增長,正逐漸在向全球擴張。
成長的煩惱
家境不錯,事業又一直順風順水的耿偉看起來要比同齡人成熟,他笑著說是因為自己經受了太多的磨難。
耿偉小時候特別淘氣,讀書期間沒有超過3天不犯錯誤,寫檢查、請家長是家常便飯,爸爸總被老師請去跟著挨批,他一氣之下寫了張說明書:“以后所有事情由耿偉自己承擔,不要請家長。”耿偉以前有個小本,里面有各式各樣的檢討書版本,幾乎所有的錯他都犯過,而且不止一遍,下次寫檢討就套用小本里的格式,方便、快捷。后來搬家時這個小本不見了,還讓耿偉心疼了半天。
十多年后,表妹要去自己當年就讀的學校讀書,耿偉想幫著去找找關系,推開校長辦公室的門,當年的班主任坐在那個位置上,一下就叫出了他的名字,笑著說:“你這小子化成灰我都認識。”耿偉同學當年的淘氣可見一斑。不知是否因為小時候經受了太多的教育與批評,讓他覺得飽受磨難?
以前是學校和父母的問題孩子,創業之后,他現在成了給別人解決問題的人。
做企業總會有很多問題產生,舊的問題去了新的問題又來了,昨天廠里的狗把一位老太太給咬了,他在醫院陪著折騰了一晚;上次一名員工犯了嚴重錯誤,導致了損失,他不得不苦口婆心先教做人再教做事;再上次工商、稅務來找麻煩,陪著笑臉接受檢查,最后其實什么問題都沒有……每天只要有人推開他的辦公室,進來的都是事,大事小事,煩事惱事,耿偉已經習慣了這種問題不斷的生活,每當有人敲門進來,他先給對方一個笑臉,然后聆聽接下來將出現的問題,然后深思,找方法去積極解決。他似乎已經喜歡上了各式各樣的問題,不再拍桌子瞪眼,既然問題不可避免的要發生,那么就用冷靜與智慧去解決吧。每解決一個問題,也都是一份收獲。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他的另一種磨難呢?
信任的力量
耿偉是在參加工作之后,弟弟上了大學之時,一下子意識到作為男人的責任。弟弟大學期間的費用都是他用省下來的工資支付的,一月一千多元的生活費對于工資并不高的耿偉來說壓力還不小。也就從那時開始,無論大事小情父母都會征求他的意見,他不點頭事情還不好辦。朋友來尋求幫助,他也義無反顧,在他事業剛剛有起色時,第一個朋友借去了10萬,第二個朋友有難事要他幫忙墊10萬,第三個朋友,第四個朋友也都伸出了手,直到現在,那40萬還在人家的口袋里,即使自己有再大的困難,那40萬依舊還在人家口袋里捂著。現在想來耿偉似乎并不后悔,“能幫助別人,也是對自我的一種肯定,當時能把錢借出去是因為我信任他們,只是他們失了信,吃虧的不是我,而是他們。”
信任別人的人比不信任別人的人要獲得更多的信任。這句話在耿偉后來的事業當中得到了印證。
耿偉的物流公司有一個部門經理,在公司和巴士孚簽訂華北區域的代理業務后,由這位部門經理負責接洽和送貨。巴士孚是全球化工排名第一的大公司,對為他們提供每一項服務的供應方要求都十分嚴格,貨應該在什么時間送到,晚一分鐘都不行,應該穿什么衣服,帶什么安全帽,準備哪些資料等等,不能有半點差錯。但這個經理卻偏偏出現了送貨遲到的問題,對方毫不客氣地要求把這個經理換掉。耿偉知道后并沒有急著批評這個經理,而是請他吃飯,了解清楚原來遲到的原因出在提供下游服務的供應鏈上,但耿偉還是很嚴肅地對經理說:“我不知道這一輩子我能有多少機會和這么大的公司合作,但你可能只有這一次,即使你遲到了有一萬個理由,但還是遲到了,我只想知道你需要多長時間能把下游的問題解決好?”經理承諾在3周內把一切問題都解決妥當。耿偉沒有告訴經理對方要求換人,他相信部門經理能在3周內把問題解決好。當時這位經理負責的是一個新成立的部門,耿偉要求他們做到不賠錢就行,就在這件事情過后,在這個經理的帶領下,他們部門很快就給公司賺了75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