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的企業和中國的商人,越來越多地跨洋越海,從到國外發展來看,如何融入當地的文化,遵循當地的法律,絕非小問題,是生存之本,競爭力之核心。
2007年5月,意大利東北部的特里維索市政府下令當地中國餐館撤除窗口外懸掛的大紅燈籠,理由是這使得其外觀太過“東方化”了。
特里維索是一個古羅馬帝國時代就已存在的古鎮。該市規劃部部長塞吉奧·馬丹稱,“這些燈籠損壞了城市的形象,中國人掛出了各種各樣材質和形狀的燈籠,有龍有獅子,一家公司甚至把整個門面設計成東方式樣。”
副市長真蒂利尼也說:“特里維索是地道的北方意大利城市,絕對不是一個東方城市。”他認為,下令撤除中國餐館紅燈籠是合理的。

特里維索加強對當地中國餐館的管制還有一個背景:一個月前,在米蘭市,意大利警方和華人社區就交通管制問題發生沖突,激起了當地對華人的不滿情緒。
不僅是在意大利,近年來各國的華人華商都遭遇麻煩,巴西最大的華人商業大廈遭當地執法人員大肆查抄,巴黎市郊的騷亂華人商鋪成為泄憤對象,俄羅斯也加緊取締華人商販,索羅門群島的動亂殃及了當地華人。
中國制造和海外華商又一次面對非議和打壓。“黃禍論”仍然甚囂塵上。
辛苦勞作怎么成了威脅
從西班牙首都馬德里市向南驅車20公里,便到了Fuenlabrada鎮。
突然間,一排排的小商品批發倉庫,伴隨著漢字和中國人的面孔,一起涌現在眼前——這里是CoboCalleja工業區,南部歐洲最大的倉儲區,也是華人在西班牙的主要聚居區之一。
在參觀華商店鋪之前,記者先去用午餐,在一個小食堂里,幾十名中國人排起了長隊,一份標準的中餐加一聽飲料,要5歐元。就餐者多是年輕的中國女孩,操著浙江口音。
在這個工業區里,有多家中國鞋廠和貿易商行。很難見到西班牙人的面孔,有多少中國打工者難以統計,他們都是從國內通過各種各樣的熟人關系帶過來的,一個人過來,家人和親戚便跟了過來。
所有的貨物都從中國運來,西班牙安達貿易公司總經理李欣瑜的倉庫面積約1300平米,“家庭日用品,能想象出來的幾乎都有”。它們的銷售對象是西班牙的海外移民和中低層人士。
上述場景是記者親歷的一個典型的海外“中國制造”。
近年來,西方媒體不斷渲染“中國制造”和海外華商對全球商業的威脅,《全球慶祝“中國制造”的圣誕節》和《中國價格》等報道,歷數了中國價格對西方制造業的殺傷,營造了中國制造無處不在的場景。
但是絕大多數中國制造都是低端產品,中國人掙的大都是辛苦錢。
在西歐,沃爾瑪、家樂福和許多購物中心的日常生活用品大都是從中國采購。低檔的如廉價店、購物街、露天市場等,大多數商品都是“中國制造”。這些商品算得上是物美價廉,質量并不差,當然也有一些偽劣產品。許多國家都有“中國城”,大多建在當地的低收入區。那里的商品以價格低廉著稱,從食品到百貨、藥材乃至五金工具,應有盡有。
親歷海外中國人的辛苦勞動,看到中國貨在市場的地位,會感受到一種不公:在全球分工中,中國更多處于加工制造環節,中國人吃苦耐勞,產品自然物美價廉,也自然受到全球青睞。這種辛苦勞作怎么會變成中國威脅?
在商業生物鏈里,一流企業制定標準,二流企業制定技術,三流企業才負責制造。在當今的全球一體經濟中,中國榮幸地扮演了“世界工廠”的角色(有人認為不過是世界車間),但即使工廠設在中國,廠長也是由美國擔任,總工程師和總設計師則是歐洲和日本。
在中國,談起外資威脅和國家安全,涉及的是外資對關鍵的行業的控股,以及中國產品在標準和技術方面的缺失。而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使世界許多國家的普通消費者受益,許多美國名牌產品因為是在中國代工,由中國制造,便不再是天價商品。紐約市布魯克林區區長馬可維茨曾說:“很難想象,沒有中國產品的美國將會是什么樣子?”
然而,這只是一個方面,而且更多是從中國的視角看。
商業生態圈
2003年,西班牙“燒鞋事件”震驚了海內外華商,中國制造對國際市場的沖擊、以及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背后隱藏的種種不光彩,都成為議論的焦點。
長期以來,中國貨幾乎是廉價商品的代名詞,國人也對構成廉價的最主要原因——廉價勞動力司空見慣,理所應當地認為這是中國產品的最大競爭力。但是從人文關懷的角度講,這種廉價已經越來越不能容忍。尤其不能容忍的,是這種廉價參照的并不是歐美人的舒適生活,而是發展中國家的基本生存水平。
無數商界案例證明,如果一個產品廉價到令所有競爭者望塵莫及的地步,原因無非兩個,要么是對知識產權肆無忌憚的侵犯,要么就是對工人敲骨吸髓式的壓榨。
不久前,年銷售總額達1470億美元的12家跨國采購商,在深圳參加“買家專場采購會”時公開表示,對于使用童工、嚴重超時加班的工廠,將拒絕其作為供應商的資格。目前已經有不少國內企業因為社會責任問題失去訂單。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潤,強迫工人嚴重超時加班、非法雇用童工,這在國內某些不法工廠中已是“公開的秘密”。曾有國外廠商計算中國出口商品的成本,得出的結論是,勞動力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英國《金融時報》一篇題為《買啥啥貴、賣啥啥便宜》的文章披露,中國賣到外國的一些產品,由于企業過度競爭,相互壓價,價格甚至比成本還低。而一位出口企業老板承認,商品賣到國外市場,雖然價格低,但能很快拿到錢,如果賣到國內市場,可能很長時間都見不到錢。樂于做賠本生意,竟是為了“快拿到錢”。
不少外國人都認為,中國貨都是由“血汗工廠”生產出來的。可見,害群之馬對“中國制造”品牌及海外華商名譽的損害。
此外,中國商人們完全沒有顧及(可能也不愿意顧及)到一種結果:他們摧枯拉朽式的出口攻勢對自己所在的商業生態圈的破壞。錢要大家賺,上下游都要活,這就是生態圈或價值供應鏈。蒙牛老總牛根生對此的總結是:股東投資求回報,銀行注入圖利息,合作伙伴需賺錢,員工參與為收入,父老鄉親盼稅收。而眾多的中國出口企業追求的是用最低的工資雇傭、用最低的價格出賣、而且滿足于最低的利潤,這無異是對商業生態圈的濫砍濫伐。

生態圈的潛規則威力無邊。它用這種潛規則維系生態平衡,任何出格者都會受到有形或無形、溫和或暴力的制約。微軟、麥當勞、沃爾瑪這樣的巨無霸時時被人挑戰,就是因為它們每一個舉動都會影響到眾多公司的存亡,以至于它們也必須受制約。
如果中國貨一時改變不了廉價戰略,中國的商人們為了自己的長遠利益乃至生命安全,至少應當也要調整一下策略。專家對在海外遭遇到麻煩的中國企業的忠告之一是:降低市場占有率。
牛根生有一句名言:“當企業利潤低的話我們會不安,當企業利潤自然升高的時候,我們同樣也會不安,因為你經常拿走別人應得的利益,別人就會離你而去,他一走,你的生態圈就崩潰了,你的利益就不存在了。”
俄羅斯政府今年宣布,將打擊非法勞工和整頓市場作為工作重點,從2007年4月1日到12月31日,外國人將被禁止從事零售業。這一法令使在俄華商遭遇沉重打擊。
俄政府總理米哈伊爾·弗拉德科夫表示:非法移民催生影子經濟,對國家經濟造成損失,威脅俄羅斯的國家安全。俄政府意識到,這種市場游離于主流經濟之外,導致政府無法對產品的質量、價格、進貨渠道進行有效的監控,消費者的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此外,自由市場的現金交易方式,導致大量稅收的流失。目前俄羅斯有超過6000家市場,其年交易額1萬億盧布,政府的稅收損失極其慘重。
這項法令,也將是俄羅斯政府對商業生態罪狀圈的保護措施。
文明的沖突?
看來,海外華人華商與當地政府和民眾的沖突,已經不限于商業范疇了。
2007年4月,意大利米蘭“手推車沖突”,被國外媒體形容為“一場文化、商業和生活方式之戰”。中國服裝批發商一直用藍色金屬手推車,向到處轉悠的當地購買商的貨車和小汽車運送大量廉價襯衫、鞋子和牛仔服。當地居民反映,這些手推車對人行道上的老人和孩子造成了危險,等候在路邊的貨車和小汽車都是沒有領取運送商業物資執照的私車。警方已開始對其中很多車輛處以罰款。結果,300名中國抗議者在街頭與警方發生沖突,有人受傷。
其實這只是很普通的執法引起的騷動,就如同中國大城市街道上每天上演的城管抓小販的游戲。
但有一個場景被媒體捕捉并渲染:抗議者舉著中國國旗。當地的商人認為,中國人舉著國旗是“因為它是某種歸屬的象征。”因此,這場沖突的意義超越了商業。
從西班牙埃爾切的“燒鞋”到米蘭的“手推車沖突”,數起針對華人華商的激烈反應行為,都是因為同樣的原因:當地居民認為華人干擾了他們的生活秩序,甚至搶了他們的飯碗。
這的確是不可回避的問題。
固然是因為中國人幾乎遍布世界每個角落,并對每個地區的商業都產生了影響力,但不能忘記,中國人漂洋過海異國創業的歷史已經上百年,一代代華商前輩用勤勞和智慧打拼江山,他們不僅積累起財富,更是造福一方,華人世界與當地民眾一直和諧相處,眾多華人領導贏得了所在國家人民的高度選舉。
因此,即使目前海外華人華商與當地政府和民眾的沖突可能有更復雜的原因(更多是所在國國內的政治經濟原罪),但新一代華人和移民在當地的處事方式必須要檢討。
米蘭市副市長德科拉托在分析沖突的原因時說,中國新一代年輕移民“打亂了這個地區的平衡,擾亂了近一個世紀的不成文的法律”。以前,華人與意大利人在此共同生存。他還說,新移民“不學意大利語”,往往自我孤立。米蘭的一位商人則說:“中國人已經占領了這個街區的主導位置,但他們并未與當地居民建立關系。”
許多海外華文媒體都提醒道:華商在海外迅速擴張,必然會令當地人備感威脅,所謂“槍打出頭鳥”,但如果他們拒絕學習當地語言,拒絕尊重當地風俗習慣、法律規定,甚至只顧關起門來做生意,拒絕與當地人多溝通多接觸,就會令彼此的誤解更深,關系更惡劣。
指責中國人是“黃禍”當然是荒誕是偏見,但當地民眾對被外來者蠶食和被打擾的抱怨應當得到理解。
一家星巴克咖啡店開在了中國故宮里,這可以成為全國性的熱議話題,能引起人們的激怒,那么一個歐洲小鎮幾百年的寧靜生活被外來者打亂,許許多多有上百年歷史的咖啡館被外國人買下,難道人們不會抱怨嗎?
更有甚者,擁有幾百年歷史的鞋廠門口突然有許多外國的鞋廠開張,價格低得不可思議,祖祖輩輩以此為生的人從此丟掉了飯碗,難道人們不會激憤嗎?

除非是在美國這樣的移民國家。正如馮小剛電影里的臺詞,巴頓將軍征服歐洲,結果自己的家被中國人占領了。但不是每個國家都像美國人這樣來自五湖四海。在歷史悠久的歐洲,人們認為咖啡就是要慢慢享受的,因此他們拒絕星巴克,認為這種“麥當勞式的咖啡”,與咖啡文化格格不入。從尊重傳統的角度,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會有沖突。
入鄉隨俗是和諧相處的前提。文化生態圈,乃至文明生態圈比商業生態圈更重要。一位海外華商總結:“發達國家高度法治化,人相互之間的信任度很高,一些華商受國內不良習氣影響,喜歡耍小聰明,鉆法律空子,濫用別人的信任,直接敗壞了自己的形象。”
而由于社會發展和生活水平的差異,中國人的勤勞和對財富的追求并不被發達國家的民眾理解。這些富足和休閑的人們確實不能理解,一個人怎么可以沒有固定的作息、沒有休假、沒有娛樂、沒有保險,所做的只是賺錢,而且不擇手段。
在一些西方人看來,“經濟動物”這個名詞已經由日本人移交給了中國人。這可能是由文化所致,甚至是由偏見所致,但對海外華人華商的種種非議也并非空穴來風。
對在海外辛苦打拼的華商來說,“公司公民”這個概念太超前了,但如今也不得不正視了。
一位西班牙華商說,他只雇用華人。“當地的西班牙人太嬌氣,要上社會保險和醫療保障,需要年底雙薪和一個月的帶薪假期,每周工作時間不得超過40小時,如果他拿來醫院的病假條請假,你必須無條件準假。”
一個企業不招聘當地人,不服務所在社區,不融入當地的文化,而只以為中國商品價廉物美,給外國百姓帶來實惠,那么遭到抱怨和非議,乃至發生沖突就是必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