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銀行進入中國20多年來,發展勢頭一直很好。1998-1999年受到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外資銀行的業務量迅速萎縮,但2000年就出現了恢復性增長。中國加入WTO 后,2001-2006年6年間,外資銀行的業務增長迅猛。
在競爭力排名中超前
同其他新興市場經濟國家一樣,中國外資銀行的經營盡管受到種種制度的約束,總體經營情況還是較好,經營效率較高。例如,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不僅在人民幣、外幣、網上銀行等多個新業務領域進展順利,還率先介入國內銀行股權市場和信用卡市場。2003年,匯豐旗下20間在華分行合計獲取3.2億元人民幣的凈利潤,比2002年增長了108%;渣打銀行中國區2003年全年凈利潤為1.36億元人民幣,較2002年同期的1.04億元人民幣增長31%,其總資產達到152.7億元人民幣,增長了39%;存款凈增72%,達到113.7億元人民幣,貸款凈額較2002年同期上升51%至114億元人民幣。經營利息收入由2002年的2.03億元人民幣增至2.75億元人民幣,增幅達35%,呆壞帳率進一步下降至1.55%。
一項由中國人民銀行北京管理部所做的北京地區中外資銀行競爭力比較調研報告顯示,目前駐京并已開辦業務的所有34家中外資銀行排名中,前12位均被外資銀行占據。
進入中國的方式
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方式主要有5種形式:
·在中國開辦銀行分支機構。開設分支機構是國際大型銀行的典型做法,近年來每年都有一些外國銀行申請并獲準在中國開設分行,表明這至少是相對于開辦獨資或合資銀行較流行的做法。可以預計在將來還有來自其他地區和國家的外國銀行將在中國開設更多的銀行分支機構,形成自己的服務網絡系統。
·與中國國內銀行機構建立合資銀行。即現在被稱為“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機構。外資金融機構參股這類銀行機構,在資金上所需要的規模相對前一類銀行機構較小,而且也可能在經營管理上發揮較大的作用。參股將會是今后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主要方式。
·購買并持有中國國內銀行機構的股份。中國國內銀行機構的股權市場正在對外開放進程中,采用這種形式進入的外資銀行在今后將顯著增加。
·成立外資獨資銀行。
·與中國銀行機構開展業務合作。
主要的區域分布
外資銀行機構主要分布在我國的20個大中城市。以外資金融機構最為集中的上海為例,到2006年年末,上海擁有外資銀行分行53家,外資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代表處71家。事實上,僅上海,深圳,北京,大連,天津和廣州六城市的外資銀行機構數量就已占在華全部外資銀行機構總數的80%,資產則占到總額的90%。中西部地區僅有武漢、成都、重慶、西安等少數幾個城市設立了外資銀行機構,而且規模相對較小。
與國內金融機構粗放式設置分支機構不同,外資銀行設立分支機構顯得非常謹慎。1999年我國完全放開外資金融機構設立分行的地域限制后,外資銀行的分支機構并沒有出現盲目擴張。外資銀行在中國布局時,注重對設置分支機構的成本與效益進行權衡,依據的是經濟效益原則,考慮的主要指標是該地區可預見的未來經濟發展狀況、業務發展潛力、該地區所擁有的全球網絡客戶及業務規模等。所以經濟發達、環境配套、管理規范的中國沿海地區和中心城市是外資銀行設置機構的首選。到2006年年底,在157家外資(中外合資)銀行分行中97%都集中在東部地區(主要是上海、深圳、北京、廣州、天津、廈門、大連7個城市),中西部地區僅6家,占全國總數的3%。
外資金融機構在上海很活躍,截至2006年,上海外資銀行分行45家,居全國第一;代表處74家,居全國第二。上海市營業性外資銀行的機構數量已占全國營業性外資銀行機構總數的30%,其業務規模分別為:資產總額226.25億美元,各項貸款余額97.22億美元,各項存款余額55億美元,各項指標都占全國外資銀行業務總量的半數以上。
外資銀行青睞北京。匯豐銀行北京分行于2002年3月28日獲準在北京為內地居民和企業提供外幣銀行服務,并成為第一家獲準在北京向內地居民和企業提供此項服務的外資銀行。到2006年年底,北京市已有22家外資銀行分行,80家代表處。
外資銀行在深圳廣州的發展提速。至2006年年底,深圳外資銀行分行為19,廣州15家;代表處分別為深圳5家、廣州14家。
區域分布的因素分析
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和巨大的市場潛力吸引了外資銀行進入中國金融市場,而為了股東權益最大化和追求更多的利潤,外資銀行根據經濟效益原則設立分支機構。這些因素成為外資銀行在中國地理分布的形成原因。
外資銀行進入管制放松。20世紀90年代,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很大程度上放松了對外資銀行進入的管制,紛紛對外資銀行開放本國的金融市場。2006年12月,中國已經兌現根據WTO協定作出的廣泛承諾,向外國全面開放銀行業。
匯率管制的放松。中國將逐步放松匯率管制,采取措施刺激國內支出。2005年7月,中國放棄了人民幣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并將人民幣升值2.1%。這樣中國的市場潛力進一步增大,同時外資銀行在中國獲得的利潤匯回母國時將會增值。
追隨客戶FDI。跟隨客戶是銀行業FDI的一個重要原因。銀行業有時候是跟隨公司的客戶從母國來到其他國家發展,有時候甚至比客戶先一步進行布局。
從1992年起,中國成為發展中國家中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 在1993年, 中國成為僅次于美國在世界上吸引外資第二大的國家;到2006年, 中國又成為世界上引進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FDI 在中國的激增推動了外資銀行落戶中國的規模和速度。
隨著外資金融機構經營地域的放開和中國區域經濟格局的變化,外資銀行的經營地域開始逐步調整:因為歐美企業的總部大都位于上海,歐美金融機構開始從珠三角轉向長三角地區。
在CEPA框架下,珠三角港資企業和臺資企業較多,一些中小港資銀行開始在深圳登陸。深圳現有外資企業性機構26家,其中港資銀行17家,日本銀行3家,歐資銀行3家,東南亞銀行2家,美資銀行1家。
外國中央銀行開始在北京設立機構,以充分利用北京作為經濟金融調控中心的區位優勢,促進本國銀行在華的發展。
經濟增長。外資銀行在中國的數量和市場不斷增加,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中國經濟發展迅速,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
對國內銀行業的啟示
國有商業銀行機構數量擴張不僅沒有促進我國金融結構的良性調整和金融效率的有效提高,反而給我國金融持續發展帶來極大的隱患。為了促進中國金融穩定發展,國有商業銀行需借鑒外資銀行設立分支機構遵循的原則,按照效益優先的原則適度收縮分支機構。
國有商業銀行應當學習外資銀行如何緊緊跟隨客戶,追隨中國企業走出國門,服務于當地與周邊地區的客戶,同時也促進自身與當地經濟共同發展。
良好的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必然吸引金融機構的大量聚集。國內地方政府應積極完善金融生態環境,減少地方保護主義對金融活動各種直接和間接干預,硬化企業的財務約束,市場約束和法律約束。完善社會誠信體系,提高會計、審計和信息披露的標準,改善中介機構專業化服務水平,最終建立可持續的金融生態環境,促進區域金融發展的最佳選擇。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經濟學院2005級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