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著全球商業資本異常活躍的宏大背景和自身日益優化的商業環境,俄羅斯引進和吸收國外資本在過去一年中呈現出風生水起的勁升態勢。據俄羅斯央行發布的最新數據,2006年俄羅斯資本流入量高達416億美元,創下俄羅斯引進吸收外資歷史的最高紀錄。
為經濟需求“輸血”

經濟處于轉型時期的俄羅斯,需要吸收更多的外資。俄羅斯政府制定了2010年前經濟翻番和2020年現代化的快速趕超的戰略目標,推進這些目標投入2萬億美元以上的資金。而這個天文數字至少有1/3需要由外資來填補,特別是俄政府正在力舉開放的服務產業,離開了外資的支持幾乎難以為繼。以信息產業為例,目前俄羅斯正在推行規模龐大的“電子俄羅斯”聯邦專項規劃,作為未來5年的第二階段,至少需要投資近500億盧布,為此,俄政府必須積極吸收外資。
按照俄中央銀行的計算方法,如果投資商得到俄企業10%或更多普通股份,則視為直接投資。由此2006年俄羅斯獲得的外商直接投資高達284億美元,是2005年的2倍,外商直接投資在俄GDP中的比重上升到3%。俄《觀點報》稱,在20世紀90年代,這一指標從未超過1%,即使是在高速發展的中國,外國直接投資額與GDP的比重也不過在3%—4%之間。俄經濟學家普遍認為,這些資金長期投入俄市場,將給俄羅斯的經濟發展帶來根本性的影響,同時會帶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
在俄羅斯目前所使用的外資中,“其他形式外資”即國際機構貸款和商業貸款等形式的投資所占比重在最近幾年持續保持在50%以上。這部分外資除了部分用于償還到期政府債務以外,主要用于社會轉移支付目的,以及用于其他緩解社會矛盾的社會保障目的,從而為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生態環境。
不僅如此,外資流入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俄羅斯國內資本市場的形成、發展和成熟。資料表明,在俄羅斯外資構成比例中,2006年前外國投資者對俄有價證券的投資近10.1億美元,同比增長2.0倍;盡管這一數量相對于俄羅斯龐大的國有資產總量微不足道,但它在俄羅斯證券市場所發揮的邊際推動作用卻不能低估。特別是外資基金在管理制度、金融產品服務種類、投資技巧等方面都擁有俄羅斯當地金融投資者不能比擬的優勢,他們參與俄羅斯金融市場的投資運作,客觀上推動了俄羅斯金融市場體系的發展和完善。
成功的政策“組合拳”
俄羅斯被西方企業看成是全球商業最后一塊等待開發的處女地。的確,俄羅斯在引進外資方面存在諸多有利的客觀條件:作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擁有極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其開發潛力可想而知;俄羅斯的教育水平是舉世公認的,俄羅斯人民的人口素質甚至高于歐美國家,然而俄羅斯的勞動力卻相對比較低廉、工資水平比歐美國家低得多;特別是近年來俄羅斯國內經濟持續好轉,為外資提供了獲取利潤的樂觀預期。
機構官僚臃腫、辦事拖沓曾經是外資進入俄羅斯的最大障礙,但這種沉疴痼疾在普京政府強有力的政治改革中得到了切除。如修改俄羅斯89個聯邦主體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由原來的選舉產生改為總統提名候選人,再由地區議會選舉通過;合并聯邦主體;對國家權力機構作出重大人事調整等等。行政改革不僅僅從制度上強化了對官僚腐敗的打擊與提高管理效益,而且優化了引進外資的政府環境。
與行政改革相伴隨,普京總統在經濟上明確提出了“與外資共建俄羅斯”的總體思路。為此,俄羅斯成立了一個新的部門——俄聯邦經濟發展和貿易部,成為負責吸引外資的主要政府部門之一,擁有俄聯邦原獨聯體事務部、貿易部、經濟部、北方事務委員會、外匯與出口管理委員會和體育運動與旅游事業部的部分職能。該部下設外國投資促進中心,為促進外國對俄投資提供各種幫助。
不穩定的政治環境曾被外國投資者看成是俄羅斯最大的風險來源,此外,不健全的法律基礎、不穩定的稅收體系也讓他們望而卻步。俄羅斯外資企業的收入所得稅曾高達50%。根據普華永道提供的數據,僅政策不透明
這一點就使俄每年損失的外國投資額就達到100億美元。據此,俄羅斯政府在規范和完備宏觀政策上下足了功夫。首先,俄制定和修改完善了與吸收外國投資有關的立法,如《外國投資法》、《經濟特區法》、《關于同俄國和外國投資在簽訂租賃條約法》以及《產品分配(共享)協議》等等。其次,在稅收和關稅方面放寬政策,減少某些稅種和降低稅率,給予投資者一定的經濟實惠和利益保證。如外國投資者作為法定投入而進口的技術物資免征進口關稅;外商在生產領域投資占項目總投資30%時,前兩年免交利潤稅等。第三,實現俄羅斯銀行與國際經濟核算制度真正接軌,以提高外國投資者對俄羅斯的信任程度和提高俄羅斯在世界資本市場上的資信程度。第四,對外國投資者的財產和個人實行法律保護和社會保險,對危害其財產和生命安全的犯罪行為加大懲罰和打擊力度。
與此同時,俄羅斯還建立由外國大投資商組成的在俄外國投資協商委員會,頻繁加強同外國投資者的對話與溝通。一系列成功的“組合拳”使俄國的商業環境得到了顯著的改善。據俄羅斯經濟發展與貿易部所做的年度調查結果顯示,俄羅斯對外國投資者的吸引力與日俱增。根據對155家國際公司調查結果,90%以上的外國投資者計劃于近3年積極拓展在俄羅斯市場的投資活動。而在2005年,僅有70%外國投資者有這個計劃。另外,2006年科爾尼FDI(外商直接投資)信心指數調查數據顯示,俄在全球排行榜上名列第6名。
引鳳筑巢的經濟特區
對于外部資本,俄羅斯曾自上而下普遍存在著既愛又怕、三心二意的情緒,既希望外資大量進入,為我所用;又對外資進入排擠和控制民族產業、可能獲利甚多、利益外溢而憂心忡忡。為了徹底打破國民的這種自戀和半封閉心態,在總統普京直接干預下,俄羅斯重拾已經廢棄多年的構建經濟特區思想,以示對外開放的決心,并希望經濟特區能成為加大吸引外資的力度。
特區建設的實際速度要比人們所想象的還要快。2006年,俄聯邦撥款80億盧布建設經濟特區的基礎設施。目前,6個經濟特區已經獲得了政府的批準。首批經濟特區的共同特點是現有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礎設施相對完備,大多設在經濟本已相對發達的地區。
從經濟特區的構成來看,6個經濟特區各自以發展微電子業、軟件業、信息技術和儀器制造、核技術和納米技術、生產家用電器和家具技藝以及汽車零部件和石化產品生產為主,而這些產業部門都是俄羅斯完全對外開放的領域。
為達到吸引外資的目的,俄羅斯在《經濟特區法》中,明確規定了入駐企業享有的各項優惠政策,包括:統一社會稅由26%降至14%,項目投產前5年免征聯邦財產稅和土地稅;經濟特區內實行自由關稅區制度,進口免征關稅和增值稅,區內產品免稅出口等。特區還將借鑒中國經濟特區“一個窗口”的服務模式,成立特區管理公司,為入駐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簡化注冊手續,減少行政壁壘。為增強投資者信心,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經濟特區法》還規定投資協議有效期內發生的不利于投資者的俄聯邦及地方法律變更,一律不適用于特區入駐企業。而作為《經濟特區法》內容的重要補充,俄政府計劃在俄羅斯對外經濟銀行和俄進出口銀行基礎上注資10億美元,成立進出口銀行,以扶持特區的產品出口。
能源領域的激烈博弈
目前全球自然資源導向型外資是繼服務業之后成為全球外資新的增長點。特別是隨著世界能源的需求旺盛和價格上升,擴大能源投資已經成為資本輸出的不二選擇。
資料顯示,目前外部投資主要流向了俄羅斯的食品、機械制造、化學工業和商貿網絡,而能源將成為外資下一步試圖撬開的投資地帶。一個可以說明問題的事實是,近年來俄能源市場對外國公司的投資吸引力在不斷增強,無論是美英等西方大國,還是經濟迅速發展的中國、印度等國,都想在俄羅斯能源市場上取得一席之地。而且作為西方國家高度關注的一個核心議題,美國和歐盟都極力主張俄羅斯對外國投資者開放天然氣開采設施和運輸管道,稱歐美市場急需重大投資進入該國,以擴大生產,確保能源供應。

然而,在能源開放問題上,俄政府始終沒有放出令人樂觀的口風。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是,能源對俄羅斯國內經濟與政治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毋庸諱言,能源特別是石油永遠是俄羅斯的命根子,現在如此,將來亦然。能源產業一向是俄經濟支柱之一,產值約占俄工業總產值的30%,為俄政府創造54%的年預算收入和45%的外匯收入,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高達3%左右。而一旦這一“經濟命脈”落入他人之手,俄擔心自身經濟安全的基礎將受到動搖和沖擊。不僅如此,石油還是俄整合內政的關鍵手段。石油與政治,在俄羅斯恐怕沒有比這二者聯系得更為緊密的概念了。因為政治的意義在于對國家主要資源的控制,而石油便是這樣的資源。根據官方統計數據,俄能源領域的投資占俄國內生產總值的27%,占全部外國對俄投資的75%。誰控制了石油,誰就等于控制了國家。
應當明確地是,能源還是俄羅斯外交領域的一個重要籌碼。通過對石油、天然氣的控制,俄羅斯在上游地帶卡住了西方國家能源供給的“咽喉”,增強了與發達國家談判的底氣。事實證明,普京政府正是最近幾年在能源問題上對歐美國家采取欲送還推的外交手腕,使俄羅斯在與對方的對話中贏得了越來越多的發言席位置。
基于以上分析,無論洶涌澎湃的外國資本怎樣猛烈撞擊俄羅斯能源資源的大門,俄羅斯也不會輕易動搖自己保守的能源立場。全俄社會輿論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大部分俄羅斯人對外國公司進入俄羅斯持否定態度,其中,66%—68%的俄羅斯人反對外國公司進入原料生產部門和電力能源部門。俄國內經濟學家預測,從2007年開始,外資進入俄羅斯的增長速度將變緩,到2010年之前,外商直接投資總額只能達到25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