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購本身只是一項正常的經濟活動,跨國并購方式是近年來跨國公司最常用的投資方式。中國經濟的安全必須在加入全球化過程中實現,不是對抗全球化,而是積極擁抱全球化,這是最基本的底線
2005年以來,中國的并購市場突然發力,各種收購兼并活動不斷,其中,外資并購更是獨領風騷。進入2006年,外資收購身影更是頻頻出現在中國的銀行、鋼鐵、水泥等領域,“狼來了”的驚呼聲不絕于耳。
外資并購持續升溫引起了許多人的警覺。2006年“兩會”期間,全國工商聯的一份《關于建立國家經濟安全體系的建議》提案備受關注,并經常被引述為注意國家經濟安全的始作俑者。之后,圍繞凱雷收購徐工股權是否影響國家的經濟安全,國內輿論更是展開了激烈爭論。

所有這一切令提案的主要起草人全國工商聯并購工會秘書長王巍始料不及。
“我看了這一年很多的討論,發現對我們的提案有很多誤解。從我們工商聯角度來說,我們談國際經濟安全實際上有幾個基本觀點。”王巍說。
第一,中國經濟不加入全球化不能安全,中國經濟的安全必須在加入全球化過程中實現,不是對抗全球化,而是積極擁抱全球化,這是最基本的底線。
第二,中國經濟改革開放30年,中國政府有條件和責任扶持本土公司,但絕不是以部門利益來排斥全球化。
第三,誰來決定國家安全?是不是僅僅政府說了算?今天的中國是開放市場,是全球化市場,中國哪一個產業安全不安全,不單單是政府領導說了算,應當由市場說了算。
經濟全球化是
一場深刻的革命
發軔于上世紀70年代的第三次全球化浪潮在90年代逐漸加速。
冷戰結束,計劃經濟退出歷史舞臺,市場經濟一統天下,為經濟全球化創造了根本前提,各國積極在經濟上尋求國際合作,發揮優勢,彌補不足,而WTO的建立推動了全球統一市場及機制的形成,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制度保證。更重要的是,90年代以信息技術革命為中心的高新技術迅猛發展,不僅沖破了國界,而且縮小了各國和各地區的距離,使世界經濟越來越融為整體。
經濟全球化已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并對世界各國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所有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力。這是一場深刻的革命。
面對這場革命,經濟全球化不會因為某個國家或組織的缺席而停止發展,任何一個國家惟一的辦法是如何去適應它,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一個國家很可能因為不能跟上經濟全球化潮流而錯失發展良機,中國在前兩次全球化浪潮中落伍的教訓讓人刻骨銘心。
2001年12月,中國成為了第143個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中國經濟正逐漸融入全球化的浪潮。
加強國際經濟合作,已成為各國順應經濟全球化大勢的理性選擇。

微軟全球副總裁、微軟中國研發集團總裁張亞勤對此也深有同感。
“微軟這30年的變化,從研發角度,就是以美國為中心的一個小型的公司變成一個全球化的研發公司。現在微軟在全球80個國家都有分公司,或者都有研發機構。所以,微軟公司并不一家公司,而是一個全球性的公司。我們可以看到微軟在海外的營業額和人數,其實已經完全超過了美國本土,微軟有60%的營業額來自美國之外,有四萬員工來自美國之外。”張亞勤說。
經濟全球化的列車已經開動,不管你是否坐在車上。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
國家經濟安全不能泛化
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跨國并購是國際間吸收外資的主要方式。OECD最新數據顯示,最近幾年的跨國投資中,發達國家采用直接并購的方式占投資額的80%,發展中國家的比例已超過1/3。顯然全球并購時代已經到來,然而這在我國卻發展很慢,情感因素是一個始終糾纏的情結。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中國吸引外資是以中外合資、合作經營企業為主,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外商以獨資的方式進入中國。
面對并購在外商投資中所占比重日益提高,領域不斷擴大,有人擔心這對中國本土企業成長不利,進而將影響中國的經濟安全。商務部研究院跨國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樂并不這么認為。
“外資企業是中國企業的一部分,不是外國企業,它們不僅具有中國企業的法律地位,而且已深深地融入中國經濟體系——創造了中國約1/3的工業產值,提供了全國超過1/5的稅收,雇傭了2000多萬員工,國家統計局歷來將其作為中國經濟的一部分納入國家經濟統計。”
在中國參與全球競爭的企業群體中,最積極最具有活力的就是外資企業,它們的出口約占中國全部出口的60%,占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88%。如果不包括這些外資企業,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將大打折扣,國家經濟安全度反而會大大下降。
王志樂同時強調,經濟健康和經濟安全是兩個不同概念。“國家經濟安全是相對外來威脅而言的;如果不涉及外來威脅,僅是內部經濟運行問題,就屬經濟健康問題。我們不能把中國不同所有制企業間的競爭、并購及壟斷等問題統統上升為國家經濟安全問題,將經濟安全問題泛化。因為這些問題涉及的是經濟健康問題。”
其實,并購本身只是一項正常的經濟活動,是企業之間博弈的結果,不應將外資企業并購內資企業這種商業行為意識形態化。
“一口鍋又不涉及國家安全,以此為理由反對開放,其實是保護落后。”蘇泊爾董事長蘇顯澤在談到引進SEB戰略投資時說。

當前,我國正處于加快結構調整、推進產業升級的關鍵時期,借鑒發達國家的引資經驗,通過外資并購方式吸收更多的外資,提高產業集中度,增強整體競爭力,對中國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和提高國內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至于并購是否會導致外資企業形成行業壟斷的擔心,相關部門已經開始未雨綢繆:2006年9月8日,商務部正式實施了《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中國境內企業的規定》,加強了對重點行業、中國馳名商標、中華老字號外資并購的審查,通過離岸公司在國內進行收購操作的模式也被叫停。同年11月11日,國家發改委發布政策文件《利用外資十一五規劃》,以引導未來5年中國對外資的利用。
“我們應當對國家管理和約束外資企業的能力有信心。事實證明,多年來我國政府對于外資的引導和管理是成功的,存在的一些缺陷也正在改進之中。”王志樂指出。
中國改革開放20年了,對外開放的發展過程始終伴隨著大討論,這種討論有時很激烈,不同的產業和企業會有不同的看法,但討論一定要基于全球化的視角,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杜絕將個人、部門的利益置于國家利益之上。一個最基本的現實是,面對浩浩蕩蕩的全球化歷史潮流,中國正在加速融入進去,中國的改革開放已是不可逆轉。
同意的,和歷史一起走;反對的,被歷史推著走。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