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利空突襲中國股市
2007年1月17日,下午1點30分,中國股市突然上演高臺跳水。
這天中午1點開市后,滬指延續上午的走勢并加快步伐一路上揚,上漲了54點,最高到達2870.42點,這種漲勢讓人擔憂,暴漲會招來暴跌的。
果然,股指忽然掉頭下行,前后不過十幾分鐘,不但大盤很快從紅翻綠,居然下跌76點。最低達到2742.59點,一正一負,跌幅竟超過了128點!
許多人都在問:出了什么事?一定是非常大事。
看看2006年中國股市的超級牛股,中國房地產板塊的風向標深萬科A,居然跌停!而中國股市的房地產板塊,100支股票居然整體跌幅超過了9.78%! 也就是說,中國股市的房地產板塊幾乎全線跌停!房地產板塊這樣的跌幅,在中國股市十多年的歷史上都極為罕見。
萬科A、華僑城、金地集團、招商地產等龍頭房地產股票率先跌停,浦東金橋、陸家嘴、金融街等持有經營性物業的地產股也同樣跌停。兩市共有29只房地產(A、B)股票收市被砸到跌停板上。直接導致中信房地產股指數暴跌145.49點,跌幅達到8.22%。
到下午3點收盤,滬指仍然收陰,收報于2778.90點,跌42.12點,成交983.7億元,再創滬市交易量天量,房地產股重創了股市大盤。
在剛剛過去的2006年中國股市的大牛市中,作為一線藍籌的超級大盤股的房地產板塊,功不可沒。可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
有人提醒說,肯定有特大利空突襲中國房地產業。
國稅總局發布土地
增值稅“清算令”
果然,在當天CCTV網站頭版頭條赫然登出的新聞是國稅總局發布《關于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增值稅清算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
該《通知》中說:我國的土地增值稅征收辦法將從開發前的“預征”,改為房地產開發銷售后的“清算”。
該《通知》進一步明確了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增值稅進行“清算”式繳納的適用范圍,以扭轉目前以“預征”為主的土地增值稅繳納現狀,并細化了“清算”辦法。
土地增值稅并非是2007年出臺的新稅種,它出臺于1994年,至今己有13年了。
我國現行《土地增值稅暫行條例》及相關細則規定,轉讓國有土地使用權、地上建筑物及附著物并取得收入的,應當繳納“土地增值稅”。稅率為四級超率累進稅率:最低的,增值額未超過扣除項目(即成本)金額50%的,課稅30%;最高的,增值額占扣除金額200%以上的,課稅60%。
但在實際操作中,累進稅率極少被嚴格使用。
《土地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留下了一個給開發商逃稅的“活口”,即涉及成本確定或其他原因而無法據以計算土地增值稅的,可以預征土地增值稅。
這一“例外”規定被開發商普遍使用,目前各地土地增值稅征收多采用預征收制。加之土地增值稅是地方稅種,各地征收標準不一,一般預征額多為房屋銷售價格的1%至3%。這一稅率與房地產行業的高利潤明顯不符。
這個“活口”有多大?
以2000年時開發商拿到一塊成本5000萬元的小地塊為例,如果項目建成后其他費用為1億元,項目銷售總收入2億元,減去成本后的余額(即項目增值部分)為5000萬元。按照四級累進稅率,余額(5000萬元)占成本(1.5億元)的比例為33%,在50%以下,稅率為30%。由此可得,開發商需要繳納的土地增值稅為1500萬元。
而此前的預征(以上海為例)是200萬元,差距高達7.5倍。僅此一項,開發商們逃掉了多少稅。
土地增值稅重創房地產暴利
“清算令”發出后的第二天,中國股市房地產的上市公司紛紛發布公告,在公告中,均為清一色的非常規范的外交辭令:土地增值稅對本公司2006年業績影響不大。
真的影響不大嗎?對2007年1季度業績的影響也不大嗎?股市上流行著一句話:買股票是買什么?就是買未來。房地產公司2007年的業績又會如何?
顯然,房地產上市公司對2007年1月17日的跌幅,驚恐萬狀。
翌日,即2007年1月18日,股市繼續大跌。
到上午11時,滬指竟下跌了100點。見低2679.71點。“深萬科A”,再次跌停。房地產板塊,100支股票跌幅再次整體跌幅超過8.75%。又是二十多支股票跌出第二個跌停板。
在此危急時刻,中國股市再現牛市本色,場外資金蜂涌而入,大盤被漸漸推起。
到18日收盤時,中國股市滬指仍再跌21點,報收2756.98點,成交額858.0億元。繼續承接1月18日的放量下跌的頹勢。可以肯定,中國股市將重拾升勢,而房地產板塊將呈抵抗型下跌之勢。
兩天的跌勢,讓中國房地產板塊總市值損失超過了510億元。“深萬科A”市值損失超過了100億元。說損失慘重,毫不夸大。
一旦正式開始執行土地增值稅“清算”辦法,一些房地產開發公司可能遭遇較大的稅負壓力。萬科董事會秘書肖莉說,從2004年起,“萬科”即開始為土地增值稅的“清算”提留準備金,2004至2006三年,“萬科”提留的準備金從4000萬提高到9000萬,再從9000萬元提高到了3個億。
讀一讀這本賬就會明白,這個土地增值稅的“清算令”影響有多大。
2007年中國樓市
進入稅收調控年
土地增值稅“清算令”出臺后,輿論的反應幾乎和股市一樣強烈。
房地產開發商們和一些經濟學家一齊上陣,他們說,“土地增值稅清算令”將會推動房價上漲,說“土地增值稅”會“加大開發商成本”,成本提高了,羊毛出在羊身上,房價能不上漲嗎?
對“清算令”的這種解讀是在轉嫁矛盾。因為“清算令”只與房地產開發的利潤有關,在它的計算公式中,成本是被扣除在外的,它只壓縮高利潤空間。
而開發商是很難將這部分損失轉嫁到購房人頭上去的,因為“土地增值稅”的“清算”是典型的秋后算賬,是售后結算,賣房結算行為交割完畢后才進行的清算。開發商是如何轉嫁?即使另找機會轉嫁,轉嫁收入的60%還會再一次進入國稅局的口袋。讓開發商白忙活一場。
說到此處,我們還要強調《土地增值稅暫行條例》的另一條規定:
納稅人建造普通標準住宅出售,增值額未超過扣除項目金額20%的,可免征土地增值稅。
不知讀了此條規定,開發商們該作何想?為什么不去改弦另張,建造多方共贏的免稅普通標準住宅?
土地增值稅“清算令”向中國房地產業傳遞了一個信號:稅費政策成為2007年加強和改善房地產市場調控的重要工具。
從2007年1月1日起,“城鎮土地使用稅稅額標準”在1998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土地使用稅暫行條例》規定的基礎上,平均提高2倍,其中交納稅費最高的大城市土地使用稅,每平方米年稅額由以前的0.5元至10元,調整為1.5元至30元。提高了300%。
同時,新批準新增建設用地的土地有償使用費征收標準,在原有的基礎上提高1倍的政策也正式實施。
自此,土地增值稅清算、土地使用稅和新增建設用地使用費提高,三者構成了土地環節的“一費二稅”上調政策。2007年房地產市場稅費政策調控正式啟幕。
復旦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教授認為:“如果現有政策尚不足以把病(房價逆調控高漲)治好,不排除物業稅適時出臺。此稅種在國際上通行,一般占財產稅的70%至80%的比重,在我國實施也只是遲早之事。”
看來,加大稅費政策在2007年的房地產調控中的作用,還只是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