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6日,國資委宣布了關于中航油巨虧事件的處理決定:原中國航空油料集團公司(簡稱中航油集團)總經理莢長斌被責令辭職,原中航油集團副總經理、中國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簡稱中航油)總經理陳久霖被雙開,此判決距中航油事件案發已有兩年之余了。
然而,中航油事件遠沒有結束。
從經濟方面來看,中航油在未來五年內,都將不得不利用從國內航空公司航油壟斷獲得的利潤作為還債之用。不僅如此,由于此次巨虧重組,導致BP和淡馬錫以低價注資獲得大股東身份,這就意味著中航油必須以壟斷國內航油這一核心競爭力來補償折價損失。如此推斷,即便出于國際信用,中國航油領域的壟斷也不得不維系下去。

經濟方面的另一項重要善后就是,如何對待衍生品市場。中航海事件之后,以防止風險為名回避國際期貨交易,并且對發展國內衍生品市場心存恐懼,將是中航油事件給予中國經濟更加沉重的打擊。事實上,控制交易風險與尋求效率之間很難求得平衡。從陳久霖的法庭辯護詞可以看出,由于缺乏專業知識,陳久霖所代表的中航油管理層幾乎是被專業的國際咨詢公司和具體從事交易的人員牽著鼻子走。
實際上,為了避免類似中航油事件的重現,最重要的應該是發展國內衍生品市場。長江商學院副院長黃明指出,發展衍生品市場不僅是順應國際國內經濟發展的趨勢,同時也是爭取國際定價權,最終降低原料價格、成品價格、貿易風險的重要步驟。發展國內衍生品市場不但易于監管,也有助于降低成本。
令人遺憾的是,中國政府雖然意識到了衍生品市場的重要性,而且已從大宗商品期貨發展到了現今的金融期貨,但就總體而言,在交易品種、交易數量等方面進展不大。國內的石油壟斷與政府定價甚至使得石油期貨交易失去了存在基礎,這就導致國內的一些期貨交易市場成為國外市場的跟風者。
然而問題在于,公平充足的競價主體與目前國內的價格體系與市場主體的壟斷地位缺乏邏輯上的接榫之處,要成為有話語權的衍生品市場只有兩條路,或者向國際交易者打開大門,或者盡快建立公平的市場環境,培育足夠多的市場主體,否則,就會重蹈中國期貨投資成為國際期貨市場巨鱷獵物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