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評論說,“入世”就是為了讓中國更好的融入世界。如今,中國“入世”已經5年了,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的確在融入世界。而其標志之一,或許應該包括中國社會開始不斷受到來自國際的各種排行榜單的影響。
以最近來說,就有兩個榜單先后在影響著中國社會:一個是世界銀行搞的《政府治理、投資環境與和諧社會——中國120個城市競爭力的提升》;另一個則是美國《財富》雜志對入選“世界500強”企業榜單的企業,又搞了個“2006年企業社會責任評估”排名。
《政府治理、投資環境與和諧社會——中國120個城市競爭力的提升》向我們昭示了,世界銀行專家組根據中國國情設計了一套全新的由稅費負擔、與政府打交道的時間、中小私有企業獲得貸款的比例、進出口通關時間等組成的城市評價體系,其軟環境所占的權重達到75%,以至于最終排名出現了一些意料不到的結果。在這個排行榜單中,北京、上海、廣州等知名國際大都市的排名都很不靠前,排名靠前的國內城市依次是杭州、青島、紹興、蘇州、廈門和煙臺。
世界銀行的這個排名很是為國內一些專家不以為然。但是,我相信類似上海這樣的城市,當地企業每年平均與政府打交道的時間需要兩個月,而杭州企業每年與政府打交道的時間只需要8天這樣的對比時,我們會聰明的選擇沉默。而這應該算是所謂融入世界給我們帶來的一點積極影響吧。不過,我總覺得,這樣一個只針對中國城市搞的排名,對于中國社會的沖擊無論如何都不會很大,一般而言不會影響到中國人的自尊心,愛面子的中國人也就不會太拿它當回事。然而,另一個排名,大概就不會如此了。
在美國《財富》雜志對入選“世界500強”企業榜單的企業進行的“2006年企業社會責任評估”中,我們將可能不再為我們的企業能進入“世界500強”企業榜單而自豪,因為它們在這個有關企業社會責任的排名中表現得極不理想。表現最好的中石化集團也僅名列第57位,而中石油及國家電網公司分列63位和64位,是榜單的倒數兩名。它與兩者在《財富》500強排名中第39位和第32位的位置,顯現出不小的落差。
在企業所要承擔的具體社會責任中,企業對所有者、員工、客戶、供應商、社區等利益相關者以及自然環境等承擔責任,以實現企業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協調統一。而由此我們的第一感覺或許就應該是:中石油們如何會在這樣的排名中墊底呢?因為它們無一例外的都是國有企業,而上述所謂之企業的社會責任,不是任何一個國家的國有企業所應該天然具備的嗎?
但是,這樣的感覺只能是基于一般對國有企業的定性而來的,而說到現實,我們就不能不承認,中石油們在企業的社會責任方面的確表現得很不理想。說到這里,我們首先可以想到的是這樣一個事件,即由中石油吉化公司爆炸引起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在那一事件中,中石油帶給我們的是對環境的大面積嚴重破壞,是給數以千萬計的居民生活帶來嚴重的困擾。
我們也可以再回味一下前一段時間,由一位破產的電廠抄表工年薪10萬而引起的有關電力等國有壟斷企業員工薪資過高的討論,其對社會和諧所造成的惡劣影響我們且不論,由這一因素導致電力價格上漲、從而使客戶的經濟負擔加重,恐怕不是矢口就能夠否認了的吧。
其實國有企業存在問題的根本原因并不在國有企業,而在我們的政府。想一想,如果沒有政府的保護,中石油不早就因“松花江水污染”破產了嗎?如果沒有政府的縱容,電力、煙草、電信等等國有壟斷行業的企業,又如何敢去給他們的員工開出令當今中國人咋舌的薪資?如果沒有政府對這些企業從資源配置上的各種傾斜,它們又從哪里去掙錢給他們的員工開出令當今中國人咋舌的薪資?
因此,應該為我們的企業社會責任排名墊底而恥的顯然不僅僅是中石油們,還應該是我們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