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利亞位于非洲西部尼日爾河中下游,是非洲古國之一。在長期的殖民統治下,經濟受到嚴重的制約,雖在1960年宣告獨立,但在軍政府的統治下,經濟一直處于低迷狀態。隨著國際市場油價回升,西方援助和投資的增加,尼經濟形勢有所好轉,現成為眾多投資商看好的投資寶地。
經貿環境顯著改善
尼政府2001年初公布了財政、關稅及水利、礦產等行業的新政策,旨在刺激本國經濟,特別鼓勵農業、制造業、采礦業等生產性行業的發展;增加對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加大了油、氣等支柱產業的開發力度;并加快航空公司、通信公司等國有企業的私有化進程。這些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尼日利亞的宏觀經濟環境,并且,尼政府在吸引外資方面出臺了多項鼓勵政策。新總統上臺后政局—直比較穩定,國內制造業、通信業等亟待發展,這些都為中國企業走入尼日利亞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如今,尼是世界銀行“多邊投資保證署”(M.I.G.A.)的成員、“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國,也是《洛美協定》的簽署國,產品進入歐美市場不受配額限制,并享受優惠稅率。
在投資方面,尼日利亞也有一定優惠投資政策。取消了外國投資可持股份的上限,外國投資者可以在除油氣以外的其他投資領域擁有100%的股權,并且可以任何可自由匯兌貨幣購買尼日利亞公司的股份,還可自由轉出資金及投資所得的稅后利潤。同時,尼政府保證投資資本不會被國有化征收或以其他形式強制轉讓。
而對中國企業一直關心的尼日利亞金融秩序問題,尼日利亞官方表示,自2004年7月,尼日利亞中央銀行(CBN)就已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了一項銀行業改革計劃。通過銀行并購重組,形成25家較具規模的新銀行,改變了原有商業銀行過多、經營管理不善的局面,進而有效降低了行業風險。
規避尼關稅風險
尼日利亞平均關稅水平為28.6%,其中農產品平均關稅水平為50%,非農產品平均關稅水平為25%。2005年9月,尼日利亞總統奧巴桑喬主持召開尼日利亞聯邦執行委員會會議,批準了新的關稅體系。新關稅體系自2005年10月1日起開始實施,截止日期為2007年年底。雖然在新關稅調整中有些產品的關稅有所下調,但尼日利亞仍存在高關稅和關稅高峰,如蔬果產品進口關稅稅率為98.2%、煙草制品為89.4%、飲料為75.3%、紡織品和服裝為42.7%。紡織品和服裝是中國出口尼日利亞的主要產品,占中國出口尼日利亞總額的15%,這種關稅結構影響了中國相關產品在尼市場上的競爭力。
尼對中國產品需求旺盛
據中國駐尼日利亞使館經商處統計,2006年,尼日利亞是中國在非洲第五大貿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場。中國與尼日利亞雙邊貿易總額31.3億美元,其中中國對尼日利亞出口28.5億美元,同比增長23.9%。
尼日利亞對中國產品的需求十分旺盛,中尼之間貿易潛力十分巨大。尼日利亞對建材陶瓷、輕工家具、木材加工、家用電器、機械設備、五金建材、摩托車、汽車零配件、非金屬礦物制品等有非常巨大的需求。目前,國內企業在尼日利亞投資也取得了豐碩成果,建材、紡織服裝、制鞋、空調、純凈水、廢鋼鐵回收等方面的投資效益顯著。
以摩托車產業為例,尼日利亞是非洲第X口大國,摩托車是該國重要的交通工具,年需求量在90萬-100萬輛左右,而尼國內還沒有真正意義的摩托車整車生產企業,是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車進口國之一。2007年1月-4月,重慶摩托車出口89.1萬輛,尼日利亞是重慶摩托車第三大出口市場。建設摩托集團也于2007年9月28日與尼日利亞有關方面達成意向性協議,將在尼日利亞建立工廠并設銷售分公司,尼方已表示將在土地批讓及稅收等相關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目前我國在尼摩托車經營企業達70家左右,主要品牌是建設、力帆、隆鑫、宗申、金城、輕騎等,但在尼投資組裝摩托車和生產零部件的主要國家則是日本和印度。
1999-2004年,尼電信工業也迅速發展累計投資80億美元,僅次于石油天然氣領域同時期完成的投資額。2006年年底,尼電話數量已達1210萬部,同比增長超過100%,電訊密度為9.43(即每10003,擁有9.43部電話)。涉及108個地方政府的農村網建設一期工程將于2007年12月建成,合同方為阿爾卡特上海貝爾;二期工程將由中興公司承擔,范圍涉及110個地方政府。為確保網絡的平穩發展,尼日利亞第二大網絡運營商Globacom公司最近與法國阿爾卡特及中國華為簽署了10億美元的設備供應合同。
近年來,受尼日利亞方多次頒布進口禁令的影響,中國對尼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中國對尼日利亞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增長較快,在兩國貿易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目前,中國對尼出口的主要商品為通用機械、運輸設備、電訊產品和家用電器、農機具和小型發電機,另外木材加工、五金建材、汽車零配件等行業仍有巨大發展潛力。
赴尼投資潛藏風險
當然,任何投資都存在風險,尼日利亞也不例外,投資者應該理性面對。中國駐尼日利亞經商參贊提醒中國企業,在赴尼日利亞投資前要結合自身優勢,認真分析資源、市場、發展規劃、重點領域、政策法規、稅收等方面情況,選好合作領域和具體項目,做好可行性研究,擬訂積極穩妥的發展戰略。由于非洲國家距離中國比較遙遠,雙方之間的交往還不是很多,信息渠道也很狹窄,所以相互之間還并不是很了解。建議有實力的企業最好到尼日利亞進行市場調查,熟悉環境,精通有關法律、法規和經濟體制、經濟政策、市場情況、交通服務設施甚至風俗禮儀等。在投資方面宜先從小規模人手,派一個小型貿易組到尼日利亞組織展銷會、參加當地組織的商業活動或者在當地設點,推銷產品,讓非洲人認識并喜歡你的產品,再擴大經營范圍,在實踐中選擇經營目標或投資方向。
對于中國企業到非洲開展業務,防范風險的另一有效途徑就是挑選當地的合作伙伴,聽其言,觀其行。一些中國商人認為,非洲人非常傻,特別笨,做,生意容易受蒙騙。其實,非洲商人十分精明,他們非常懂得中國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一些針對中國商人設計的圈套和陷阱是非常高明的,所以在選擇合作伙伴方面要慎重。通過正當渠道,獲取合作伙伴的確切身份,必要時是要向中國駐當地使領館匯報,請求當地中資機構幫助,也可以與尼日利亞政府機構聯系。簽合同和文件時,簽署的合同務必嚴謹,要有通過法律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意識,不可草率行事。不要在談判中隨意做承諾,事后不落實,輕則給對方留下不良印象,重則使自己面臨更大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