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1930年關稅法》第332條規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應美國總統、眾議院籌款委員會、參議院財政委員會和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要求,自行對包括美國與他國產業競爭態勢在內的任何涉及關稅和貿易的事件,進行“常規性事實調查(General FactfindingInvestigations)”并出具報告,即進行“332調查”。通俗地說,332調查是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對涉及關稅或國際貿易的問題進行的調查,重點調查美國與其他國家相關產業的競爭狀況。
根據法律規定,除非有特別要求,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做出的332調查最終報告不包含任何政策性建議,也不得為任何由總統實施的貿易行為提供法律依據。但實際情況是,332調查經常成為美國未來啟動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等貿易救濟措施的先兆。如2000年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應眾議院要求,對美、中兩國焦炭產業的情況進行了332調查。2001年9月,美國商務部即裁定該產品構成傾銷,最終導致產自中國產品幾乎完全退出美國市場。
因而,了解美國332調查的程序和調查內容,并據此制定應對方案,對我國相關產業將產生積極的預警作用。而且,在將來應對可能發起的貿易救濟調查時,也可以做到針對性地有效抗辯。
調查啟動
根據《1930年關稅法》規定,一項332調查的啟動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應要求啟動;一種是自行啟動。有權要求國際貿易委員會啟動332調查的機構包括:美國總統、美國眾議院籌款委員會、美國參議院財政委員會及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另外,根據需要,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也有權自行啟動332調查。但統計顯示,332調查通常都是國際貿易委員會應要求進行的,其自行決定進行332調查的情形并不多見。而無論應要求還是自行啟動,332調查都由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進行。
調查程序
國際貿易委員會對啟動332調查的要求沒有審查的權力,因為,應要求進行332調查是國際貿易委員會的職責。因而,在收到332調查要求后一周內,國際貿易委員會應該在《聯邦公報》上公布332調查公告。
332調查并沒有嚴格的程序和時間表。國際貿易委員會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獲得所需要的信息,包括國際貿易委員會和其他政府部門的文件,通過問卷、信函和實地調查獲得的信息,以及聽證會上的證詞和提交的文件。對于332調查,國際貿易委員會將舉行公開聽證。在公開聽證時,任何人都有權通過律師或親自出席聽證會,并提交聽證資料。需要出席聽證會的人應該以信件方式通知國際貿易委員會秘書處。
除出席聽證會外,利害關系方還有權就進行的332調查提交書面材料。書面材料的內容應該包括出席聽證會的請求、陳述和概要。所有書面材料均須符合19C.F.R.201.8(《美國聯邦法規匯編》第19卷規定)的要求。如果書面材料中包含了商業機密信息,還須符合19C.F.R.201.6的要求。
調查內容
根據美國《1930年關稅法》第332節規定,國際貿易委員會的職責是調查該國關稅法的行政、財政、產業影響,原材料稅率與成品或半成品稅率之間的關系,從價稅、從量稅及其二者的綜合影響,與產品分類及減讓表安排相關的所有問題,并調查海關法的整體運行概況,包括與聯邦財政及對該國產業和勞動的影響。
根據上述規定,國際貿易委員會有權調查美國與其他國家的商業條約、優惠條款、經濟聯盟之間的關稅關系,以及出口激勵、優惠運費、相比較國內產量和消費量的進口量,與美國產業形成競爭的外國產業的條件、原因及效果,如傾銷和生產成本。除此之外,國際貿易委員會也有權調查巴黎經濟公約及歐洲其他相似組織和安排。
調查報告內容
在對上述涉及事項進行332調查之后,國際貿易委員會應該向包括總統在內的請求調查機關提交調查報告,報告包括以下內容:
(1)被調查產品在美國主要的種植、生產、制造中心的轉換成本和生產成本。
(2)進口至美國的被調查產品在國外主要的種植、生產、制造中心的轉換成本和生產成本。
(3)進口至美國并與美國產品相似或具有可比性的產品類別,選擇并描述與被調查進口產品相似或具有可比性的美國產品,獲取并提交所選取的產品樣本。
(4)具有代表性被調查產品的進口成本。
(5)美國對應產品主要種植、生產、制造中心的種植者、生產者、制造者的售價。
(6)美國主要市場的美國產品的進口被調查產品之間存在競爭或差異的所有其他事實。極地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交有利信息,爭取國際貿易委員會做出有利于我國相關產業的報告,繼而避免美國商務部或其他機構對我國相關產業發動進一步貿易救濟調查。
為了避免產生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的連鎖反應,應以行業協會名義配合332調查,具體項目如下:
(1)自查中國被調查產業在調查期內的產能、產量、銷量(金額)、出口量(金額)、成本和盈利狀況等。
(2)自查中國被調查產業在調查期內的變化情況以及國家被調查產業的產業政策變化情況。
(3)向國際貿易委員會提交相關資料,配合國際貿易委員會的調查。
(4)參加國際貿易委員會舉行的調查聽證會,提交相關數據及信息,力爭在聽證會上取得對我方有利的結果。
調查應對
自1980年以來,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已進行了300多項332調查,其中很多332調查在結束之后很快就啟動了反傾銷、反補貼或保障措施調查。因此,332調查會帶來連鎖反應。
在面對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發起的332調查時,我國相關企業及行業組織既不能慌亂,更不能無動于衷。而是應該充分利用332調查的程序權利。
(5)相關企業應盡快聯系美國進口商、分銷商、消費者組織以及其他相關組織,敦促他們向國際貿易委員會提交資料及其他有利信息。
(6)爭取美國國內相關商、協會或者其他組織出席聽證會,陳述對我國相關產業的有利事實,如對美國國內相關產業并不造成損害等。
(7)請求中國政府在適當機會與美國政府進行交涉。
另外,面對332調查可能產生的連鎖反應,為了取得應訴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良好的結果,涉案企業應提前進入準備階段,謹慎對待今后對美出口的數量和價格,同時,對于出口數量、金額位于前列的涉案企業,盡早進入反傾銷和反補貼的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