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聽力理解方面也提出了“一般要求、較高要求、更高要求”,其中要求學生從“能基本聽懂慢速英語節目”,過渡到“聽懂題材篇幅較長的國內英語廣播或電視節目”,最后達到“能基本聽懂英語國家的廣播電視節目”的水平。與英語專業不同的是,在目前的大學英語聽力課教學中,很少給學生進行新聞英語方面的針對性訓練,具有指導意義的考試如四、六級考試也很少有新聞英語的內容。一方面,新聞英語有著自身的特點,教師有必要講授新聞英語的特點及收聽新聞英語的策略。另一方面,由于時間和地域原因,學生收聽國內外廣播常常受到限制,尤其無法及時獲取文字資料,影響學生進一步學習,而網絡技術可以彌補這些不足,教師可利用網絡英語新聞資源,拓展和豐富教學內容,補充真實語言材料,使語言學習與時代同步,課堂與網絡優勢互補的雙重環境為學生提高英語聽說能力提供了一個有效的途徑。
英語新聞的特點
英語新聞是學生學習語言的一個理想資源,為學生提供了豐富而具有時效性的教學材料。首先,新聞的內容包羅萬象,從政治、經濟、科技、軍事到體育、文化,涉及范圍廣,信息量大,學生可以接觸到大量的真實語料。其次,學生多聽新聞英語可以改進語音與語調,開闊視野,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由于新聞廣播不同于其他聽力材料,它的信息密度高,如果聽者注意力平均分配,勢必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抓不住要點。因此,在聽力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了解新聞英語的文體特點和內在規律。英語新聞在篇章、句子結構、語言風格方面有著自身鮮明的特點。
篇章結構。首先,新聞英語在篇章結構方面有其鮮明的特點。新聞報道一般采用新聞導言法即將新聞的內容按其重要性依次鋪展開來。新聞的導語(news lead),即新聞報道的第一句話往往是一條新聞報道的最重要、最吸引人的內容,次要的內容放在其后,最不重要的、起補充說明的內容則放在最后。這種信息重要性依次遞減的特點構成了新聞英語獨特的“倒金字塔”(inverted pyramid)結構。此外,由于亞洲人和西方人思維方式的不同,英語新聞與漢語新聞報道在結構上也有所不同。英語人士更喜歡開門見山,而有些漢語新聞報道則采用“話題——評述”的方式,先講原因作鋪墊,然后再說出所發生的事情。
句子結構程式。說到新聞,人們常常要提到它的六大要素,即新聞人物(who)、所述事件的內容(what)、事件發生的地點(where)、發生的時間(when)、發生的原因(why)及事件發生的經過(how),絕大部分新聞都圍繞這5個W和一個H鋪展開來。陳吉堂指出:新聞語言的句子結構常常遵循一定的程式,即:
what who(首句)
where when why how(首句以后的句子)
或者what who when where(首句)
why how(首句以后的句子)
what和who幾乎同時出現在新聞的第一句,在信息分布上,who為信息的出發點,what則是信息的核心,因此,抓住第一句是理解新聞內容的關鍵。了解英語新聞獨特的語篇特點,有助于聽者合理而有的放矢地分配其注意力,從而能夠積極主動、迅速準確地捕捉新聞的要點。
新聞英語的語言特色突出反映在詞匯方面。熟悉和掌握新聞英語詞匯特點,也有利于學生理解新聞廣播的內容。新聞英語一般具有下列特點:
專有名詞和數字數詞大量使用。新聞報道常含有人物、事件、時間、地點,故人名、地名、國名、組織機構名稱等專有名詞在新聞報道中屢見不鮮。新聞報道還經常使用借代手法,用地名或建筑物的名稱指代政府所在地或某一機構。如用Washington或White House(白宮)指代美國政府,Kremlin(克里姆林宮)指代俄羅斯政府,Peking(Beijing)用來指代中國政府,用Berlin指代德國政府,用10 Downing Street(唐寧街10號,首相官邸)指代英國政府。Capital Hill(美國國會大廈)、the Pentagon(五角大樓)分別用來指代美國國會和美國國防部。此外,數字數詞在新聞中也大量涌現,“準確的數字數詞突出新聞的客觀性和可信度,充滿統計數據的新聞語篇極具客觀性和說服力,令人堅信不移。”數字的讀法,包括同一個數字的不同讀法應引起聽者的高度注意。
縮寫詞和縮拼詞、簡縮詞廣為運用。新聞報道要求行文簡練,因此,頻繁使用縮寫詞、縮拼詞和簡縮詞。縮寫(abbreviation)的讀音是其單個字母的發音,如:UN(the United States),EU(European Union),BBC(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首字母縮拼詞(acronym)由這個詞組的首字母構成,不過它們卻如同單詞一樣有著自己的發音,要按音節來讀、聽,要聽懂新聞英語,熟悉這些常見的縮寫詞、首字母縮拼詞以及它們的發音特點非常重要。此外,新聞廣播中還頻頻出現簡縮詞,如influenza簡縮為flu、weblog簡縮為blog(博客)。
新詞語層出不窮。新聞報道反映了大千世界的各個方面,當今世界發展日新月異,新生事物層出不窮,因此,新聞詞匯相當豐富,新詞語不斷出現。疾病類:如SARS、space sickness(宇宙病)。反映科技發展動態的詞語:Internet(互聯網)、e-commerce(電子商務)、e-money(電子貨幣)、Web TV(網絡電視)。新聞報道中出現的新詞,也遵循英語構詞的規律,如舊詞添新義:startup(啟動)現在可以指“初創公司”或“創業公司”;轉化新詞,通過詞類的轉換,產生新義:needle(針),用做動詞“注射毒品”;合成新詞Taikonaut(中國宇航員),由拼音太空taikong和astronaut合成,skylab(太空實驗室);派生新詞:computernik(電腦專家,電腦迷)、eco-tourism(生態旅游)。
利用網絡英語新聞開展聽力教學
精聽與聽力學習策略。就新聞英語而言,精聽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把握新聞結構和其表達方式,學會捕捉要點。教師可從電臺、電視臺的新聞網站下載聲音質量好的英語新聞廣播錄音進行講授,也可把廣播稿的文字資料做成課件在多媒體教室播放。聽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往往排在次要的位置。由于教學進度、教學環境的限制,聽力課上學生精聽的時間少,因此,課堂上聽力學習策略的訓練就顯得十分有必要,為了盡快提高學生收聽英語新聞的效率,教師應首先讓學生掌握“自上而下”的聽力策略,了解英語新聞的語篇結構,特別是中西方新聞語篇結構的差異。教師還應補充背景知識,培養學生主動預測的能力。根據新聞的類型以及每種新聞的模式和相對固定的詞匯來預測新聞的內容。如經常高居頭條位置的訪問類消息,除報道某人某時到某地訪問,將與某人會見、商談某事以外,往往包括對訪問目的和效果的猜測以及重要背景的介紹。賽事新聞則常要提到參賽雙方或各方、比賽時間和地點以及比賽的結果。其次,進行注意力集中策略訓練,指導學生捕捉信息的要點。為避免學生注意力平均分配,克服逐字收聽的不良習慣,可訓練學生收聽新聞導語,培養他們的導語意識。應特別指出的是:與閱讀文字不同,英語新聞廣播有其特殊的語調升降特點,即“升調處往往落在動詞或那些在句子中顯得較為重要的詞上面”。那些升調的、重讀的詞大多是名詞、動詞、數詞或與某一個事件有重大關系的形容詞或副詞,“這些詞一般不僅重讀,而且音質清晰,調子相對也拉得較長,很適合收聽者的辨別與記憶”。因此,“只要捕捉住升調的詞,那么整則新聞的重要內容就自然掌握了”。
泛聽與自主學習。聽力的提高離不開泛聽。在精聽的基礎上,教師應要求學生進行大量的泛聽。網絡不受時間、空間和信息量的限制,收聽在線英語新聞廣播便于學生自主學習。目前,世界上主要的新聞媒體在Internet上都建立了自己的網站,中國國際廣播電臺(CRI)、英國廣播公司(BBC)、美國之音(VOA)也開通了互聯網上的在線廣播。一些網站,比如“聽力快車”(http://www.1isteningexpress.net)同時含有VOA、BBC、CRI、CNN的廣播新聞內容,學生可以有選擇性地收聽上述電臺的英語新聞廣播。學生在獲取新聞信息的同時,不僅可以聽到純正地道的英語,提高英語聽力水平,而且還可以看到相應的文字資料。在線收聽花費較大,學生可把文件先下載到硬盤上保存下來,也可轉錄到MP3上隨時收聽。初學階段,老師可采用、學生也可先收聽慢速英語新聞廣播,慢速英語往往使用基本詞匯,句子較短,語速慢,非常適合初學者。聽者可直接登錄http.//www.voanewsspecialenglish com/,收聽VOA慢速英語廣播,除大家熟知的VOA慢速英語外,慢速英語還有CRI和BBC的新聞節目。這些節目都可在一些網站上輕松獲得,如上面提到的“聽力快車”以及“聽世界”(htty://www.icanlisten.com)等網站;進入“旺旺”英語網站http://www.wwenglish.com,可獲得當日包含新聞在內的30分鐘VOA慢速英語節目。此外,學生還可借助網上一些測試題進行自測。一方面,學生可充分利用網絡英語新聞進行自主學習;另一方面,多家網站均已開辟英語論壇,提供了協作學習的平臺,學生可登錄網上社區和論壇參加交流、討論,相互交流能促進學生從多個方面來建構知識。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相互結合充分反映了網絡學習的主要特征。
聽、閱讀與說的結合。聽力與閱讀都屬于接受性的語言,在閱讀和聽力過程中,學習者運用認知過程對文本進行判斷和理解,有學者研究閱讀量大與學習者的語言整體水平的提高成正比,語言背景知識的豐富、閱讀水平的提高無疑會帶動聽力理解水平。因此,在鼓勵學生多聽英語新聞的同時,還可鼓勵學生經常在線閱讀新聞,做到閱讀與聽力互為促進。此外,在網上收聽后,教師可定期在課堂上檢查,或上課前開展學生口頭新聞匯報活動,真正做到聽與說的結合。
網絡英語新聞彌補了聽力材料單一、陳舊的不足,提供了豐富而具有時效性的教學材料,教師可根據教學目標、學生的需求,利用網絡英語新聞拓展教學內容,指導學生高效地去收聽英語新聞,提高學生聽力理解水平。此外,網絡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協作學習的新環境,開辟了學生的第二課堂,網絡化自主學習與傳統教學有機結合會促進學生聽力水平不斷提高,從而有助于學生最終達到《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提出的標準。
參考文獻:
1.陳吉堂:《關于新聞語言的程式化與動態感》,《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00(9)。
2.譚衛國:《英語新聞的用詞特點初探》,《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2)。
3.陳曉:《大學英語新聞聽力的教學策略》,《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6)。
4.崔嶺:《網絡VOA資源及新聞聽力教學》,《外語電化教學》,2006(2)。
5.蔣祖康:《學習策略與聽力的關系》,《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1)。
6.牟百治:《英語專業四級新聞聽力對策》,《外語界》,2002(3)。
(基金項目:教育部第二批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擴展項目。教高司函〔2005〕192號。項目名稱為“大學英語網絡教學系統的探索與運用”)
(作者單位:瓊州大學英語系)
編校:鄭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