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開放式”教學模式,是相對于“封閉式”教學模式而言的,其特點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學和教育為起點和終點,有指導地探索研究式自主學習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新聞課堂僅僅作為新聞知識傳播者的角色將逐漸淡化,學生的自主探索研究和新聞實踐將不斷加強。在新聞教學中構建和實施全新的、獨具特色的教學模式是全方位、多角度的。
開放思路
新聞教育最本質的要求是要將學生培養成為富有主體精神和創造力的人。新聞人才應該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強烈的求知欲,注重獨立思考和產生自己的思想。這種人才必須具備一種開放學習的精神境界,他終身都會不斷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
在新聞教學中開放思維訓練在于激發和培養學生開闊的視野。
追蹤和分析重大新聞。新聞工作的每一個環節尤其離不開的就是責任。新聞專業的學生必須了解大局、了解國情。為了培養學生關注新聞、思考新聞的職業心態和能力,在新聞學的教學中,應該設計“回顧重大時事新聞”環節,上課伊始的10分鐘到15分鐘,追蹤和評析本周國內國際政治、經濟、文化各領域重大新聞,將新聞最前沿的內容注入課堂。啟發和引導學生閱讀、觀察、思考、分析新聞;培養學生作為一個新聞人的宏觀意識、寬廣視野和社會責任感。打破囿于學校、囿于教室的教育空間概念,課堂應向社會延伸、向傳媒延伸。通過時事新聞的學習,使同學們對新聞充滿激情、具有社會責任感、敏銳的觀察力,有強烈的好奇心、懷疑精神和批評態度。
新聞專業理念教育。作為培養未來新聞從業者的新聞教育,不僅要教授給學生理論知識、技能技巧,更要培養學生的新聞專業理念。在新聞學教學中,不僅要教授理論知識、技能技巧,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新聞專業理念,讓教學內容始終滲透專業理念的精神。具體說,就是注重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對公眾負責、對社會負責、對歷史負責;培養學生的正義感——弘揚社會正氣,鞭撻社會丑惡,發揮媒體服務于公眾的功能;樹立學生的職業倫理觀——真實、客觀、公正地報道新聞,堅定新聞工作的價值立場;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教會將要走上社會的年輕人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人,教導他們具備健康光明的情感和恢弘博大的胸懷,淡化的自我、團隊合作的精神。
開放課堂
課堂的開放就是教學過程和教學空間的開放。啟發、討論、探究、自主學習是開放教學的基本形式,因此新聞專業的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及其他各個環節。
新聞現場教學。在教學中,一方面把著名專家、學者、記者請進課堂傳經授道,另一方面將學生推薦到主流媒體學習和實踐,讓他們進入到真實的新聞環境,把握新聞傳播界的最新發展動態和方向,培養未來的具有寬廣的新聞視野和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新聞人。
對話討論教學。課堂上的對話討論過程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自我實現”的過程,也是營造民主教學氛圍的過程。對話討論可以激發學生思維,給予學生想象的空間,以跳躍的形式讓師生充分互動。對話加強了交流,讓學生分享發現、成功和快樂,以平等的形態延展和維護學生的自主性。在這種對話交流中,師生共同獲得靈感,這樣才能產生新思想、新想法、新觀點、新知識。老師用基礎性問題,步步深入,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營造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和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平等自由討論的寬松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個性與愛好。
課堂訓練。結合新聞實際,讓學生快速分析新聞作品、判斷新聞價值等,以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訓練快速反應能力。
開放實踐
新聞學是實踐性的學科,學生的學習如果離開實踐便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扒榫澳M教學”是對高校新聞教育教學改革的有益探索,也是對新聞教學實踐創新的嘗試。它主要是通過對新聞事件狀態發展與發展環境、過程的模擬或虛擬再現,讓受教育者身臨其境,理解教學內容。情景模擬教學強調在模擬的新聞現場采訪真實的故事、接觸真實的人物、學習真實的本領。
模擬采訪場景。在課堂上重現新聞實踐中經典的采訪場景,讓學生模擬采訪者和被采訪者角色,再現采訪過程,讓學生既生動又深刻地學習和思考新聞采訪的技巧。模擬采訪場景包括古今中外經典采訪片段。比如:《紐約時報》采訪李鴻章、法拉奇采訪鄧小平、王志采訪王岐山、魯豫采訪李銀河、《新聞夜話》采訪金庸等。
模擬記者招待。將新聞發布會搬進課堂,邀請專家學者作為新聞發言人,學生則模擬世界各大媒體記者,向新聞發言人提問,新聞發言人作出回答。不確定主題,提問范圍涉獵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領域。提問結束,新聞發言人和老師對提問進行點評,讓學生在真實的新聞現場學習和牢固掌握新聞知識和技能。
模擬人物采訪。將社會名人請進課堂,營造人物采訪的真實場景,確定采訪主題,讓學生模擬各媒體記者,圍繞主題,步步深入地對人物進行采訪,并有意識地設置采訪難度,訓練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采訪結束后,老師點評。
開放教材
傳統的新聞教育主要是繼承式的、以講授前人研究成熟的內容為主,教材內容強調理論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因而是相對封閉的,內容更新速度緩慢。新聞教育的內容本身就具有開放的屬性,刻意追求體系的嚴密與穩定,追求課程要求與教學內容的統一,實質上是以靜態的、封閉的形式來對應動態的、開放的內容,與實踐課程相背離。培育創新素質,急需打破教材內容的封閉。所以,本專業的教材應該博采眾家之長,緊密聯系新聞實際,教材內容的選擇必須及時反映社會實踐和學科發展的水平及趨勢,因而應建立教材內容的更新機制,及時進行結構和內容的調整補充。用新聞的經典案例貫穿教材始終,解釋新聞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用最新的突發新聞做樣本,讓學生作為職業記者來進行實地或模擬操作,讓學生理解新聞報道的產生過程,真實感受記者的采寫報道過程。
(歐陽霞,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馬濤,大河報體育新聞部)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