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社會的網絡低俗文化不僅會淡化社會教育所取得的積極成果,還會使青少年已初步形成的良好品德、興趣與需要結構發生變異,價值取向出現錯位。文章分析了目前網絡低俗文化對青少年的影響及泛濫的原因,探討了抵制網絡低俗文化的對策。
關鍵詞:網絡低俗文化;青少年;價值觀;對策
中圖分類號:C913.5
文章編號:A
文章編號:1004-1494(2007)06-0094-02
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世界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也給人們的日常學習、工作、生活帶來了便利。蓬勃興起的網絡文化像一把雙刃劍,在帶給人們享受其養分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消極的負面的東西。青少年正處在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階段,他們缺乏應有的判斷力和鑒別能力,在新興的網絡文化面前,很容易人云亦云、追隨大流,以致誤入歧途。如果青少年長期受到網絡低俗文化的刺激和感染,后果將不堪設想。
一、網絡低俗文化對青少年價值觀的負面影響
“低俗文化”和“通俗文化”雖然都有一個俗字,但兩者在格調品位上卻涇渭分明。通俗文化適應大眾的文化需求,為老百姓所喜聞樂見;低俗文化卻將肉麻當有趣,將粗俗不堪、色情暴力當生活享受,很容易使人陷入低級趣味的泥沼。由于低俗文化自身價值取向的偏離和價值觀的迷失,它不僅不能對人的心靈進行培育和塑造、不能為人的行為提供價值支撐和道德規范,還會給人們特別是青少年的世界觀、人生觀、生命觀、道德觀、審美觀、歷史觀等價值觀念帶來一系列的沖擊。
(一)網絡低俗文化淡化了青少年的政治理想和社會責任感。社會、學校的價值取向,是把青少年學生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但網絡低俗文化竭力倡導的只是個人奮斗和個人價值,甚至以犧牲社會責任感作為代價。部分青少年在網絡低俗文化的影響下得過且過、醉心玩樂、長時期沉迷于兇殺、色情等不健康的網絡垃圾之中,對他人、集體、社會漠不關心,不再把志存高遠,為國為民,讀書深造作為自己的價值目標。
(二)網絡低俗文化宣揚腐朽的名利觀、沖擊傳統的道德觀念。近年來的一些調查表明,學校德育教育所推崇的“崇高精神、艱苦奮斗、榜樣的力量”在一些學生的心中幾乎被消解殆盡。有的青少年學生甚至錯誤地認為,哪怕你再丑,只要膽子大,敢于拋頭露面,再找幾個懂得網絡運營策劃的,就能在網絡迅速竄紅,就可以成名。可見網絡低俗文化對青少年的價值觀的影響和錯誤導向達到了何種程度。那些片面追求個人私欲的利己主義心態、崇尚感觀享受的享樂主義心態極大地助長了部分青少年的浮躁風氣,使他們滋長了投機取巧的心理,夢想成名卻又缺乏腳踏實地、積極進取的精神,甚至連最基本的審美標準、榮辱觀念也喪失了。
(三)網絡低俗文化鼓吹資本主義生活方式和自由主義思潮,倡導享樂主義。網絡低俗文化竭力刺激人們的不健康欲望需要,使青少年學生沉湎于平庸的娛樂和無聊的消遣之中,以暫時逃避日常單調乏味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的責任。久而久之,會導致青少年貪圖安逸,意志消沉,缺乏進取精神,最終一事無成。
二、網絡低俗文化泛濫的原因
(一)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世俗化與功利化是根本原因。我國改革開放已經二十多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外來文化的沖擊、大眾傳媒的膨脹、社會群體分層的加劇,使得原本相對單一的社會價值觀被多元化的價值觀所取代,市場經濟在使得社會財富迅速增加的同時,也形成了一種片面追求物質財富的社會氛圍。追名逐利成為了許多人追求的最直接也是最現實的人生目標,社會價值觀的世俗化和功利化日益明顯。由于我國正處于一個新舊體制交替的社會轉型時期,原有的社會價值觀體系已不能相適應,與此同時,新的社會價值觀又沒有及時確立。特別是社會提供了“追名逐利”這一世俗化的目標,但卻沒有確立實現這個目標的制度化的手段,其結果是滋生了大量的社會失范行為。網絡低俗文化的泛濫就是社會失范行為中對青少年毒害最為直接和嚴重的一種。
(二)浮躁的社會風氣是外在原因。特定的社會環境形成了特定的社會心理,網絡低俗文化的出現與功利化、世俗化的浮躁風氣有關。青少年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對事物缺乏足夠的分析判斷能力,在思考上具有較大的非理性,因而會產生缺乏思考的非理性行為。而網絡低俗文化倡導的價值觀念將會跟整個社會風氣形成一種惡性互動,對青少年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不良導向,這無疑是對時代精神和傳統美德的極大背離。
(三)網絡缺乏相應的法律約束和道德約束是直接原因。網絡作為平臺,其開放性和民主性為某些不良網站和別有用心的人打開了方便之門。為了最大限度地追逐經濟利益。某些人會迎合觀眾的獵奇心理,不負責任地炒作明星隱私緋聞,渲染色情和暴力,捕風捉影,極盡渲染之能事,在網絡上造就垃圾文化,沖擊和消解支撐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先進文化。其原因主要是因為開放性的網絡缺乏應有的法律約束和道德約束。當前,網絡低俗文化成為社會公害已是一種社會共識。
三、采取積極有效措施抵制網絡低俗文化對青少年的侵襲
網絡在提倡民主和言論自由的同時,要把握好道德的尺度,肩負起促進社會文明和凈化社會風氣的責任。為了涉世未深的孩子,為了我們祖國和民族的未來,凈化網絡文化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一)制定網絡道德規范體系。應制定行之有效的網絡道德規范來加強網絡道德建設,凈化網絡環境,規定和制約網絡主體的行為。網絡道德規范體系要從滿足網絡發展的需要出發,從網民的網絡生活中提煉出必要的網絡道德規范。有的國家為了讓青少年有一個健康的網絡環境,其政府主管部門制訂了一些行業性規范。如美國的計算機倫理學會制定了10條戒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網絡倫理聲明指出了6種網絡不道德行為類型;英國為了減少網上不良信息對青少年和兒童的影響,其互聯網內容標簽協會實施內容標簽制度,這套制度的特點是它不會對網頁的內容作出評級。而是透過網主自愿申報其網頁的內容,由互聯網使用者自己決定是否瀏覽某個網頁。它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方面可以保障青少年及兒童不受不良信息影響,另一方面亦可確保言論自由和通信自由。這些規范都是對現實生活中的道德規范的補充和發展。我國也應制定相應的網絡道德規范,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青少年構建健康的網絡環境提供保障。我們首先應該從自己做起,在網上要遵守現實社會中的基本道德規范和準則;在行使自由權利的同時,要對自己的網絡行為負責;要增強防范意識,自覺維護網絡安全。只有網絡主體客體恪守規范,我們才能抵制低俗,接納高雅。
(二)組建網絡道德的法律監管機制。完備的法律、法規是有效建設和管理網絡、遏制和減少網絡不規范行為、抵制低俗文化的堅強后盾和重要手段。法律與道德是相輔相成互為關聯的,只有盡早修訂相關的網絡道德規章制度,組建網絡道德的法律監管機制,才能約束網絡行為,凈化網絡環境。因此,我國政府應制定更多更規范更切實可行的規范網絡主體道德行為的法令法規,保障和促進我國計算機信息網絡的健康發展,為青少年的成長提供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保障。可通過技術、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頭,以達到正本清源的目的。特別是有關技術部門,應承擔起保護青少年的重大職責,及早研制出為青少年“過濾”有害信息,輸送科學、正確、健康信息的軟件。
(三)正面引導,加強青少年文化素質教育和自律教育。青少年是處于特殊心理時期的群體,他們熱衷于追逐新鮮事物,喜歡求新、求奇、求異;他們有自己的觀念,敢想敢做,勇于實踐,敢于以自己的方式實現夢想。但因為社會閱歷少,對事物缺乏足夠的分析判斷能力,思考上具有較大的非理性,對外界環境變化又十分敏銳,所以青少年極易導致行為的盲從和膚淺。因此,社會、學校、家庭三方面必須聯手出擊,積極配合,努力實施正面引導。在適應和滿足青少年現實需求的過程中引導他們追求理想,提升需求的層次;建立高素質的網絡師資隊伍,加強對青少年的網絡道德教育,加強心理疏導;建立健全校園網站,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等。使青少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自覺抵制網絡低俗文化的侵襲。要讓他們懂得勞動創造與生活享受的關系,只有憑著自己的才干贏得社會的承認、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干一番事業,才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唯一途徑。只有在青少年學生心中播下了真、善、美的種子,才能使社會主義榮辱觀內化為他們的價值觀,外化為實際行動,使他們承擔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接班人。
責任編輯 余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