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發展經濟,開拓農村巨大的消費市場與保障農村消費者的權益應該同步進行。我國對農村消費者的保護是一個薄弱環節,大多數農村消費者安全受到程度不同的損害。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環境下,應從法律的角度,通過提高農民消費者素質;采取專門措施;設立維權機構;建立消費者組織;加強輿論監督等措施,來保障農村的消費安全。
關鍵詞:農村;消費;安全;法律
中圖分類號:C91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07)06-0066-04
假冒偽劣產品“上山下鄉”,一些制假的不法商販把魔爪伸向了農村。從生活用品、食品到農資、藥品,假冒偽劣商品無處不在、無孔不入,以至于社會流傳著農村成了“銷廢”市場,農民成了“銷廢”者。農村“銷廢”者常常見諸于報端,使農民蒙受著變相的歧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背景之下,如何保障農村消費市場安全將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題之一。
一、農村消費市場現狀之分析
(一)農村消費與農村“銷廢”
農村市場蘊含著巨大的消費潛力。然而與正在尋求生活檔次提高的城市居民不同,我國很大一部分農民卻生活在被假冒偽劣商品包圍的消費環境之下。我國的農村消費安全狀況令人擔憂。“銷廢”者是強勢文化加在農民身上的,具有歧視性。農民似乎成了假冒偽劣產品的“銷廢”者,常常遭受愚弄,農村市場成了假冒偽劣產品滋生的溫床。許多不法商販利用農民的消費知識少、維權意識淡薄、收入不高等特點,把大量假冒偽劣產品銷售到農村,農民作為公民的平等權受到極大的侵害,也是對人權的極大蔑視。
(二)農村消費之不安全因素
1、從外部環境來看:
第一,誠信缺失。偽劣坑農,消費安全受到極大威脅。據筆者所親歷,農村消費市場存在的問題實在令人擔憂,農村消費者的安全消費不能得到保障。在食品方面,大量“三無”產品橫行于市,過期商品多,各種劣質醬油、奶粉、醋、葡萄酒、汽水、冷飲等充斥農村市場。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質超標是家常便飯,如用礦物質油加工各類瓜子,面粉中增白劑嚴重超標,火鍋底料中添加石蠟,病、死豬肉照常銷售等。更可笑的是,一些不法商販利用農民消費知識的缺乏,對馳名商標稍加改動,例如,“康師博”與“康師傅”、“金龍魚”與“金尤魚”等等,外包裝基本一致,便以為貌似名牌可以騙過農民的眼睛。這種赤裸裸的欺騙方式是不法商販駕輕就熟的。可想而知,這些假冒偽劣商品的質量到底差到了何種程度,農村消費者的安全隱患無處不在。
第二,消費結構不平衡。農村消費者由于受傳統觀念影響較深,一方面過于節儉,另一方面表現得過于鋪張浪費。在農村,消費行為受收入影響極大,因為農村消費者收入不高,購買商品時,便宜幾乎成了唯一的標準。在農村,真商品敵不過假商品,農民消費者收入偏低、消費水平有限,“廉價”因此成了影響他們購買商品的重要因素。似乎這也是節儉的表現之一。而且很多生活必需品在他們看來都是“奢侈品”而無需購買。比如,很多農民都沒有刷牙的習慣,即使有刷牙的習慣,長時間用一根牙刷不換的現象還是普遍存在。誠然,勤儉持家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應該得到提倡,但過分地注重節儉就會降低生活質量,給“便宜”的假冒偽劣產品制造了生長的空間,嚴重威脅農民消費安全。另一方面由于某種社會風氣的作祟,在有些消費上的盲目攀比還是大有市場。比如婚喪嫁娶,在農民眼中就是大事情,為了不輸于其他人,他們寧愿負債累累。如此這般,便形成了農村過度“節儉”與“鋪張浪費”并存的畸形消費結構。
第三,市場環境不改善。農村消費市場環境差是公認的事實。主要表現為:首先,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配套設施根本無法跟上經濟發展的腳步,這樣就抑制了農民的消費。有許多消費產品農民根本無從得到,更別談好的服務產品的享受。其次,某些生產經營者科學消費觀念淡薄,構成威脅農民安全消費的溫床。某些企業提供有悖于安全消費要求的商品和服務,大量使用防腐劑和添加劑,導致有毒物質超標;提供不實的信息做虛假宣傳誤導農村消費者;更可惡的是不少不法商販生產不合格的有毒產品,危害農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再次,國家監管不力,政府整治工作不到位。由于中國地域廣闊,農業人口分布廣又多,對不法侵害農村消費者的整治工作往往顧此失彼。加之不法商販自有應對監管的措施,基本上是流動“作案”,因此,整治工作不到位和滯后,很難為農村消費市場提供更加安全的消費環境。
第四,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的缺失。有關部門對假冒偽劣產品的監管、打擊力度不夠,使部分假冒偽劣產品得以在農村安營扎寨。農村人口多,地域廣闊,在國家制定相關法律、對相關行業部門進行監管時往往忽視了農村消費者權益的維護。
2、從內部因素來考慮:
第一,廣大農民缺乏科學消費觀念。陳舊、落后、不文明、不健康的消費觀念大范圍存在。消費觀念直接決定人們的消費行為,科學的消費觀引導人們正確的消費選擇。但是農村消費觀念還停留在很低的水平之上,一些陳舊的思想觀念在農村仍然非常有市場。在全球化的今天,外來消費文化不斷沖擊人們的思想意識,外來商品不斷充斥市場,這一切都會改變著人們的消費觀念,使人們處于一種盲從階段,表現出多種不符合實際、不理智的消費行為,這種消費觀念的存在制約著農村消費的發展,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農民缺乏科學消費知識和自我保護意識。中國大多數貧困人口集中在農村,而絕大多數農民不能受到很好的教育。農民連最基本的受教育權利有時都得不到保證,更別談科學的消費知識的獲取。相應的農民自我保護意識也是非常薄弱的,在其權益受到損害時往往忍氣吞聲,無能為力。受教育不高的農民在進行消費時,往往缺乏科學知識的指導,對產品質量性能了解不多,對于怎樣合理使用也是一知半解。而關于消費者所擁有的選擇權、安全權、公平交易權等基本權益不甚了解。當權益受到侵害時,很少求助于外界討回公道。在購買商品時沒有索要和保留發票的習慣,一旦出現糾紛就很難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第三,農民的消費能力不強。農民的收入水平低,消費水平不高。這是農村消費安全受到威脅的最根本的原因。由于農民消費水平不高,根本沒有能力去做過多的選擇,往往選擇價格低廉質量低劣的消費品。而這一點又被一部分日益貪婪的生產者、銷售者所利用。大量的假冒偽劣商品有了生存的空間。
二、保障農村消費安全的經濟法理基礎
消費者權益的維護靠傳統的民法難以維護。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體系屬于經濟法的范疇,而農村消費安全的法律維護更是要依靠經濟法來實現。經濟法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本位,注重對弱者權益的維護,經濟法是對安全理念的彰顯,維護經濟安全是經濟法的基本價值之一。具體到法律,應該以市場規制法為主,對農村消費者安全進行合理的制度安排。
(一)社會整體利益:經濟法的本位
法的本位是指基本觀念、基本目的或基本作用、基本任務。人們常常從本位思想出發去考慮一個法律部門,確定其調整對象、范圍等問題。二十世紀以來的立法是以社會為本位,逐漸重視社會公共利益、體恤弱者,貫徹嚴格責任原則。經濟法產生于國家不再任由純粹私法保護自由競爭,而尋求通過法律規范以其社會學的運動法則控制自由競爭的時候。它保護的既不是市場主體的個人利益,也不是單純的國家利益,而是對具有盲目性、自發性的自由競爭狀態進行調控,實現經濟穩定、市場協調發展;對具有擴張性、官僚性的政府經濟權利進行調控,防止因權力的過度膨脹和權利至上而損害市場主體的利益,妨礙市場機制對資源的基礎配置作用。從部門法的一般意義上來說,經濟法的本位是社會整體利益。消費者本來就是社會的弱勢群體,農民也是弱勢群體,那么農村消費者就是弱勢中的弱勢。經濟法以社會為本位,注重對弱者的保護。
需要指出的是,經濟法的社會本位絕不是只注重社會利益而完全忽視個人利益的發展。“社會本位”思想仍然堅持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忽視這一指導思想的“社會本位”必將是短命的觀念。“社會本位”應是“個人本位”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是個人為獲其更大、更高、更好、更持續的個人利益而進行的有針對性、有原則的理想抉擇。
(二)經濟安全:經濟法的價值追求
法律價值,不僅是法理學和法哲學研究的對象,也是部門法學者著力探討的課題。經濟法是以社會為本位,調整社會公共關系的法。毋庸置疑,經濟法以促進和維護國民經濟整體安全為目標,并作為經濟法工具性價值的首選價值。經濟安全的實質是指人們在經濟活動中行為或利益的保障程度及其遭受損害的可能性,其實質是利益安全。農村消費安全的維護是經濟法價值的題中之義。農村消費者的利益很容易受到外界的損害,作為維護經濟安全的經濟法應該擔當起維護農民消費安全的重任,經濟法的價值才能彰顯。我們應該看到,經濟法對農村消費安全的維護要考慮到農民的特殊地位,要對農村消費的特點進行相應的制度設計。此種制度設置應該有別于普通消費安全的維護,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對農村消費安全的維護。
(三)市場規制:對農民權益的維護的積極作用
經濟法以社會為本位,必然要考慮到農村消費者權益的維護。市場規制法是經濟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農村消費者權益的維護必然要受到市場規制法的調節。在農村市場規制制度建設中,主要進行競爭行為和消費秩序規制制度、商品(服務)市場規制制度、要素市場規制制度和市場管理制度等建設。本著“重農、強農、富農”的思想,在農村市場規制法律制度的架構中,以農民為本,從市場規制的源頭上,優化農民制度生存環境,以抵制市場對不完善的農民市場主體造成的損害。因此,市場規制制度,對農村消費層面的規制有利于農民權益的維護,保證農村消費者的消費安全。
三、保障農村消費安全的對策分析
農村消費者不容欺騙。農村消費市場的維護是一項重大而系統的工程,涉及到社會各個方面的重構。從消費安全層面來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人手,進行相關的制度設計。
第一,提高農村消費者素質。首先要創造良好的受教育環境,保證農民受教育的權利。大力開展消費教育,在鄉鎮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形成濃厚的現代消費教育氛圍。從長遠來看,要將消費教育納入基礎教育范疇,列入大中小學校的教育課程,使新成長的農村消費者具有較高的素質。其次,提高消費理念和能力。樹立現代消費觀念,包括信用消費理念、生活質量理念、消費效用理念,積極采用靈活的方式來滿足消費欲望。加大商品知識的宣傳,通過多種渠道,例如,現場演示的方法讓農村消費者盡可能多地了解各類商品,以及如何分辨假冒偽劣商品,如何保養修復,使農村消費者不再盲目消費。再次,加大現代維權教育,增強農村消費者的維權意識,使農村消費者了解購買和消費過程中有哪些權益,以及在權益受到侵害時如何來維護。最后,要破除陳舊迂腐不合時宜的消費觀念,擺脫迷信消費的誤區。
第二,對農民采取專門的保護措施。首先,國家應針對農村的特殊性進行一些有益的制度設計,用以加強對農村消費者的保護。例如,擴大舉證責任倒置的范圍,除現行的產品責任、醫療糾紛等涉及農村消費者的糾紛以外,對于其他一些嚴重損害農村消費者生命和財產安全以及其他一些嚴重損害農村消費者權益的糾紛,也要將更多的舉證責任轉移到經營者身上;在轉移舉證責任的同時還應加重經營者對損害農村消費者權益行為的責任,擴大經營者賠償的范圍,擴大適用于非欺詐性的嚴重損害農村消費者權益的行為;對經營者施加更多的義務,要求更高的說明義務,要求經營者用便于讓文化層次較低的農村消費者理解的語言文字向他們解釋說明商品和服務的情況。其次,強化政府對涉及農村消費者權益的商品和服務的日常監督和管理。相對于其他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日常監督而言,農村消費監督要求具有更高的警覺性和更強的責任感。因為農村消費者范圍廣人口多,只有保障農村消費市場的穩定,才能保證整個國家的穩定。對于具體制度的設置。監督的重點主要是商品的安全性、有效期、計量、價格欺詐等在農村經常出現的問題。為了便于監督,可以考慮在各村社特聘監督員,以形成一種國家監督網。
第三,建立便于農村消費者的維權機制。針對農村消費者厭訴的特點和維權意識淡薄,有必要建立專門的農村消費維權體系。首先,在訴訟方面應該建立起針對農民的小額訴訟制度,對于一些標的額不大的,爭議不大的糾紛用更加簡便易行的方法維護農村消費者的利益,省去一般訴訟冗長復雜的程序,采取“一裁終結”不實行“兩審終審”,鼓勵農村消費者勇敢地拿起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其次,在建立小額訴訟的同時,還有一種簡便易行的維權方式,那就是仲裁。可以預見,農村消費市場潛力巨大,速度發展很快,在現代社會中,每個農民都將是消費者,要進行很多的買賣行為,而消費過程中不可能盡善盡美,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瑕疵,在遇到各種各樣的糾紛時如果不打官司,這是很難解決的問題。實行小額仲裁,這也是值得考慮的途徑。小額仲裁是一個不錯的辦法,一裁終結,成本很低廉,而且非常及時、簡便,也有利于對消費者的保護。再次,實現公益訴訟制度。由于農民受其自身素質與經濟、思想的限制,很多農民不知道或放棄訴訟途徑來保護自己的權益,結果往往使農民遭受到侵害之后不了了之,最終受損最大的是農民。很多國家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措施就是實行公益訴訟制度。我國應在農村建立公益訴訟制度,在必要時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消費者協會等官方或半官方組織代表消費者起訴違法經營者,為農村消費者的維權之路掃清障礙。
第四,充分發揮消費者組織的功能。扶持農村各級消費者組織的建設,消費者組織既包括消費者協會,也包括為保護消費者權益服務的各種咨詢、監測、監督機構等等。我國農村消費者組織還很薄弱,除了縣一級的半官方組織消費者協會以外,其他民間消費者保護組織幾乎沒有,這種狀況使得農村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喪失了一種能夠及時發現損害、相互支持、互助互濟的社會網絡,農村消費安全自然得不到保障。要在農村建立消費者組織,提高從業人員的業務知識和道德水準。要使得農村消費者組織成為國家使用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法律、法規、政策的終結,成為深受農村消費者信賴的維權機制。
第五,加強輿論監督,創造誠信的消費環境。正確合理利用輿論工具的作用,加強對維護農村消費者權益情況的監督。新聞媒體要捕捉和尋找維護權益方面的新聞,跟蹤報道“民間打假”、商家自己打假或聯手打假的舉措和辦法,全力支持消費者組織的行動,對典型的損害農村消費者權益的案件予以曝光,警示不法經營者,并提醒消費者。
四、結語
今天,中國的大部分農村依然落后,眾多農民仍然在經歷著磨難,甚至擺脫不了被愚弄的命運,但是,絕不能因為他們的默默承受,就忽略了他們被壓抑著的渴求。社會的建設者,更重要的是決策者們,應該為他們排憂解難,讓他們從蒙昧中快些走出來,引領他們向著美滿的生活扎實、堅定地前進,不要再讓他們走太多的彎路甚至走上迷途。
責任編輯 陸 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