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建設和諧社會關鍵在于農村,構建農村和諧社會應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融為一體。根據我國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現狀,應調整農村發展思路,因地制宜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完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加強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推動農村城鎮化進程,完善民主政權建設,全面推動我國農村和諧社會建設。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和諧社會;農村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0.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07)03-0021-04
建設和諧社會,重點在農村,關鍵在農民。農村經濟能否發展,農民利益能否實現,農村社會是否穩定,都將直接影響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目標的實現。
中國農村社會可持續穩定發展的核心問題是農民問題。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農村和諧社會構建是重中之重。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最重要的是加快農村各個方面的發展,構建農村的和諧社會,這對于我國今后一個時期農業、農村的發展,解決好“三農”問題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20字”方針是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大政方針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樹立科學發展觀,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努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促使農村整體面貌出現較大改觀,逐步把農村建設成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重點是加強村鎮建設規劃和環境整治,建設新村鎮;發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培育新農民;加強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倡導新風尚。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基礎和核心,兩者可以有效地融為一體?!?0字”方針高度概括了建設農村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和任務。按照“20字”方針的要求,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農村基層政權建設,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切實讓農民得到實惠;充分堅持發揮各方面積極性,引導社會力量共同參與,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會成為全黨全國的共同行動。[1]
二、構建農村和諧社會應解決的幾個重要問題
(一)農村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亟待改革
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的農村土地改革,使中國農村的發展步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農村現代化程度的提高,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已顯現出諸多弊端。其一,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中,土地被分成若干單元,這些單元又屬于不同的承包人,不利于機械化的發展和土地利用的規模經營。其二,承包人對土地使用的情況不同,有的承包戶勞動力少但承包土地面積過大,導致土地利用效率不高,而另有一些承包戶勞動力充足卻沒有足夠的耕地,人力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其三,由于技術、資金、市場等方面的原因,農業生產力的提高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難。其四,農村勞動力輸出數量較大的地區,因農業經營效益低下,并且土地轉包十分困難,導致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二)扭轉農村經濟增長速度緩慢的格局
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區農民增收緩慢,使我國城鄉差距和東西差距進一步擴大,抑制了國內有效需求的增加,制約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東部發達地區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快,勞動力就業空間較大,農村經濟和農民收入水平遠遠高于中西部地區。中西部地區農民增收主要是農民外出打工收入,農民農業收入的增長微乎其微,農民增收緩慢問題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使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無法得到有效的利用,處于隱性的失業狀態,加上農村醫療、子女教育負擔不斷增加。農民增收緩慢,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直接影響到農村社會的穩定。古人云:衣食足而知禮節,此言自有其理,因此多途徑開拓農村發展空間,大幅度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是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2]
(三)基層農技推廣體系亟待加強
多年以來,不少地方在體制改革中把基層農技推廣機構轉制為企業或中介組織,實行“花錢買服務, 養事不養人”。農業發展靠科技, 科技推廣靠體系——基層農技推廣機構, 這是由我國農村的科技經濟現狀決定的?,F在農村有文化的青壯年農民都基本外出務工,留在鄉村務農的 大多是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農民,相當一部分人看不懂農藥、化肥包裝上的使用說明, 更看不懂農技部門印發的實用技術宣傳資料,他們最希望農技人員到田間地頭現場指導。中西部地區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災能力差,有效投入不足,農業支持保護體系脆弱,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難度大,這些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 最終要依靠科技來解決。基層體系推廣仍然是農業技術推廣的主要手段,需要基層農業技術員到田間地頭去進行實地操作、推廣到示范戶, 示范戶再到一般農戶,這樣才能使技術進村入戶, 才能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四)農村人力資源利用開發空間亟待開拓
農村勞動力轉移難度大, 大量農民滯留在有限的耕地上。我國農村幅員廣闊, 農村人口比重大, 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滯后, 二、三產業不發達, 再加上近年來城市就業壓力加大, 導致農村勞動力轉移空間狹窄。這種狀況決定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低下, 嚴重制約農民收入的增長, 制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農村人口多,文化教育程度低,導致農村人口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貧困地區農村大量的優秀人才通過上大學等方式紛紛涌入城市,致使農村形成比較嚴重的“智力空洞”,農村越來越缺乏人才,這些都嚴重限制了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加強教育是改變農村落后面貌,實現和諧社會的關鍵。同時,優秀人才的示范、推動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創造一個可以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就業機制具有重要的意義,創辦龍頭企業有望成為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生長點。
(五)城鎮化水平低, 工業化進程相對緩慢
與經濟發達國家相比, 我國的工業化進程相對緩慢,特別是農產品加工業嚴重滯后, 而且城鄉經濟分離, 農業和工業脫節。中西部地區第二產業比重只占30%左右, 大部分農產品只能作為原料出售, 得不到更多的附加值。城鎮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中心, 尤其小城鎮是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和關鍵環節。而我國城鎮化水平低, 城鎮的聚集輻射帶動功能弱, 抑制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和就業崗位的增加, 為農村勞動轉移和農民收入的增加帶來直接的影響。所以,提高城鎮化水平,加快工業化進程是當務之急。
(六)民主政權建設應該進一步加強和完善
在推進農村民主化進程中村官直選已經實施好多年,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得到了農民的普遍認可。但是也出現了不少的問題,出現了一些負面效應,主要存在下列四種不和諧現象:(1)金錢萬能,有錢就可以做官;(2)宗法力量,人多勢眾好當官;(3)暴力手段,人人懼怕者能當官;(4)上面有人好當官。這些現象反映了不少地區農村中農民群體政治權利、經濟利益的嚴重不平等。村民自治是我國農村社會發展的一大創舉,加強民主制度和民主政權建設是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否則,農村法治和民主就會流于形式或出現嚴重的偏差。[3]
三、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對策建議
農村社會需要協調發展,構建農村和諧社會是一項綜合性工程和社會工程,涉及9億農民的切身利益,覆蓋面大、影響力強。所以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城鄉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著力構建農村和諧社會需要,突出重點,穩步推進。
(一)以人為本調整農村發展思路[4]
從科學發展觀角度出發, 妥善處理好利益關系, 解決好農村社會公平和公正問題。作為社會的管理者和各種利益的調控者, 各級政府尤其是縣、鄉人民政府要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契機, 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要努力減輕農民負擔, 增加農民收入, 縮小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同時, 加快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讓人口占大多數的農民真正享受到國民待遇。要大力發展農村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事業, 推進精神文明建設。要加強農村民主法制建設,積極妥善地解決部分地方侵犯農民利益的問題、干部與農民關系緊張的問題、少數干部腐敗和官僚主義等問題。要著力解決與農民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突出問題, 維護農村社會穩定, 為構建農村和諧社會創造必要的前提條件。
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的生產要素。農村土地承包制度創新改革的關鍵是探索在家庭承包責任制基礎上的土地流轉形式和利益分配關系的再調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可確保絕大多數農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土地流轉可促使勞務輸出和土地經營規?;袡C結合,解決土地承包過程中的矛盾。
支持多元經濟組織發展, 建立完善的農村經濟管理體制, 推動農村經濟健康和諧發展。和諧的農村必須有發育健全的經濟社會組織。這些組織的存在既有利于延伸政府的服務, 又有利于維護農民的利益和權利, 還能對農村社會矛盾進行調適。目前, 農村已建立起許多農產品行業組織( 果業協會、奶業協會等)與中介組織。有的地方還建立起農民合作聯合會, 其功能主要是專門負責協調各個協會之間的關系, 推動協會資源的整合, 幫助廣大農民參與市場競爭,基本形成了政府宏觀管理-農產品行業協會中介服務—企業和農戶自主經營的農業管理體制新格局。農民合作組織聯合會已成為政府和市場之外的第三種力量, 是維護經濟秩序, 推動農村經濟建康發展的重要力量。
(二)千方百計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
關注農民的可持續生計, 采取綜合性措施,確保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加。農民是農村各業生產的主體, 也是經營管理和深化農村改革的主體。政府要關注民生, 要始終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整個農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農民是“弱勢群體”,政府要加大扶貧開發工作力度, 建立一個覆蓋整個農村、維持農民基本生計的保障線。
第一,從總體上來說,繼續改進并推動現行的農村稅費改革,治理各種亂收費、亂攤派行為,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落實村民自治制度,提高農村的政治建設,切斷農民負擔過重的源頭。
第二,在促進農民增收方面,東部沿海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在規劃中,應該把鄉村城鎮化、縣城城市化工作作為一項戰略性工作來抓,國家要給予政策上的支持,鼓勵有錢的農民進城買房落戶,不設置戶口門檻,因為提高城鎮化和城市化是提高消費的必然要求。東部地區目前的經濟狀況、大部分人的思想狀態已經可以承受生活狀態變化所帶來的各種挑戰,另外,縣城城市化和鄉村城鎮化可以提供新的大量的就業機會,為其他地區人口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拉動經濟協調發展。西部地區交通設施落后,經濟欠發達,適應西部大開發的環境,國家要繼續大力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為素質低下的農業剩余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改善這些地方的投資環境,促進經濟的發展,同時促進這些地區城市化的進程,為農民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以提高農民收入。大力發展區域性特色農業,形成一批優勢產業和主導產業,如陜西渭北蘋果已成為一大優勢產業,可以帶動相關產業協調發展。[5]
(三)完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
建立健全農業推廣體系,為農業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一體化服務,切實加強農業科技推廣和技術服務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作用,促進農業科技推廣隊伍多元化、推廣形式多樣化、運行機制市場化。在改革的基礎上,完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下大力氣把農民和企業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逐步建立起一支以政府為主導,農業科技工作者、農民企業等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宏大的農業科技推廣隊伍。轉變政府職能,大力推進科技進步,積極引導農民采用新技術;涉農企業要大力實施農業產前、產中、產后一體化戰略,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要積極參與到農業推廣的行列中來,農民自身也要組建科技隊伍,推動農業科技進步。
(四)加強農村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
“耕讀傳家”是我國農民沿襲了幾千年的優良傳統,在當今社會,科技、經濟全球化、現代化的條件下,農村教育和人才培養尤顯重要。(1)進一步完善農村小學到初中的義務教育制度,使農民子女絕大多數接受初高中教育,為進一步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礎。(2)大力發展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包括農業技術、農村企業和勞務輸出所要求的各類專業、職業技術培訓。(3)創辦農村文化夜校,利用農閑時間定期或不定期舉辦各類農村文化、法制、技術等講座,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溝通人際交流,化解各種矛盾,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 對農村勞動力進行有針對性的、系統性的培訓, 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和增收的本領。鼓勵農民創業式就業, 同時通過扶植龍頭企業推動農村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 轉移剩余勞動力, 拉動農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村經濟的增長,為營造和諧社會打下基礎。
(五)推動農村城鎮化進程
新時期新形勢下農業、農村發展,存在著生產能力不足,規模小、效率低等障礙,而長期的實踐已經證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的每一步,都是以在農業中投入的工業要素為主要支撐的,工業對于農業有很強的“消腫、強身、增力”的作用。因此,走“圍繞工業辦農業,辦好工業促農業”的路子,堅持工業發展支持農業的政策,加大投入,走規模經營和集約經營的現代農業之路勢在必行。農村城鎮化可以加快農民分工協作,聯合經營,大力發展農業企業,為農業企業的發展創造和諧的氛圍,為農村勞動力轉移開辟廣闊空間。
(六)進一步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
大力推進農村民主政治的和諧發展, 在法治軌道內引導農民有序地進行政治參與, 為和諧新農村提供良好穩定的民主政治環境。構建農村和諧社會就是構建和諧的農村經濟與和諧的農村民主政治。農民是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主體。在農村經濟有了一定發展的基礎上, 大力推進農村民主政治的和諧發展, 在法治軌道內引導農民有序地進行政治參與 (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 引導農民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其政治愿望和利益訴求。通過有序政治參與使農民之間建立起新的和諧關系, 這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農村不可缺少的條件, 也是當前農村和諧社會建設的重點所在。實踐證明, 農村民主政治的發展不僅提高了農民民主管理能力, 而且培養了農民寬容、理性的民主精神, 強化了民主和法制意識, 從而為建設和諧新農村提供了良好穩定的政治環境。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