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協同和競爭的并存是企業之間的一種普遍現象#65377;建立在合作基礎上的協同競爭是現代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主要途徑#65377;通過對企業之間協同競爭的概念及其系統復雜性的解釋,研究了協同競爭機制的作用機理,認為協同和競爭是兩種在邏輯上完全相反的關系,協同競爭系統的發展主要取決于協同與競爭這兩種機制的相互作用,其穩定性則主要取決于這兩種機制之間的動態平衡#65377;針對我國企業與跨國公司的差距,我國企業由傳統戰略向協同競爭轉變需要改變傳統的競爭方式,擴大競爭戰略的制定空間,提高競爭戰略的彈性程度并追求更加具有擴展性的戰略目標#65377;
關鍵詞:企業;協同競爭;復雜性;機制
中圖分類號:F406.1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07)03-0049-05
當今社會,企業競爭環境發生了巨大改變#65377;沒有哪一個企業能夠單獨擁有滿足用戶需求的足夠資源,也沒有哪一項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單獨發生在某一單個企業中#65377;[1]企業競爭優勢的獲得不僅取決于自身的運作水平,還取決于企業與相關利益主體的協同運作效益#65377;無論是在管理的理論還是實踐領域,人們對協同競爭的關注程度都普遍提升#65377;[2]企業之間建立在合作基礎上的新型“博弈”關系迅速發展[3],只有那些進行合作并取得協同效應的企業能夠迎接新的挑戰并應對全球性競爭#65377;[4]建立在合作基礎上的協同競爭已經成為現代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主要途徑#65377;本文對協同競爭的概念及其系統復雜性進行了理論解釋,研究了協同和競爭的作用機理及二者之間的復雜作用關系,針對我國企業與跨國公司的發展差距,提出了我國企業由傳統戰略向協同競爭轉變的基本策略#65377;
一#65380;協同競爭的概念及其復雜性
(一)協同競爭的概念
協同競爭是協同與競爭相互作用#65380;相互依存的一種狀態#65377;對協同和競爭的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相互作用關系的認識,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企業之間協同競爭的內涵#65377;
1.協同概念的產生及其含義#65377;協同的概念首先由德國物理學家哈肯提出,哈肯發現任何系統中的子系統經過有目的的“自組織”過程,都可產生新的穩定有序結構#65377;[5]自此之后,人們對“協同”的認識不斷深入#65377;系統科學對協同是這樣定義的:“協同”從狹義來理解是與競爭相對立的合作#65380;互助和同步等行為;從廣義來理解,是在復雜大系統內,為了實現系統總體目標,各子系統或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相互配合#65380;相互支持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狀態#65377;隨著系統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管理界也逐漸開始接受協同的觀點#65377;安索夫在他的《公司戰略》一書中首先提出了協同性的概念,認為協同是相對于各獨立組成部分進行簡單匯總而言企業群的整體經營表現,即企業之間共生共存的關系,這種關系是在資源共享的基礎上產生的#65377;[6]伊丹廣之認為協同就是“搭便車”,即從公司某一部分發展出來的隱形資產可以同時被用于其他領域,且不會被損耗掉#65377;[7]巴澤爾和蓋爾認為協同效應是指作為組合中的一個企業比作為一個單獨運作的企業所能取得的更高盈利能力#65377;協同對價值的創造方式包括:對資源或業務行為的共享#65380;市場營銷和研究開發的擴散效應#65380;企業的相似性和對企業形象的共享#65377;[8]波特認為“協同”通俗地講就是“1+1 = 3”,是“企業在業務單元間共享資源的活動”#65377;[9]我國學者陳金祥認為,協同是通過聯接#65380;合作#65380;協調#65380;同步等聯合作用方式,以平衡有序的結構為特征,以獲取最大的目標資源為目的,以比競爭耗散更小#65380;效益更大為前提,以相互促進#65380;共同發展為結果的一種作用方式#65377;[10]劉友金#65380;楊繼平認為協同是事物或系統在聯系和發展過程中其內部各要素之間有機結合#65380;協作#65380;配合的一致性或和諧性#65377;[11]結合上述觀點,對協同的理解應該從兩個方面進行:從過程的角度出發,協同是與競爭相對立的一種行為方式;從效果的角度出發,協同代表著更少的內部摩擦#65380;更好的整合效果和更高的盈利能力#65377;協同產生的基礎是企業之間在價值創造上的相互關聯和相互影響,企業之間只有在戰略上進行某種整合,才能夠保證協同效應的產生;只有協同的效果構成一種正反饋機制,才會使協同效應長久地維持下去#65377;
2.對競爭概念的理論解釋#65377;生物進化論的成功,使人們看到了競爭在事物演化發展過程中的推動作用#65377;競爭優勝劣汰的本質屬性,使得它能夠通過激勵與淘汰機制的共同作用,形成推動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65377;斯蒂格勒在《新帕爾格雷夫詞典》中是這樣定義競爭的:“競爭是個人(或集體或國家)之間的角逐,凡兩方或多方力圖取得并非各方均能獲得的某些東西時,就會有競爭#65377;”斯密第一個比較系統地提出了競爭如何在經濟發展中發揮作用,使得追求私利的個體能夠在實現自身目標的同時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65377;哈耶克把競爭看作是發現某些事實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探索者不斷尋覓著尚未被人們利用的機會,這個機會一旦被發現,競爭的過程會使其迅速得到開發,隨著收益的遞減,人們又會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機會#65377;熊彼特認為有價值的不是屬于價格的靜態完全競爭,而是關于新商品#65380;新技術#65380;新供給來源#65380;新組織類型的競爭,這種競爭是“創造性破壞”,能引起舊的結構不斷被打破,新的結構不斷產生,成為創新的重要源泉#65377;[12]我國學者陳金祥認為,競爭是通過較量斗爭的相互爭勝方式,力圖取得支配和主導地位的活動與過程,以最大限度地奪取目標資源(物質#65380;能量和信息)為目的,以優勝劣汰為結果的一種行為#65377;[10]劉友金#65380;楊繼平認為,競爭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事物或系統彼此妨礙或制約,以及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對立#65380;相互排斥或相互競爭#65377;[11]綜合上述觀點,從企業之間關系的角度出發,競爭主要是指市場經濟主體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取自己所需的稀缺資源#65380;取得主導和支配地位而進行的,以優勝劣汰為結果的一種相互排斥#65380;相互爭勝的行為#65377;作為一種機制,競爭能將個體對利益的追求和社會利益統一起來,并導致資源的有效配置#65377;競爭促進了知識的運用和傳播#65377;競爭是開放的,是在開放條件下各種力量#65380;因素#65380;觀念更加激烈的碰撞#65377;
3.協同與競爭之間的相互關系#65377;隨著競爭環境的日益復雜,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協同和競爭的并存是企業之間的一種普遍現象#65377;如同在生物界中一樣,企業之間通過競爭來相互排斥#65380;相互作用,并以此為基礎建立了相互合作和相互依賴的關系#65377;競爭導致協同,協同反過來又引導著競爭,協同和競爭的對立統一是經濟系統演化發展的動力源泉#65377;首先,競爭和協同是矛盾的,是有區別的#65377;競爭是對手之間的相互沖突和相互較量,而協同則要求合作伙伴之間相互協調和相互配合#65377;競爭的目的是爭奪市場利益,而協同的目的則是共享市場利益#65377;競爭的結果是優勝劣汰#65380;適者生存,而協同的結果則是各得其所,共同發展#65377;其次,競爭和協同又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65377;市場主體在競爭的過程中,為了提高自身的競爭能力,往往要進行各種形式的合作,其結果將使企業的規模和實力得到增強;而這反過來又會引發更加激烈的競爭,導致范圍更大的#65380;更加深入的協同作用#65377;
(二)協同競爭的系統復雜性
在信息和網絡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市場競爭是由相關利益主體結成的系統間的競爭#65377;系統的發展進化表現為企業間由協同競爭所導致的負相互作用的不斷減少和正相互作用的不斷增加#65377;具有上述特征的系統是由企業之間經過長期適應逐步發展而形成的,能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不斷調整自身的結構#65377;具體來講,協同競爭的系統復雜性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非線性#65377;由相關利益主體協同競爭形成的系統本質上是一個非線性系統#65377;系統內的企業將從“經濟人”視角出發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它們在系統內的競爭不可避免,主要表現在對利益的爭奪和系統領導地位的爭奪上;同時,限于自身資源和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性,它們之間在某些領域又存在著緊密的協同作用#65377;由于協同競爭,企業之間存在著復雜的正負反饋復合的非線性作用,從而使系統產生穩定平衡#65380;周期的和不穩定發散的動態行為以及混沌行為#65377;
2.動態性#65377;由于存在多個企業之間的相互作用,協同競爭系統的結構和狀態都是不斷變化的#65377;結構的變化主要是指企業之間相互作用關系的變化;狀態的變化涉及兩方面,一是企業本身狀態的發展和變化,二是系統整體性質和狀態的變化#65377;從這一點來說,協同競爭系統的結構#65380;狀態都是不平衡的#65377;系統的動態不平衡并不排除局部或瞬間的平衡,也就是說,系統總體上是不平衡的,但其局部平衡是可能的;從長期角度看是不平衡的,但某一短暫時間內又可以是平衡的#65377;不平衡是系統變革和進步的根本力量#65377;
3.開放性#65377;協同競爭系統是一個開放的復雜系統#65377;該系統在發展演化的過程中,不斷與外界環境之間進行物質#65380;能量和信息的交換#65377;同時環境的時變性#65380;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又會不同程度地對系統產生擾動#65377;這種擾動一方面會對系統內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產生影響,刺激企業根據自身目標和利益重構與其他企業間的結構關系;另一方面還有助于促進系統產生一致“對外”的傾向,合力尋求適應環境變化的方法,并引導系統向適應環境的方向發展進化#65377;
4.突現性#65377;突現是系統宏觀層次的狀態模式,是由系統內的要素相互作用#65380;相互激發而產生的整體效應,即整體具有部分或部分總和所沒有的新質#65377;突現性的產生,主要是源于系統內的企業之間在知識#65380;信息#65380;技術和創意等方面的競爭與合作行為,這種行為將會大大激發企業的創新積極性,并促進知識#65380;技術和企業文化等因素在企業之間的流動與傳播,從而使系統內的企業在上述方面得到補充#65380;完善和升華,提升整個系統在復雜技術的綜合研發#65380;新產品的快速開發#65380;市場的有效拓展#65380;規模經濟的形成以及柔性制造等方面的整體能力#65377;
5.自組織性#65377;所謂自組織是指在沒有外界力量強行推動的情況下,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通過相互作用導致系統整體的演化#65377;具有自組織性的系統能進行自我調整,積極適應環境變化,而不是被動地對所發生的事件做出反應#65377;協同競爭系統自組織演化的內在動力是企業之間協同與競爭的相互作用:企業之間的競爭會促使系統趨于非平衡,并有助于系統內部創新行為的產生;而協同則有助于使系統趨于穩定和有序#65377;協同與競爭這兩種力量總是同時存在的,只不過不同時期二者的力量對比不同而已#65377;在協同競爭系統中,企業主動避開你死我活的爭斗,尋找自己在系統中的獨特位置,不僅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還有利于整個系統的演化發展#65377;
二#65380;企業之間協同競爭的作用機理
(一)協同與競爭機制的假設前提
從以往理論對企業之間關系的研究來看,其焦點不是放在競爭方面就是放在協同方面,并且往往認為一種關系的存在會對另一種關系構成威脅,將協同和競爭整合在一起來獲取競爭優勢的可能性也就因此被忽略了#65377;隨著環境變化動態性程度的增加,人們開始認識到競爭與協同可以同時存在于企業之間并同時使企業獲益#65377;[13-14]協同競爭是企業之間關系的一種普遍形式,這兩種關系需要同時強調#65377;協同和競爭是兩種在邏輯上完全相反的關系#65377;競爭是建立在理性經濟主體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假設前提之上的#65377;理性主體的假設意味著具有不同利益的企業為了占有更多資源或分得更多利益而互相沖突#65377;協同產生的假設前提是企業之間對共同目標的追求,企業采取協同性行為的理由是長期利益的重要性超過了它對利潤最大化或機會主義行為的追求,具有協同競爭關系的企業,根據它們在價值創造過程中的相對位置,對總體價值的創造做出貢獻,并且對自身獲得的總收益中的一部分感到滿意#65377;
(二)協同和競爭涉及的主要領域
協同競爭系統的發展主要取決于協同與競爭這兩種機制的相互作用,其穩定性則主要取決于這兩種機制的動態平衡#65377;在現實世界中,企業之間的協同機制,主要產生于價值創造階段,即投入階段,而不涉及對共同利益的分配問題#65377;協同機制的產生,主要源于企業之間以公共目標為基礎的協調與共享#65377;具體來講,這種協調與共享主要涉及到資源的共享#65380;信息的有效傳播與共享以及行為的協調與一致#65377;企業之間協同作用的直接結果是協同收益#65377;根據協同收益的特點,可以將其分成兩大類,即競爭性的和非競爭性的#65377;其中競爭性的協同收益是指聯合價值創造活動中的這類結果或產出對所有的參與企業都有價值,如利潤#65380;市場份額等;非競爭性的協同收益是指聯合價值創造活動中的這類結果僅對所有參與企業中的一部分有價值,如企業的吸收學習能力#65380;靈感#65380;聲譽等#65377;作為獨立經濟主體,在協同競爭系統中企業之間的競爭將主要針對競爭性收益的分配而展開#65377;因此,競爭性收益與非競爭性收益的對比關系將決定系統的內生穩定性的大小,且競爭性收益的分配機制將對系統的整體運行效率和穩定性產生重要影響#65377;
(三)協同與競爭之間的動態平衡
協同與競爭機制之間的動態平衡主要取決于系統公共目標和企業自身目標之間的平衡,如圖1所示#65377;其中公共目標是企業之間協同的基礎,它的作用是引導相關企業在資源#65380;形象#65380;行動與信息等領域進行協作與共享,在價值創造的相關環節上進行交流與合作;自身目標是企業之間競爭的基礎,這種競爭與價值的實現過程緊密相關,它的作用是引導企業就關鍵資源#65380;技術#65380;利潤和市場份額等領域展開激烈爭奪,以獲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65377;公共目標和企業自身目標之間的對比,決定著系統中協同與競爭兩種機制的作用強度#65377;當公共目標所帶來的收益大于企業自身目標的收益時,系統中的協同作用就會大于競爭作用;反之,競爭作用則會在系統中起主導作用#65377;協同競爭系統的發展演化,取決于協同與競爭這兩種機制之間的動態平衡#65377;協同競爭系統將按照“協同——競爭”雙螺旋式動態發展的軌跡變化#65377;
三#65380;我國企業向協同競爭轉變的基本策略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以及我國加入WTO,我國企業將置身于一個全面開放的發展環境中,在更大范圍和更深層次上參與國際競爭#65377;然而根據2004年我國企業500強與世界500強的比較,前者的資產規模#65380;利潤分別僅為后者的5.61%和5.22%,人均營業收入#65380;人均利潤額和人均資產分別只相當于后者的16.23%#65380;11.62%和12.64%#65377;從更深層次來分析,我國企業500強與世界500強的差距不單是規模和數量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企業素質#65380;經營能力和競爭能力上的差距#65377;[15]從國際上的最新發展趨勢看,大型跨國企業的生產方式正在由單個企業剛性集中生產向多個企業柔性協同生產轉化#65377;它們普遍注重自身核心能力的建設,注重在采購#65380;研發#65380;生產#65380;銷售等不同階段與其他企業聯合,通過整合外部資源來加強自身的綜合競爭能力#65377;然而我國企業大多還保持著“大而全#65380;小而全”的生產方式,企業的柔性程度和運作效率普遍偏低#65377;要改變上述狀況,我國企業必須通過各種形式的結盟與合作,來整合外部資源,提高企業對市場的占有率和滲透能力#65377;我國企業由傳統競爭方式向協同競爭轉變的基本策略主要有:
(一)改變企業的傳統競爭方式
企業傳統的競爭方式是“對抗式競爭”,即采取非合作的競爭戰略,與競爭對手之間圍繞著人員#65380;設備#65380;資金等傳統生產要素展開激烈爭奪,其結果不是一方傷亡就是兩敗俱傷#65377;隨著知識取代傳統生產要素成為企業的主要資源,以獨占傳統生產要素為主導的競爭戰略正在被新的以創造和獲取價值為主導的競爭戰略所替代#65377;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必須改變傳統的競爭方式,把戰略分析的焦點從公司和產業轉移到價值創造系統本身,與供應商#65380;商業伙伴#65380;同盟者#65380;顧客#65380;競爭者實現關系與角色的重構,共同創造價值#65377;
(二)擴大企業競爭戰略的制定空間
在傳統的競爭方式下,企業對競爭戰略的謀劃只限于對既定行業內市場份額#65380;產品或服務的競爭#65377;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行業和企業間的界限日趨模糊,單個企業必須擴大競爭戰略的制定空間,把競爭的物理空間從區域擴大到全球,把競爭的內容從對傳統要素的爭奪拓展到對更加廣闊范圍內商業機會的爭奪上,從跨行業的角度出發制定競爭戰略,并充分考慮將自身的資源和優勢與相關合作伙伴進行有機結合,以獲得最佳的戰略整合效果#65377;
(三)提高企業競爭戰略的彈性程度
戰略彈性是企業對不確定性環境的應變能力#65377;提高企業競爭戰略的彈性程度需要企業在競爭中融入與利益相關者之間“聯合與協調”的緩沖成分,從而實現組織靈活#65380;進退快速#65380;運作柔性以及經濟性等各方面的優勢#65377;提高競爭戰略制定的彈性程度要求企業把目標聚焦于新產品#65380;新市場和新行業,通過對協同競爭成員之間價值創造關系的分析,實現對成員技術#65380;管理#65380;資金#65380;信息和市場等資源的重新組合,通過組合形成的協同效應來形成新的#65380;更加強大的競爭優勢,為客戶和股東創造更大的價值#65377;
(四)追求更加具有擴展性的戰略目標
在市場競爭中,企業制勝的手段正在不斷發生變化,由過去單純地對稀缺資源的尋找而逐步轉化為對智力和稀缺知識的尋找#65377;尋找的范圍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企業邊界內部,而是著眼于廣闊的外部世界#65377;因此,企業在制定戰略目標的過程中不應單純考慮自身是否擁有與之相互匹配的資源,而是要更多地追求可擴展性的目標#65377;這種戰略要求企業不能平均分配資源,而是要創造性地通過各種途徑來整合資源#65377;
四#65380;結語
隨著企業之間協同競爭行為的不斷發生,人們開始認識到,競爭和協作范式各提供了企業實際活動的一部分#65377;在對協同競爭的概念及其系統復雜性進行解釋的基礎上,分析了協同和競爭之間的動態平衡機制,指出協同和競爭是建立在兩種完全對立邏輯相互作用的基礎上的,它們的同時并存和相互作用將直接導致企業之間關系的復雜性,商業活動的成功需要企業同時進行這兩種戰略并有效保持二者之間的平衡#65377;協同競爭的概念以及協同和競爭之間復雜作用機制的研究,將對我國企業轉變傳統的競爭觀念和競爭方式,彌補自身在規模#65380;資源和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性,在更大范圍和更深層次上參與國際競爭產生重要的指導意義#6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