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12年的國有企業紅利征收,將從2007年開始恢復。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李榮融近日公開表示,中國國有的工業企業可能于2007年第一季度開始重新向國家上繳紅利,這部分財政收入政府將先后用于企業的改革重組和投資弱勢領域。
國企紅利的投向要符合市場經濟運行規律:一是資本增值目標;二是所有者受益目標。而這兩個目標本身就存在矛盾之處。如果單純追求資本增值,即把國企紅利用于企業改革重組、再投資新建國有企業,實際上只是把國企紅利在國有企業間重新分配,所有者利益得不到切實體現,解決不了國企員工工資過高、國民收入分配不公的問題。如果單純追求全民收益,即全面減稅以及對農民進行補貼,這正在成為吸納新增勞動力的主力軍。大力投入發展教育事業是吸納知識型人才的有效途徑。
我國醫療行業的就業供給嚴重不足,導致目前就醫難的現象產生。現在很多醫療機構為了追求短期利潤,會大量購進高端醫療設備而忽略了中低端的醫療保健服務的供給。國家在大力投入發展公立醫療機構、合資醫療機構來緩解就醫矛盾的同時,將會產生大量的就業機會。
發展公共服務業
財政支持缺乏力度
19世紀德國的經濟學家阿道夫·瓦格納提出著名的瓦格納法則,認為財政支出比率上升最基本的原因是工業化經濟中的社會進步對政府活動所提出的日益擴大的需求:即工業化一人均收入增加一政府活動擴張一財政支出比率提高。瓦格納指出,政府的教育、文化、衛生和福利需求的收入彈性較大,決定了人們的需求隨著人均GDP的增加而增加,當國民經濟增長導致人均收入增加時,人們要求政府為此大量增加支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財政支出從絕對量上來說一直處于持續增長趨勢。可是,從相對量上看,1978年到1995年,除了個別年份以外,中國財政支出占GDP的比例逐年下降,1987年下降到20%以下,1992年下降到15%以下,1995年達到最低點,只有11.67%(表1)。一直到1996年中國財政支出占GDP的比例才發生逆轉,呈現恢復性增長,尤其從1998年我國推行積極的財政政策開始明顯增長,但是增長速度卻很慢,有時甚至出現倒退。
從全球范圍看,各國財政支出無論是絕對值還是相對值大都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進入上世紀末,很多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的財政支出比率都達到了40%以上。瑞典、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等國家的財政支出已達到了GDP的一半以上。在充分考慮到預算外資金的前提下,我國2003、2004年財政支出總額占GDP的比重分別為21%和20.8%,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從目前改革的實際需要來看,這樣的財政支出規模是不夠的。
根據世行報告“如果國有企業50%的利潤納入財政預算,就能使對教育和醫療衛生的支出增加85%”。國企紅利的最優分配路徑是由財政部以公共支出的形式投向公共服務業,在滿足全民受益和資本增值的同時,創造大量就業崗位,從一定程度上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2003年,包括省級和市級企業在內的所有非金融類國有企業的利潤總額達到了7590億元,占GDP的6.5%,相當于財政收入的35%。在2005年,國有企業獲得9047億元的凈利潤。世行建議中國國企上繳國家的紅利像其他國家那樣投入公共服務領域,尤其是教育和醫療衛生方面。
國企紅利的上繳和分配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也是加快公共服務業發展、緩解就業壓力和多重矛盾的有效途徑。
(作者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