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支氣管哮喘;活血化瘀;應用
中圖分類號:R25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12-0036-02
支氣管哮喘(以下簡稱哮喘)屬于祖國醫學“哮證”、“喘證”范疇,是一種反復發作的疾患,歷代醫家對哮喘的病機的認識多責之痰濁伏肺,本虛標實。而目前大量的文獻資料及實驗研究證實,哮喘的發作不僅與痰氣交阻、肺失宣降有關,同時與營血郁滯、絡脈郁阻有密切關系,且在應用活血化瘀藥之后,哮喘的癥狀有所改善。現就近年來有關文獻作一綜述,以期有利于今后的進一步研究。
1 哮喘的基本病機
中醫認為肺布散津液,脾運輸水精,腎蒸化水液,這三臟盡失其職,津液則凝聚成痰,伏藏與肺,成為發病的“夙根”。王志英認為如遇外邪侵襲,“伏痰”引動,痰隨氣升,相互搏結,壅塞氣道,肺管狹窄,通暢不利,肺宣降失常,就會出現哮喘的癥狀。因痰氣交阻,肺氣郁滯,日久肺絡不通.瘀血停積,阻滯氣道,妨礙氣機升降,以致咳逆喘息加重。此所謂“先由氣病,后累血病”,“久病人絡”,正如唐容川在《血證論》所說“內有瘀,氣道阻塞,不得升降而喘”。
由于血瘀的存在,病情加重,“肺主氣,司呼吸,朝百脈”。血液在脈管中正常運行,除賴心氣的推動外,尚和肺之“治節”相關。因此哮喘日久,肺氣虛損,不能貫心脈而朝百脈,累至心氣不足,鼓動無力.進而血部成瘀。血絡瘀阻反過來又影響肺之肅降,如此循環。故血瘀的存在。是哮喘不愈,與導致全身疾患如肺心病等的重要病機。對于上述認識,大量的實驗研究為其提供了客觀依據。現代醫學認為哮喘是由多種細胞及細胞成分參與的慢性炎癥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氣道高反應性。另外哮喘的反復發作,出現缺氧和酸中毒,使周圍毛細血管收縮,血管內液外滲,造成血液濃縮,粘滯度增加,血流緩慢;缺氧酸中毒還會對血管內膜造成損傷,是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等。劉凱對44例慢性哮喘患者的血液流變學進行檢測及李琳對22例支氣管哮喘作血液流變學觀察,都證實了其中全血比粘度、血漿比黏度、紅細胞壓積與正常人比較均有顯著差異(P<0.01)。以上是各位學者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探討了瘀血與哮喘有著密切關聯。
2 活血化瘀藥治療哮喘的應用
清代名醫唐容川開創了痰瘀同治的先河,“須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祛瘀血,則痰水自消”。現代醫學亦認為活血化瘀能促進血行加快,消除支氣管黏膜水腫,減少阻塞。從而起到很好的平喘作用,同時可解除毛細血管痙攣,改善肺循環及全身血液循環,有效防止病情反復發作及肺水腫、肺心病等繼發病的產生。
根據中醫的辨證理論,哮喘分為“寒哮”、“熱哮”,因此在使用活血化瘀藥時.應根據證的本質合理應用,同時還要注意瘀血的輕重,以防出血。
2.1丹參 性微寒,味苦,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又能祛瘀生新,主要用于治療熱哮和久哮伴虛象者,臨床表現有喉中哮鳴,氣促不能平臥,唇紫面白,四肢不溫等。亦可經過適當的配伍用于治療寒哮。倪雪莉對復方丹參注射液治療支氣管哮喘發作期43例患者的臨床觀察表明:復方丹參針靜滴治療支氣管哮喘23例與對照組20例均西醫對癥治療,根據療效標準評定2組分別顯效12、8例,好轉10、8例(P<0.05))。許德全對60例小兒支氣管哮喘的實驗研究表明,丹參能穩定肥大細胞膜,抑制其脫顆粒和介質的釋放,拮抗組織胺收縮支氣管平滑肌。起到了阻滯α-受體的作用而發揮平喘的作用。現代藥理研究表明,丹參具有改善血液循環,有利于炎癥的吸收及抗過敏作用,還可解除支氣管痙攣。此外蔣進支采用丹參、魚腥草注射液霧化吸入輔佐治療哮喘急性發作44例,取得顯著療效。蔡蕊對丹參的有效成分丹參酮的藥理和電生理進行研究,推測該成分系一種新的鈣離子拮抗劑,具有鈣通道阻滯樣的作用,并可擴冠、降壓,故特別適用于哮喘伴有高血壓、冠心病的患者。
2.2川芎 既能活血,又能行氣,為血中氣藥,因此善治血瘀氣滯證;又因其辛散溫通,主要適用于治療寒哮,表現氣急痰鳴,胸膈憋悶,甚則胸痛。熱哮也可用之,但須配伍一些清熱藥。邵長容用川芎的有效成分川芎嚷靜脈滴注治療支氣管哮喘30例,根據療效標準,結果顯效12例,有效16例,總效率為83.3%。張學蘭采用中藥蘇子降氣湯與麻黃湯加減(蘇子、法夏、當歸、紅花、地龍、前胡、厚樸等)及靜滴川芎嗪注射液8mg/天,配合西藥(喘樂寧氣霧劑)治療,治療組總有效率86.7%,對照組總有效率60%。現代研究認為哮喘發作與體內釋放大量的血栓素有關,而血小板是產生血栓素的主要細胞之一。現代藥理研究:川芎可以抑制血小板凝集反應,對已積聚的血小板有降解作用,蔡蕊對川芎的有效成分川芎嗪的藥理和電生理進行了研究,推測該成分也是一種鈣離子拮抗劑,具有鈣通道阻滯作用,并可擴冠、降壓,故特別適宜于哮喘伴有高血壓、冠心病患者。
2.3地龍 活血通絡、清熱息風,其性咸寒,用于熱哮為宜,可研末單用,亦可與其他藥經過適當配伍后同用。王左用地龍液10ml含3min后服下,治療哮喘100例,根據療效標準,臨床即刻緩解5例,顯效16例,好轉10例,總有效率為77%。據現代藥理研究認為,地龍中的次黃嘌呤具有顯著的舒張支氣管作用,并能拮抗組織胺及毛果蕓香堿對支氣管的收縮作用。故地龍適用于過敏性哮喘。
2.4桃仁、紅花 桃仁活血化瘀、止咳平喘,《別錄》謂其“止咳逆上氣”。其性味苦甘平,故同時應用于寒哮、熱哮等各個證型,是治療哮喘血瘀的常用藥。實驗證明:桃仁活血可解除支氣管平滑肌的痙攣,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炎癥的消散,使氣道通暢,氣機升降恢復正常。紅花活血通絡、祛痰止痛,其性辛溫,適用于寒哮的治療。動物實驗證明:紅花有抑制膠原誘導血小板的積聚性。此外紅花醇和水提物有抗炎作用;紅花素有免疫抑制作用。紅花與桃仁配伍在止咳平喘藥中,如與蘇子降氣湯配伍,治療寒哮有一定療效。
2.5當歸 補血調經、活血止痛,其主要功效是補血,活血療效不如桃仁、川芎,對一切血瘀血虛之證皆可適用,同時有止咳平喘之效。《本經》謂“主咳逆上氣”。其性辛甘溫,適用于寒哮和久哮伴有虛象者。如《和劑局方》中治療上實下虛喘咳的蘇子降氣湯中就有當歸,主要取其活血養血、止咳平喘之哮。對久哮虛癥患者以當歸配合黨參、甘草等益氣養血,有利于宣通肺絡。另據報道,當歸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并可通過不同途徑使血栓素的生成減少,而起到治療哮喘的作用。
以上是活血化瘀藥單味藥應用。此外多味活血化瘀藥也可聯合應用治療哮喘。李靜認為支氣管哮喘的主要病機是氣滯血瘀,痰氣交阻,自擬活血定喘方(川芎、丹參、當歸、桃仁、紅花、地龍、赤芍、生地、柴胡等)加減治療頑固性哮喘46例,同時設立對照組(以理氣化痰為主的定喘方:麻黃、杏仁、蘇子、桑白皮、黃芩、款冬花、半夏、瓜蔞、甘草)38例,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65%,顯控率為78.7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1.05%,顯控率為47.37%。觀察組有效率、顯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李維華根據“久病入絡”“久病必虛”的理論,認為哮喘多表現為血液高凝狀態,肺動脈高壓.支氣管痙攣等,治療在化痰扶正藥中配伍活血化瘀藥如丹參、紅花、地龍、益母草等,哮喘發作得以制止。
3 結語
哮喘的病理本質是瘀血致喘及活血化瘀藥在哮喘中的作用無論從宏觀還是微觀角度都得以證實,開拓哮喘治療思路,從而豐富了哮喘現代治療學的內容。藥理研究表明:丹參、川芎、地龍、桃仁、紅花、當歸等活血化瘀藥具有改善血液循環,有利于炎癥的吸收及抗過敏和解除支氣管平滑肌痙攣作用。說明活血化瘀藥在哮喘治療中確有療效。但從所查的資料來看,哮喘發作期資料較多,遠期觀察資料較少。因此對于活血化瘀藥在哮喘的預防及經過治療后預后的效果等還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