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兒抽動癥;中醫治療;療效
中圖分類號:R272.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12-0023-01
小兒抽動癥又稱小兒抽動——穢語綜合征。是一種多見于兒童期起病的慢性神經精神障礙性疾病。臨床表現為眨眼、縮鼻、搖頭、聳肩,上下肢不自主抽動及喉內作響,或罵人說粗話等癥狀。筆者自1998年至今運用自擬鉤蟬平抽飲治療該病36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36例均為門診病人,其中男25例,女11例;年齡3~6歲12例,6~13歲23例,13歲1例;病程最短2月,最長6年。
2 治療方法
以自擬鉤蟬平抽飲加減治療。基本方:鉤藤(后下)、蟬蛻、僵蠶各6g,生龍牡(另包先煎)各20g,石菖蒲、白芍15g,法夏6g,茯苓15g,陳皮6g,甘草6g。辨證加減:氣郁化火者加柴胡、黃芩、梔子;肝腎陰虛者加熟地、枸杞;痰濁壅盛者加膽南星、天竺黃、竹茹。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4周為1個療程。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 小兒抽動穢語綜合征目前國內尚無統一的療效標準,暫以癥狀改善作為觀察指標。痊愈:服藥2個療程,癥狀全部消失;有效:服藥2個療程,癥狀消失50%以上;無效:服藥2個療程,癥狀無明顯好轉。
3.2治療結果 治愈29例,好轉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80.56%。
4 病案舉例。
程某,男,6歲半,2005年11月3日初診。主訴:無明顯誘因擠眉弄眼,裂嘴1年。患兒于去年無明顯誘因而經常出現不自主裂嘴,眨眼,遂到某醫院診斷為小兒抽動一穢語綜合征。服用泰必利,氟哌啶醇等收效不顯。現癥:擠眉弄眼,縮鼻張嘴,無注意力不集中及穢語,小便短赤,大便正常,舌紅,苔黃膩,脈滑。治療以乎肝健脾,瀉火熄風為主。藥用鉤藤10g(后下),蟬蛻6g,僵蠶10g,生龍牡各20g(另包先煎),白芍15g,陳皮6g,法夏6g,茯苓15g,菊花6g,郁金10g,甘草6g,7劑,每日1劑,水煎服。二診,上藥服后。諸癥明顯減輕,飲食,二便正常,舌苔薄黃,脈滑,再守上方加太子參10g,白術10g,夜交藤10g,天竺黃6g,10劑,每日1劑,水煎服,前后治療3月余,癥狀消失,隨訪至今未見復發。
5 體會
小兒抽動癥其病機主要為脾虛肝亢,風動痰擾,故治療上選用鉤藤、蟬蛻,僵蠶平肝熄風,藥理研究表明這些藥物能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一定程度的鎮靜作用或對興奮的肌肉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陳皮、法夏、茯苓健脾化痰;白芍養血柔肝;龍骨、牡蠣平肝潛陽,重鎮安神,石菖蒲通竅化痰安神;甘草調和諸藥。故鉤蟬平抽飲治療小兒抽動癥,有一定療效。
痛舒膠囊配合腫痛消搽劑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768例 楊 慶 (云南省怒江州地區醫院康復科,云南怒江673100)
關鍵詞:痛舒膠囊;腫痛消搽劑;腰椎間盤突出癥
中圖分類號:R681.5+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12-0023-02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因為腰椎間盤退變,或因外力作用致纖維環破裂后髓核壓迫神經根,或壓迫馬尾神經而出現的腰腿痛綜合癥,是腰腿痛最常見的病因。筆者自2002年4月~2007年3月采用口服痛舒膠囊配合外擦腫痛消搽劑,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768例,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768例,男395例,女373例;年齡25~80歲.病程3天~32年;其中L3~4椎間盤突出者127例;L4~5椎間盤突出者124例;L5~S1椎間盤突出者220例;L3~4~5椎間盤突出者198例,L4~5~S1椎間盤突出者99例。無雙下肢痛者262例;左下肢放射痛169例,右下肢放射痛183例,雙下肢放射痛154例。直腿抬高試驗陽性者712例。經CT或MRI檢查并結合臨床確診。
1.2診斷依據 (1)有腰部外傷、慢性勞損或受寒濕史;太部分患者在發病前有慢性腰痛史;(2)常發于青壯年;(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壓增加(如咳嗽、噴嚏)時疼痛加重;(4)脊椎側彎,腰生理曲變消失,病變部位及椎旁有壓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動受限;(5)下肢受累神經支配區有感覺過敏或遲鈍,病程長者可出現肌萎縮。直腿抬高或加強試驗陽性,膝、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躥指背伸力減弱;(6)X線攝片檢查示:脊柱側彎,腰生理前凸消失,病變椎間盤可能變窄,相鄰邊緣有骨刺增生,CT或MRI檢查可顯示椎間盤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 治療方法
口服痛舒膠囊,1次3~4粒,1日3次。藥物:痛舒膠囊,批號20020578;外搽腫痛消搽劑,以腰部為主,其余病變部位次之,每日3~5次。腫痛消搽劑,批號:20020608;均為云南省藥物研究所制藥廠生產。囑病人不能久站、久坐、久行,適當鍛煉,禁劇烈運動,睡硬板床,軟硬適當,10天為1個療程,2個療程統計療效。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擬定。顯效:自覺癥狀消失,腰部活動自如,直腿抬高試驗>70°;有效;癥狀和體癥明顯改善,活動稍有不適,直腿抬高試驗60°~70°;好轉:癥狀和體征有所改善,直腿抬高試驗40°~60°;無效:癥狀和體征無改善。
3.2治療結果 顯效507例;有效239例;好轉19例;無效3例。
3.3不良反應 本組病例中,5例出現輕度胃腸道反應,未經處理,停藥后癥狀消失,4例出現輕度皮膚癢、皮疹等過敏癥狀,停藥或外涂抗過敏藥物后癥狀消失,余均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
4 體會
腰椎間盤突出癥為肝腎不足,氣滯血瘀,不通則痛,故治宜扶正固本,活血化瘀止痛。痛舒膠囊及腫痛消搽劑的主要成分為七葉蓮、燈盞細辛、葡萄根、三七等藥,具有抗炎,改善微循環,免疫調節,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疏通筋絡,化痞散結之功效,兩藥合用,內外兼治,消除或改善了突出物的機械壓迫和局部血液循環,增強了組織代謝能力,繼而消除或改善了神經根水腫,充血等炎性病變,達到緩解或消除癥狀,達標本兼治之目的,療效顯著。
升麻鱉甲清咽湯加味治療小兒急性扁桃體炎54例 蔣 甦 (江蘇省南京市建鄴區中醫醫院,江蘇南京210017)
關鍵詞:小兒急性扁桃體炎;升麻鱉甲清咽湯I療效
中圖分類號:R766.1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12-0024-02
筆者仿仲景“升麻鱉甲湯”意擬升麻鱉甲清咽湯治療小兒急性扁桃體炎54例,獲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54例均為門診患兒,其中男33例,女21例;年齡5~12歲,其中年齡5~9歲39例,9~12歲15例;病程1天28例,2天21例,3天5例;扁桃體r腫大37例,Ⅱ。腫大14例,Ⅲ。腫大3例;體溫>38.5℃者44例,<38.5℃者10例。
1.2診斷標準 參照《實用兒科學》診斷標準:①起病急,病程較短,以高熱畏寒、咽痛、吞咽困難、咳嗽為主要癥狀;②扁桃體腫大、充血,呈鮮紅色或深紅色,部分患兒表面有黃白色膿點或小膿腫,膿點位于隱窩內,偶可融合成片;舌紅苔黃,脈浮數③血象白細胞計數正常或偏高。
1.3治療方法 升麻鱉甲清咽湯內服。藥物組成:升麻5~15g,鱉甲5~15g,生甘草3~6g,當歸5~10g,金銀花10~20g,連翹10~15g,山豆根5~10g.僵蠶10~15g.生大黃6~10g。加減:發熱口渴甚加石膏、知母,咽痛甚加牛蒡子、馬勃;往來寒熱、口苦加柴胡,黃芩;咳嗽加浙貝、前胡。每日1劑,水煎100m1分3~4次溫服,3天為1個療程,服藥2個療程評定療效。
2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2.1療效標準 痊愈:體溫正常,癥狀完全消失,扁桃體充血及腫大已消退,白細胞計數正常;好轉:體溫下降,癥狀明顯減輕,扁桃體腫大及充血程度明顯減輕,白細胞計數基本正常;無效;癥狀、體溫、體征及實驗室檢查均無改善。
2.2治療結果 54例中痊愈45例,好轉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29%。
3 典型病例
許某,男,7歲,2006年7月24日初診。患兒咽痛、發熱1天。癥見發熱,微惡寒,咽部疼痛劇烈。吞咽困難,咳嗽痰黃,口渴思飲,小便色黃,大便干結,舌質紅苔薄黃,脈數有力。查體;體溫39.2℃。咽后壁充血,水腫扁桃體充血、Ⅲ。腫大。頜下淋巴結腫大、壓痛,白細胞10.8×109g/L,中性粒細胞57.5%,淋巴細胞41%。證屬風熱外襲、熱毒壅盛,治宜疏風清熱、解毒利咽。方選:升麻10g,鱉甲5g,生甘草6g,當歸5g,金銀花15g,連翹10g,山豆根10g,牛蒡子10g,僵蠶10g,生大黃6g,石膏30g(先煎)。黃芩10g,浙貝10g。每日1劑,水煎lOOml分3~4次溫服,治療當天熱退。續服3日后痊愈。
4 討論
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屬中醫“乳蛾”范疇。中醫認為咽喉者,肺胃之通道,乳蛾之所生,乃肺胃之火循經上升,而風熱之邪又復外乘,風火邪毒相搏,夾痰瘀互結咽部而成。故清代《重樓玉鑰》有“此癥由肺經積熱,受風邪凝結,感時而發,致生咽喉之旁狀如蠶蛾”。熱毒壅盛,營衛稽留,則熱甚肉腐,肉腐為膿。所以乳蛾表面常有點狀或片狀黃白色膿性分泌物,故疏散風熱,清泄肺胃,散結利咽為風熱或實熱型乳蛾正治之法。而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大都屬風熱或實熱為患。仲景“升麻鱉甲湯”原治“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文,咽喉痛,唾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主之。”筆者以此方以基礎,結合兒童的生理及病理特點,通過大量的l臨床觀察,擬方“升麻鱉甲清咽湯”以治該病。方中升麻、甘草疏風清熱解毒}鱉甲、當歸滋陰散瘀;金銀花、連翹瀉火解毒,山豆根、僵蠶以疏散風熱,利咽散腫;大黃泄熱下行,令里熱從大便而出。諸藥合用共奏疏散風熱,清泄肺胃,散結利咽之功。治療“乳蛾”之外感風熱邪毒,內蘊肺胃實熱證,確有較好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