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金匱要略》;治未病;淺析
中圖分類號:R2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12-0055-01
在《內經》、《難經》的思想基礎上,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篇中從人體內部臟腑相關的整體觀念出發,根據陰陽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論,闡明臟腑疾病有先后次序相傳的規律,重點論述了內傷雜病“治未病”的治療原則。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即在疾病未發生之前,做好各種預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發生。正邪是產生疾病的兩個重要因素,因此,秉承《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思想,仲景從人與自然界密切相關的整體觀念出發,強調未病之前當重視養慎,即內養正氣,外慎邪風。一是節制房事,勿令竭乏;二是注意飲食有節.避免偏嗜;三是避免邪風、蟲獸、外傷等各種致病因素的傷害,即所謂“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懺經絡……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遣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未病之時,內養正氣,使氣血流暢,陰陽平衡,外慎邪風,內適起居行為,使人順應自然,與客觀環境相協調,抗病力強,雖有不正常的氣候,亦不會傷人致病,即《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謂“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反之,若五臟元真之氣衰弱,營衛失調。抗病能力減弱.則易遭受“客氣邪風”的侵襲,導致疾病發生,《素問·評熱病論》“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2 有病早治
若一時不慎,感受病邪,疾病發生的初期,就應及早采取措施,積極治療,以防止疾病的發展與傳變,這屬于治未病的另一層含義。《金匱要略》云“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以免病邪深入,病情加重,使患病之體早日康復,此即強調疾病的早期治療,它體現了《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善治者治皮毛”的早期治療觀點。又如肺癰“始萌可教,膿成則死”,強調早治者預后良好;再如“欲作剛痙”、“欲作奔豚”,在疾病將發未發之際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可以減輕病痛,縮短病程。另有云“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姜湯亦主之”,為胸痹輕證的證治,而仲景卻設二方以治之,可見仲景對疾病早期治療的高度重視。
3 既病防變
人體臟腑之間,在生理上有著相互資生,相互制約的五行生克制化關系;在病理上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傳變的五行乘侮亢害關系。因此,在診治疾病時。僅對已病臟腑進行治療是不夠的,還必須掌握疾病發展傳變的規律,準確預測病邪傳變趨向,對可能被影響的臟腑加以固護,采取預防措施,以阻止疾病傳至該處,終止其發展、傳變。仲景以肝病為例,系統地闡述了這一傳變規律,提出了治肝補脾,防止傳變的原則,《金匱要略》指出:“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強調肝之病,多傳變至脾,治療當“先安未受邪之地”,注意照顧未病的臟腑,以防疾病傳變,加重病情。后世廣為應用治療肝郁血虛之逍遙散的配伍,即來源于此,方用柴胡、當歸、白芍疏肝養血;白術、甘草、茯苓等健脾以防木郁克土。此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的方劑中,同樣體現了“既病防變”的思想,如多數方劑體現了重視溫補脾腎。這是張仲景為防雜病后期出現脾腎虛衰之證,影響其他臟腑,導致久虛不復,甚至病情變化,而采用的調補脾腎、扶正祛邪之法。
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從祖國醫學整體觀和辯證唯物史觀出發,全面地、科學地闡述了何謂治未病,怎樣治未病,精辟地論述了一切疾病發生、發展和傳變的規律以及怎樣“防患于未然”。其學術思想,從攝生防病基礎上發展到了治療醫學的預防方法,是中醫預防醫學的精髓與核心,實際上亦是現在的各類疾病學、治療學、保健及預防醫學的理論方法上的奠基者,起到了承前啟后的推動作用,并對臨床有獨特的指導作用,使后世醫家深受啟發。在臨床實踐中,如果能夠掌握臟腑經絡先后病的轉變規律,有利于提高辨證論治的水平。因此,仲景在《金匱要略》首篇提出“治未病”的思想具有綱領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