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對云南威靈仙(lnula nervosa Wall.)進行生藥學研究。為建立云南威靈仙的質量控制方法度開發利用提供生藥學資料,為該藥材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礎。方法:采用性狀鑒別、顯微鑒別、理化鑒別的方法對云南威靈仙進行生藥學研究。結果:云南威靈仙根的顯微鑒別除髓部沒有石細胞外、其余組織結構與文獻報道一致。結論:通過比較,不同產地云南威靈仙的組織構造基本相似、化學成分類似。
關鍵詞:云南威靈仙;生藥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R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12-0030-03
威靈仙是毛茛科植物威靈仙(Clematis chinese Osbeck.)棉團鐵線蓮(C.hexapetala Pall.)及東北鐵線蓮(C.manshuficaRupr.)的干燥根及根莖,為祛風濕和止痛的常用中藥。以威靈仙為各藥用的植物很多,不同歷史時期以及不同地域的藥用品種截然不同,同名異物現象很普遍,而且曾一度在藥用品種上形成了南北截然不同的藥用習慣——南方以毛茛科鐵線蓮屬(Clematis)植物為主,北方以百合科菝葜屬(Smilax)植物為主。而云南歷來習用菊科植物顯脈旋覆花(InulaRervos,a Wall.)的根及根莖作威靈仙人藥。
云南威靈仙又名鐵腳威靈仙、黑威靈(《思茅中草藥》),草威靈(《昆明民間常用草藥》),小黑藥、葳靈仙(《滇南本草》),黑根(《貴州民間藥物》)。銅腳威靈(《云南中草藥選》)、威靈菊(《全國中草藥匯編》),黑根藥(四川),烏根草(廣西)。本品味辛、苦,性溫。行十二經絡。功用祛風濕,通經絡,健胃消食,祛痰止咳。主治風濕骨痛,腳氣水腫,感冒咳嗽,食滯,腹脹,噎膈,胃痛,高熱,體虛多汗。
1 植物來源
為菊科旋覆花屬植物顯脈旋覆花(lnula nervosa Wall.)的全草。材料來源:本品采自云南省玉溪市新平縣,經云南中醫學院中藥學院楊樹德副教授鑒定。
2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15~90cm。根莖粗短,密生多數線形的須根,具數個密被茸毛的芽。莖單一,稀少數簇生,直立.紫紅色,基部粗1.5~6mm,上部或有時下部有長分枝,莖和枝具縱棱,被開展、黃褐色、具疣狀基部的長硬毛,上部毛極密。基生葉在花期枯萎;莖下部葉同基生葉,中部葉橢圓形、倒披針形或稀披針形,長3~11cm,寬1~4cm,先端急尖,基部漸狹,邊緣上部或全部具疏鈍齒或鋸齒,兩面綠色或黃綠色,均被有疣狀基部的長糙毛,背面沿脈有密長毛,側脈3~5對,在背面微凸起,具密被黃褐色長硬毛的短柄,最上部葉較小,無柄。頭狀花序徑1.5~2.5cm,單生于枝頂或少數排列成傘房狀花序;花序梗長1~8.5cm,被黃褐色長硬毛;總苞半球形,徑1~1.5cm;總苞片4~5層,外層橢圓狀披針形,稍短,綠色帶紫,草質,背面被粗毛,內層線狀披針形,長5~7mm,上部紫紅色,近膜質,背面上部或先端被柔毛并具細緣毛。外圍雌花舌狀,舌片白色,橢圓狀線形,長7~9mm,寬1.5~2mm,先端2齒裂.有4條細縱脈,管部長2~3mm,花柱黃色遠伸出管部外;中央兩性花管狀,花冠黃色或橙黃色,長2~4mm,冠檐狹鐘形,先端5裂,冠管長2~2.5mm。瘦果圓柱形,長1.5~2mm,具數條縱棱,被絹毛;冠毛1層,白色或黃白色,長4~6mm,糙毛狀。花果期6~11月。生于海拔1200~2600m的林下、灌叢下、山坡、草地、荒地或路邊。
3 性狀鑒別
云南威靈仙全草全長20~110cm,根莖短,粗約0.5~2cm,黑褐色或灰色,根莖不規則形。上有多數莖的痕跡,并著生眾多黃棕色茸毛,下有十數條須根,長5~15cm,直徑1~5mm,常彎曲,具皺紋,易折斷,斷面淡黃色的心,皮部與木部易分離;莖圓柱形,單一,稀少數簇生,直立,粗1.5~6mm,表面紫紅色,有縱棱。被長硬毛。葉橢圓形、倒披針形或稀披針形,長3~11cm,寬1~4cm,兩面綠色或黃綠色均被有疣狀基部的長糙毛,具密被黃褐色長硬毛的短柄。花總苞片4~5層,外圍雌花舌片狀,12~18個,中央兩性花管狀,15~25個。瘦果圓柱形,長1.5~2mm,具數條縱棱.被絹毛;冠毛1層。氣特臭,味微澀。
4 顯微鑒別
4.1根橫切面 (1)木栓層由2~6列扁平細胞組成,排列緊密;(2)皮層較寬。由15~20列長圓形細胞組成,細胞切向延長,排列緊密,皮層中可見有單個或成群的石細胞,黃棕色,橢圓形或類方形,直徑30~65μm,胞腔大,層紋明顯;皮層中還可見油室散在,直徑92~198μm;(3)內皮層明顯呈環狀,由一列長圓形薄壁細胞組成,細胞排列整齊緊密;(4)維管束為外韌形,韌皮部由不規則的小薄壁細胞組成.排列緊密,外側有韌皮纖維束,木化,壁厚,有孔紋,韌皮纖維束附近并見石細胞群。形成層不甚明顯;(5)木質部由導管、木纖維及木薄壁細胞組成;(6)髓部由多角形或類圓形薄壁細胞組成.細胞較大。
4.2莖橫切面 (1)表皮細胞1列。類方形或卵圓形,外被角質層,常有單個細胞向外突起分化為非腺毛;(2)皮層細胞8~12列,表皮細胞下的2~3層細胞類圓形或方形,細胞角隅間稍有增厚,其余細胞類圓形,較大。內皮層不明顯;(3)韌皮部薄壁細胞較小,排列緊密,在韌皮部有眾多的纖維束和石細胞群;(4)木質部環列,由導管、木纖維及木薄壁細胞組成。(5)髓部寬廣,約占整個橫切面的1/2,薄壁細胞類圓形或類五邊形,較大。
4.3葉橫切面(1)上表皮細胞1列,細胞類方形或類圓形,排列緊密整齊,可見部分細胞突起,并分化為非腺毛,外被角質層;下表皮細胞較小,扁方形,上被眾多的非腺毛;(2)葉肉組織柵欄細胞l列,細胞長圓形;海綿組織細胞排列疏松,細胞間隙大;(3)主脈的下表皮內方有1~2層稍增厚的厚角組織,上表皮內有2~4層厚角組織。維管束有6個,3個較大,3個較小,雙韌型,韌皮部外側纖維束呈半月形,導管5~7束,徑向排列,側脈導管4~6束.也徑向排列。
4.4全草粉末棕褐色,氣特異臭,味微澀。(1)石細胞黃棕色,橢圓形、類方形直徑30~65μm,長方形的石細胞長147~297μm,寬47~90μm,胞腔大,有不規則孔溝;(2)木纖維單個散在或成束,長225~418μm,直徑20~42μm,胞腔較小,成縫狀,木化,韌皮纖維胞腔較大,孔溝明顯,壁厚;(3)導管主要為網紋、孔紋兩種,偶見螺紋、梯紋導管,直徑約23~37μm;(4)木栓細胞類長方形,棕色,壁增厚(5)非腺毛眾多,由1~7個細胞組成,壁稍增厚,基部稍彎曲,頂部尖;(6)葉上下表皮細胞不規則形,不定式氣孔微突于表面,保衛細胞腎形,葉表面被有眾多非腺毛;(7)花粉粒眾多,球形或橢圓形或橄欖形,直徑15~25μm,外壁有短刺及疣狀雕紋,萌發孔2~4個;(8)冠毛眾多。
5 系統預試驗
經系統預試驗證明云南威靈仙含有酚類、蒽醌類、糖類、萜類、甾體類和揮發油類化合物。
6 小結與討論
該論文所做的顯微鑒別與文獻報道的云南威靈仙根顯微鑒別相比,本課題中云南威靈仙根的髓部沒有石細胞,其余組織結構與文獻報道一致,其中莖、葉顯微鑒別和全草粉末圖為首次報到。
云南威靈仙在云南做威靈仙藥用歷史沿用已久,本課題對云南威靈仙全草做了系統的性狀鑒別、顯微鑒別和理化鑒別,這為該藥材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生藥學資料,同時通過微觀特征與宏觀特征相結合,藥材植物特征與內在化學成分的理化特征相結合,為云南威靈仙的鑒別提供了科學客觀的依據,從而保證了云南威靈仙藥材使用的可靠性,同時也為云南威靈仙質量標準的規范化研究提供了一些研究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