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眩暈;益氣利水法;療效
中圖分類號:R25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12-0013-02
眩暈是臨床常見病,筆者自2003年9月~2006年8月,采用中醫益氣利水法治療該病40例,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40例均為2003年9月~2006年8月本院針灸科病人,其中,男14例,女26例;年齡27~67歲。輕度頭暈4例,表現為自覺頭暈目眩,無自身或景物之旋轉或晃動感.或單純頭部昏沉但不影響活動;中度頭暈26例,表現為自覺頭暈并有自身旋轉或晃動感.或單純頭部昏沉而影響活動,但能堅持工作;重度頭暈10例.表現為自覺頭暈并有自身和景物旋轉感,頭身不敢轉動,或單純頭昏、心煩意亂,難以勝任工作。排除外傷、心血管病、肝腎及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中醫辨證屬氣血虧虛、水濕壅阻。
2 治療方法
采用益氣利水法治療,中藥基本方:炙黃芪30g.焦白術30g,茯苓12g,澤瀉18g,黨參15g,當歸6g。頭暈甚者加懷牛膝10g;眩暈發作不敢睜眼者加炮附片10g;伴有頸項強痛者加葛根15g;伴耳鳴者加石菖蒲10g,伴惡心、嘔吐者加陳皮10g。每日1劑,1日2次,飯后服。5劑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進行療效判定。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 參照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制定頒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痊愈:眩暈等癥狀消失;顯效:眩暈等癥狀明顯減輕,頭微有昏沉,或頭暈目眩輕微但不伴有自身或景物之旋轉或晃動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有效:頭昏或眩暈減輕,僅伴有輕微的自身或景物之旋轉或晃動感,雖能堅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響;無效:頭昏沉及眩暈等癥狀無改善或加重。
3.2治療結果 痊愈18例,顯效14例,有效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
4 典型病例
郭某,男,53歲,于2004年11月26日初診。因頭暈目眩、站立不穩5個月就診。既往有“眩暈病”病史。4月前因眩暈赴弋磯山醫院治療,診為“高血壓Ⅱ級,冠心病不穩定,心絞痛等”,頸椎MRI示“左側頸椎血管狹窄、扭曲、變細”。刻下閉眼感房屋傾倒,頭右側屈眩暈加重,步履不穩,頸項僵硬.由家屬陪同診治。測BP158/90mmHg。舌質淡胖,脈微細,中醫診斷:眩暈(氣血虧虛,水濕壅阻)。西醫診斷:頸椎病、高血壓。治宜益氣利水,處方:炙黃芪30g,全當歸20g,焦白術40g,白茯苓15g,澤瀉18g,懷牛膝10g,潞黨參10g,共5劑,1劑后病情大減,行走無須家屬攙扶。繼服5劑,病情基本痊愈。
5 體會
眩暈為臨床常見病,可反復發作,影響生活和工作。本科所見眩暈患者大多為頸椎病患者,現代醫學認為頸椎病變,如骨質增生、頸椎間盤脫出等,可使椎動脈受壓或扭曲。頸椎病變亦可壓迫、刺激椎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使這一血管發生痙攣。這些因素均可造成唯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致內耳迷路缺血水腫,刺激前庭神經感覺細胞導致眩暈。中藥黃芪配白術補氣健脾、升提清陽,量大力宏為君;黨參補氣養血,茯苓、澤瀉、牛膝利水滲濕為臣;當歸、陳皮活血理氣為佐使。該方既含當歸補血湯和澤瀉湯之全方,又含五苓散、苓桂術甘湯、真武湯之意,這些方劑乃補氣血、利水濕之名方。諸藥合用使氣血充、水濕利,故眩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