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充血性心力衰竭;參附桂芪葶藶湯;療效
中圖分類號:R541.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12-0022-01
筆者自2004年10月~2007年2月,應用自擬參附桂芪葶藶湯治療各種疾病出現的充血性心力衰竭50例,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50例中,20例為門診病例,30例為住院病例;男35例,年齡10~70歲,平均54歲;病程最短10天,最長55年;擴張性心肌病7例,冠心病15例,風心病13例,病毒性心肌炎8例,先心病4例,肺心病(肺部感染痊愈后)3例;左心衰14例,右心衰25例,全心衰11例;急生心衰8例,慢性心衰42例。
中醫辨證屬心陽虛衰型。臨床癥見:氣喘。動則尤甚,乏力,或咯吐泡沫痰,甚則帶血,心悸,腿腫,四肢逆冷,納差,唇紫,舌質淡紫,苔薄白,脈結代。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人民衛生出版社《實用內科學》第12版。
2 治療方法
采用自擬參附桂芪葶藶湯治療,處主:人參10g,制附子(先煎60min)10g,桂枝20g,干姜log。黃芪15g,葶藶子(包)15g,車前子(包)15g,豬苓10g,紅花10g。炙甘草10g(兒童劑量酌減),每日1劑,水煎300ml,早晚分服,5劑為1個療程;危重癥配合速尿利尿,西地蘭強心,硝酸甘油擴血管。惡心嘔吐者,加半夏、陳皮、生姜和胃降逆;咳吐清稀泡沫痰或浮腫較甚者,加澤瀉,沉香、黑白丑、萬年青以行氣逐水;脾陽虛衰,健運失職。脘痞納少者,加茯苓、白術、澤瀉、生姜健脾利水;心陽不振,心血瘀阻,面唇、爪甲,舌質紫紺明顯者,加丹參、川芎、桃仁、北五加皮化瘀行水;痰多咳喘。氣急、苔膩者,加蘇子、半夏、前胡、厚樸化痰降逆;胸悶痛者,加栝蔞、薤白,枳實化痰通陽。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 據美國紐約心臟學會(NYHA)心力衰竭分級標準,分Ⅳ級。痊愈:心動能Ⅱ、Ⅲ、Ⅳ級轉為I級;有效:心功能由Ⅲ、Ⅳ級轉為Ⅱ級,或由Ⅳ級轉為Ⅲ級;無效:心功能分級前后無變化或加重。
3.2治療結果 治愈20例,有效26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2%。
3.3各種病因心衰治療結果 見表1。

4 體會
心力衰竭屬中醫學的“喘證、心悸、水腫”等范疇,青少年發病,多因邪人心包,損傷心氣,心陽虛衰,或心脈不暢,致心血不運而發作;老年發病多因痰瘀阻塞經脈,心失所養,或肺病及心,致心陽不振,心陽虛衰.運血無力,血不利化為水,水邪泛濫,凌心射肺,發為諸癥。總由實致虛,或為邪熱,或為痰瘀,或損心陽心氣.心陽不足,久則腎陽亦虛,不能上煦心陽,陽不制陰,水泛凌心,又表現為實證。治療予溫陽利水,寧心,配合病因或活血,或化痰,或解毒。
參附掛芪葶藶湯方中人參;甘,微苦、微溫,大補元氣,與附子同用,以增強回陽作用;制附子:辛、熱,歸心腎、脾經,回陽救逆,補火助陽,上助心陽以通脈,下補腎陽以益火,凡腎、脾、心諸臟陽氣衰弱者均適用。與人參、桂枝等同用治心陽虛衰;桂枝: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溫經通陽,用于心脾陽虛,陽氣不行,水濕內停之證,溫通胸中陽氣,與人參、炙甘草同用,溫陽復脈;與豬苓同用,以滲水利濕;黃芪,甘,微溫補氣升陽,利水退腫,與人參同用,增強補氣功效;干姜:辛、熱、歸脾、胃、心、肺經,溫中回陽,溫肺化飲;人參、甘草,補脾益氣,通心助陽,與附子同用,能輔助附子增強回陽救透功效,并減附子毒性;葶藶子:苦、辛、大寒、瀉肺平喘,利水消腫,近來研究證實。配伍附子、黃芪應用.對心力衰竭、水腫喘滿有效;車前子:甘、寒,利水通淋為治水腫要藥,與葶藶子共制附、桂、姜大熱之性;豬苓:甘淡平,歸腎,膀胱經,利水滲濕以制水邪;紅花:辛溫,歸心、肝、經,秉辛散溫通之性,能活血化瘀,通調心脈;炙甘草:甘平,歸心、肺、脾、胃經,補脾益氣,與附子、干姜同用,能緩和附子、干姜之熱,以防傷陰,諸藥合用,共奏溫補心陽,利水寧心之效。配合西藥強心、利尿等,故獲良好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