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腎盂腎炎;中醫藥療法;療效
中圖分類號:R692.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10-0015-01
筆者自1997年~2003年,采用清熱利濕益氣滋陰法治療腎盂腎炎36例獲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共36例,其中男6例,女30例;年齡最大48歲,最小26歲,以30~40歲年齡段為多;病程最短1年,最長5年。36例中有19例經晨尿培養,菌落在3~5萬/ml者9例,6~8萬/ml者7例;經腎盂造影者13例,其中發現不同程度腎盂擴張和瘢痕畸形。行尿常規檢驗,全部均發現白、紅細胞,個別有膿細胞。臨床癥見尿頻、尿急、尿痛,伴有腰痛,全身乏力等。
2 治療方法
采用清熱利濕益氣滋陰法治療。處方1:銀花20g,連翹20g,黃柏20g,梔子20g,車前子20g,木通15g,瞿麥15g,蒲公英20g,茅根20g,甘草稍lOg。處方2:萆蔛、黃柏各20g,續斷20g,當歸15,白芍25g,生地30g,黃芪30g,白術20g,炙甘草10g。
在急性發病階段,治以清熱利濕,抗菌消炎,迅速清除菌尿,用處方1,每日1劑,水煎服,連續10天,全身及尿路癥狀緩解,再服2方,每日1劑,連服7天。全身及尿路癥狀基本消失,尿檢正常后,為鞏固療效,續服知柏地黃丸,早晚各10g,連用5~7天。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臨床治愈:全身尿路癥狀消失,精神面貌良好,尿檢正常;好轉:臨床癥狀控制,尿檢偶爾白細胞;無效:臨床癥狀減輕,但有尿急尿頻,尿檢仍存紅白細胞。
3.2 治療結果 臨床治愈18例,好轉13例,無效5例。
4 病案舉例
吳某,女,33歲,于2001年3月10日就診。產后1月出現腰脹痛,尿急、尿頻、尿痛。經大量抗生素靜滴,住院24天癥狀消失出院。在4年中反復發作6次。10天前因勞累感冒發熱,腰脹痛,白帶增多,出現尿急、尿頻、尿痛,經重醫二院取清潔中段尿培養,發現副大腸桿菌菌落8.4萬/M,經用抗菌素治療無明顯好轉,特來本院求診。診見畏寒發熱,T37.8℃,全身倦怠,納差口苦,腰痛,叩痛,面色挑白,舌淡苔白膩,脈滑數;血像白細胞總數15×109/L,中性83%,淋巴11%,尿檢紅細胞(++),白細胞(+++),綜合脈證,屬脾腎虧虛,濕熱蘊結,以脾腎虛為本,下焦濕熱為標,實為本虛標實之證。以急則治其標的原則,故用1方,每日2劑,連服2天后體溫正常,尿路癥狀亦有改善,尿檢紅細胞(++),白細胞(++),原方改為每日1劑,連服7天,尿路癥狀得到控制,腰脹痛消失,精神食欲好轉,改服2方,每日1劑,連服7天諸癥消失。血尿常規均正常,服知柏地黃丸,補中益氣丸,調養善后,追蹤觀察1年未復發。
5 體會
本病屬中醫“淋證”范疇,其發病機理為濕熱蘊結下焦,膀胱氣化不利,屬本虛標實之證,脾腎虧虛為本,濕熱蘊結為標。故在急性發病階段,采用急則治其標的原則,給以清熱利濕,解毒消炎處方1,方中銀花、連翹清熱解毒,抗菌消炎;黃柏、蒲公英清熱除濕,清火散結;梔子、前仁清熱涼血,除濕通淋;瞿麥、甘草、木通清火通淋,濕熱清除。繼續服用處方2,方中黃芪、白術、炙甘草健脾益氣,提高機體抗病力;生地、白芍、當歸養血活血,滋陰益腎;黃柏、萆薜、續斷祛濕通淋,壯腰健腎。二方有機配合,達到標本同治,獲得滿意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