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消化性潰瘍;中醫藥療法;消潰湯
中圖分類號:R656.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10-0027-01
筆者根據中醫傳統理論及多年的臨床觀察,以清熱除濕,收斂生肌,健脾和胃治療為主,應用自擬消潰湯治療消化性潰瘍38例,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73例均來自2003年6月~2006年6月本院的門診病人。入選標準:(1)年齡為16~72歲;(2)入選前3天內電子胃鏡下證實有胃或十二指腸單個潰瘍;(3)潰瘍直徑大于2cm;(4)所有患者均在治療前向其說明目的、內容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征得受試者同意。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8例,男26例,女12例,平均年齡(45.1±5.5)歲;病程最長2年,最短20天;對照組35例,男22例,女13例,平均年齡(44.2±5.9)歲;病程最長2年,最短15天;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方面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 予消潰湯治療,藥物組成:三七15g,丹參15g,百合15g,白芍15g,烏賊骨15,黃芩12,白頭翁15g,知母15g,郁金15g,厚樸15g,谷芽15g,麥芽15g,黨參20g,白術15g,山藥15g,甘草6g,水煎口服,每天1劑,每日3次,療程3個月。
2.2 對照組 雷尼替丁0.15g,每日2次,療程3個月;氨芐青500mg,每日2次,膠體果膠鉍100mg,3餐前服用,睡前加服1次,療程2周。

3 觀察指標
臨床癥狀采用統一表格于治療前,療程結束后分別記錄胃痛、痞滿、暖氣、反酸、食少、嘈雜、口干苦、大便干結、大腹稀溏等臨床表現。按輕、中、重度分別記為1分、2分、3分。
4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4.1 療效標準 臨床治愈:癥狀消除,經胃鏡復查,潰瘍面完全愈合;有效:癥狀消除明顯,經胃鏡復查,潰瘍面愈合超過1/3;無效:癥狀消除不顯,經胃鏡復查,潰瘍面愈合不超過1/3。
4.2 治療結果
4.2.1 2組療效比較 治療組38例,臨床治愈32例(84.2%),有效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4.7%。對照組35例,臨床治愈31例(88.6%),有效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1%。2組臨床治愈率、總有效率有一定差異,但差異無顯著性(P>0.05)。
4.2.2 2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 見表1,治療組治療后各癥狀積分及總積分均顯著降低(P<0.05或P<0.01)。對照組治療除嘈雜、口干苦、大便干結,大便溏薄外其它各癥狀積分及總積分顯著降低(P<0.05或P<0.01)。
4.2.3 不良反應 治療組治療期間有2例服藥初期有輕度腹脹癥狀,繼續服藥后癥狀消失,無明顯副作用。對照組有1例大便秘結,1例皮疹,對癥處理后均緩解,無1例因不良反應而中斷治療。
5 討論
消化性潰瘍屬中醫學“胃脘痛”、“痞滿”等病證范疇,其病因病機是飲食不節,察賦不足,情志內傷與外邪內侵而致臟腑功能失調,病久氣滯血瘀,脈絡不通則是本病發生的病理根本。消潰湯針對以上病因病理,精心配制而成,方用三七為主藥,活血祛瘀,祛瘀生新,消腫止痛,輔以丹參、百合、白芍養血活血,增強化瘀消腫止痛之功,烏賊骨、黃芩、白頭翁、知母,收斂固澀,燥濕、斂瘡,清熱解毒,佐以郁金、厚樸、黨參、白術、山藥疏肝利膽,健脾和胃,調暢氣機,扶正祛邪,使以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全方合用,既消局部之瘀血,清局部之毒邪,又從整體上調整機體氣血及肝、膽、脾、胃等各臟腑的生理功能。能明顯改善局部粘膜的血液循環,從整體上調整各臟腑生理功能,達到治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