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不孕癥;中醫藥療法;療效
中圖分類號:R271.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10-0012-02
筆者自2001年1月以來對就診的不孕癥患者,采用婦科檢查,內分泌功能檢查,B超下輸卵管通液或檢測排卵等方法查明病因,結合中醫辨證施治38例,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38例均為本院2001年1月~2006年8月門診就診患者,原發不孕癥12例,不孕年限2~6年,繼發不孕26例,不孕年限2~8年,年齡在23~42歲之間;其中輸卵管不通或部分不暢占16例,一側輸卵管結核1例,輸卵管囊腫7例,經后無排卵4例,有卵不排5例,子宮內膜炎5例。
2 辨證分型治療
2.1 腎精虧虛(5例) 多見子宮偏小,內分泌功能差,癥見月經極少,經期正常,行經1~2天,血色淡,形體瘦弱,腰酸腿痛,多年未孕,脈虛細,舌質淡。治以補腎養肝,調補沖任,方用八珍湯去白術、茯苓加香附、紅花、覆甕子、淫羊藿、菟絲子,于每次月經后服3~7劑。
2.2 陰虛血少型(4例) 癥見經期正常,經量極少,色暗褐,形體瘦弱,伴口苦,煩熱或低熱,治以滋腎養陰,方用生地、白芍、地骨皮、玄參、麥冬、青蒿、枸杞、丹參、益母草。
2.3 陰虛血熱(5例) 癥見月經先期,甚或1個月2至,色黑紫有大血塊,經期煩熱,或有痛經,脈滑數,治以清熱養陰,滋潤填精,方用清經湯加車前子、瞿麥。
2.4 肝郁血虛,寒客胞宮(6例) 此類患者基礎體溫多為單相型,經后11天~16天B超檢測多無卵排出,癥見小腹冰冷或冷痛,面色白,舌淡,脈細緩,治以疏肝養血,溫經散寒,方用當歸、川芎、白芍、炒柴胡、枳殼、益母草,肉桂、木香、羌活、吳芋、荔枝核、小茴香等。經后加服五子衍宗丸。
2.5 肝郁氣滯,濕熱阻滯脈絡(18例) 多見于盆腔炎、附件炎,多有人流史或流產病史,B超下通液,多見于輸卵管不通或部分不暢者,癥見月經不調,月經量少或有血塊,經前及經期小腹疼痛,經前乳脹心煩易怒,精神憂郁,腰疫,平時白帶量多,粘稠有塊,治以清熱利濕,疏肝化瘀,方用瞿麥、匾蓄、木通、車前子、川楝子、臺烏、元胡、革蔛、赤白芍、銀花、紫花地丁、敗醬草、甲珠。此類病人初期治療按經前、經期、經后的不同時期采用不同的活血祛瘀法,經前攻多補少,意在利用經期將屆之時因勢利導;經期應促其行經通暢;經后則重在補調,促其氣血恢復,待患者臨床癥狀減輕,濕熱漸清,而后進一步調理氣血,逐用理氣活血之劑,方用當歸、川芎、白芍、木香、枳殼、制香附、益母草等。
以上各型每天服1劑,分3次服,半年為1療程。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有效:經治療1年半以內受孕者;無效:治療1年半仍未受孕者。
3.2 治療結果 有效34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89%。其中治療時間4個月以下者10例,4個月~6個月者13例,7個月~1年者6例,1年以上者3例,2例受孕后因外傷引起流產行人流術。
4 體會
中醫認為,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沖為血海,沖脈盛能夠榮養胞宮,則經血自調,故月經是婦女生育的生理基礎,月經調順,孕育乃成,不孕癥治療之要以調經為主,調經以調肝脾腎為主,因腎主藏精,為生殖之根,肝藏血,主疏泄,能調達人身氣機使人體氣血運行正常;“肝腎同源”精血相互滋生轉化;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統血使血液能在脈道內運行而不外溢,對于血虛,寒客胞宮型,只有腎陽足,脾陽健,寒濕去,子宮暖,任脈通,排卵正常,方能受孕。故選用益肝腎,補氣血之藥,使氣血得和,沖脈盛,胞脈得養故能攝精成孕。對肝失調達,濕熱阻滯脈絡者,證屬輸卵管不通或不暢,通過中醫辨證施治后,能夠受孕,說明輸卵管已通,成熟卵能通過輸卵管到達子宮,在治療上,清熱利濕,兼顧調理月經,調氣血止痛,排卵期重點在于補腎氣,填精血,調沖任,使熱清濕除,諸證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