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乳腺小葉增生??;三橘乳癖散;療效
中圖分類號:R271.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10-0023-02
乳腺小葉增生病,系祖國醫學之“乳癖”范疇,臨床以乳房腫塊,有輕重不等疼痛為特點。2001年以來,筆者自擬三橘乳癖散,治療本病36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臨床癥狀 本組病例均為一側或雙側乳房有一個或多個大小不等的腫塊,形如梅核或條索狀,多在0.5~5cm之間,表面光華,邊緣清楚,質硬有彈性,與皮膚不粘連推之可移動。膚色如常,生長緩慢,腫塊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但與其大小無明顯關系,疼痛性質多表現為脹痛,少數病人有刺痛感,但可以忍受。多數患者在月經來潮前與情緒波動和勞累時,疼痛加重。
1.2 一般資料 34例中,均系已婚婦女,年齡最大48歲,最小24歲,其中45歲以上7例,24~45歲29例;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7年,1~5年25例。
2 治療方法
采用自擬三橘乳癖散治療。基本方:橘葉24g,橘核12g,橘絡15g,柴胡10g,丹參15g,三棱10g,仙靈脾10g,天門冬15g,白芥子10g,土貝母15g。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月經期停服。10天為1療程,一般為2~5個療程。加減:胸悶,脅痛,善嘆息,腫塊有刺痛者加玄胡、郁金、川楝子;煩躁易怒,口苦,苔黃,脈弦滑或弦數者加梔子、黃芩;腫塊或大或小疼痛伴隨行經前后而增減者加赤芍;乳房有熱象者加蒲公英、連翹;沖任失調偏于腎陽虛而見精神萎靡,面色少華,腰酸痛,白帶多,舌淡苔白潤,脈弱者加鹿角霜、仙茅;偏于腎陰虛而見面紅,口咽干燥,煩躁少寐,月經量少,色殷,舌紅苔少,脈弦細而數者加生地、白芍、龜板;脾虛而見神疲,乏力,納少,便溏者加黨參、黃芩、白術、茯苓。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治愈:腫塊與疼痛及伴隨癥狀消失者為治愈;好轉:腫塊數目大小減少1/2以上,疼痛明顯減輕者;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變化者。
3.2 治療結果 治愈27例,好轉8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4%。
4 典型病例
易某,女,38歲,已婚,于2001年6月5日初診。自述雙側乳房有硬結2年余,平時無疼痛,未予注意,近因家事不順,精神憂郁,感胸悶,脅痛,喜嘆息,雙側乳房脹痛。5天前曾在某醫院做組織病理切片檢查,確診為乳腺小葉增生。檢查:雙側乳房上方各有一腫塊,等大,約3cm×5cm,質硬不堅,表面光滑,無粘連,可移動,膚色不變,用手觸及,疼痛加重,3個月來,月經期延后,量少色黯,少腹脹痛,納差,舌質暗紅,苔薄白而膩,脈弦澀,辨證為肝氣郁結,氣滯痰凝,經脈瘀阻。基本方加玄胡10g,郁金10g,赤芍10g。水煎服9劑后,乳房腫塊縮小1/2,疼痛明顯減輕。服藥30余天,其間服藥酌情略作加減,藥后乳塊及疼痛完全消失,月經期正常,諸癥悉除,隨訪至今未見復發。
5 體會
本病的發生,其病因與精神因素有關,一般多為內傷七情,由郁怒傷肝,憂思傷脾,使志不得發,思不得遂,肝氣郁結,氣滯痰凝,氣、痰、郁三者相因,郁阻乳絡而成。治宜疏肝理氣、活血、解郁、化痰、散結之法,方中橘葉、橘核、橘絡疏肝理氣通絡,三味同用,以苦泄之,以辛散之,以甘潤之,藥專力宏;柴胡直入肝經助“三橘”加強疏肝理氣透絡之力;丹參可協同柴胡直達病所化痰散結;土貝母具有散解毒、消乳腫、痰核、瘰疬、腫毒的功效;佐以仙靈脾,天門冬祛風除痰,引藥上行;氣郁痰凝日久,絡脈瘀滯,乳房疼痛佐以三棱、莪術、白芥子活血化瘀,利氣豁痰,通經止痛;諸藥合用,使壅者通,郁者達,結者散,達到腫消痛止之目的。當前乳腺癌的發病有上升的趨勢,乳腺小葉增生可能是乳腺癌的早期表現,所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前期癥狀尤為重要。該病的治療,病程較長,故在治療時,必須藥物與心理治療相結合,耐心做心理輔導,使患者消除顧慮,保持心情舒暢和樂觀向上的心理狀態,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