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消化性潰瘍;中西醫結合療法;潰瘍湯
中圖分類號:R656.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10-0016-01
筆者自2004年~2006年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消化性潰瘍70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觀察病例70例,男51例,女19例;年齡20~68歲;病程3~16年。均符合《消化科專病中醫臨床診治》中的診斷標準。
2 治療方法
2.1 中醫治療 自擬潰瘍湯治療。藥物組成:黨參15g,黃芪15g,白術10g,蒲公英30g,柴胡10g,白及20g,烏賊骨30g,田七粉8g(吞),黃連10g,甘草8g,枳實10g。每天1劑,頭煎與復煎液混合后分3次,飯前服。1個月為1療程。
2.2 西醫治療 澳美拉唑,每次20mg,每天2次;膠體次枸櫞酸鉍,每次120mg,每天4次,甲硝唑,每次400mg,每天3次,阿莫西林,每次1.0g,每天2次,均為口服,連用2周。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參照《消化科專病中醫臨床診治》中有關標準。痊愈: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胃鏡復查為潰瘍瘢痕期(S期),幽門螺桿菌(HP)(-);顯效:癥狀和體征有所改善,胃鏡復查為潰瘍愈合期(H期)HP(-);有效:癥狀略有所改善,胃鏡復查為潰瘍愈合期(H期)HP(±);無效:治療后癥狀無改善。
3.2 治療結果 痊愈45例,顯效13例,有效1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7%。
4 病案舉例
李某,男,36歲,于2004年8月11日初診。胃脘隱痛,反復發作5年,加重4個月。診見:胃脘隱痛,饑餓時痛甚,痛時伴吐酸、曖氣,納差,大便溏薄,舌質淡紅邊有齒印,苔白,脈沉細弱。體查:上腹部偏右壓痛明顯。胃鏡檢查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活動期(A)期,HP(+)。中醫診斷:胃脘痛。治以益氣健脾,和胃止痛,方用自擬潰瘍湯加減。處方:黨參15g,黃芪15g,蒲公英30g,白及20g,烏賊骨30g,田七粉8g(吞),黃連10g,甘草8g,枳實10g,白術10g,每天1劑,頭煎與復煎混合后分3次,飯前服,連服1個月。同時口服澳美拉唑20mg,每天2次;膠體次枸櫞酸鉍120mg,每天4次;甲硝唑400mg,每天3次;阿莫西林1.0g,每天2次,連用2周。經上述治療后癥狀及體征消失。于9月27日復查胃鏡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瘢痕期(S期)HP(-)。以鞏固療效,以健脾益氣中藥為主,另加服雷尼替丁,每次1粒,睡前服,繼續治療半年,并囑其注意飲食調理。隨訪至今未見復發。
5 討論
消化性潰瘍屬中醫“胃脘痛”范疇。其病程長,反復發作,符合中醫“久病必虛”、“久病必郁”、“久病必瘀”之理論。消化性潰瘍為本虛標實之證,本虛為脾胃虛弱,標實為肝郁、氣滯、血瘀,治宜健脾疏肝理氣化瘀。自擬方中黨參、白術、黃芪健脾益氣,柴胡疏肝解郁,枳實理氣止痛,三七活血化瘀,白及、烏賊骨生肌收斂,抑酸止痛。諸藥合用,標本兼治,故獲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