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審計部門要圍繞構建和諧社會這個目標,既認真履行職責,依法審計,推進民主法制建設,維護公平正義,促進社會的和諧,又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在和諧的環境中開展審計,走和諧審計之路。從當前審計面臨的形勢和任務來看,構建和諧審計要處理好以下三個關系。
一、要處理好審計與被審計的關系,在單位部門之間形成雙贏互動的和諧審計氛圍
經過近年的建設和發展,審計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而審計僅局限于查處和揭露問題,并非國家審計的宗旨,需要向經濟服務方面轉變,這既是審計機關的職責所在,也是時代賦予審計的工作要求。以往在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中存在某種模糊認識,自覺不自覺地把審計與被審計的關系只片面地理解為檢查與接受檢查的關系,審計人員就是通過查賬發現問題,查出問題就對被審單位和相關人員進行處理、處罰。同時一些被審計單位對審計工作也存在一些片面的理解,認為審計就是查問題、找毛病,對審計工作不能積極的支持與配合。因而造成審計與被審計對象的關系不夠融洽、不夠和諧,甚至產生抵觸情緒。
建立和諧的審計與被審計關系,是促進社會和諧的一個方面和重要任務,也是構建和諧審計的重要內容。作為審計機關,要與時俱進,更新觀念,堅持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審計工作。一是要用建設性的理念開展審計工作。要認識到,審計查出問題后,處理、處罰只是一種手段,而通過審計工作促進被審計單位規范制度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才是審計的根本目的。審計人員不僅對查出的問題要做到定性準確,把握得當,而且要對審計中發現的問題及問題線索,善于從宏觀和全局的角度去考慮和把握,為被審計單位改善管理,增加效益提出可操作性、有價值的建議,真正實現國家審計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二是要從積極的角度開展審計。要從促進被審計單位發展的要求出發,審計過程中善于從積極的角度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特別是在與被審計單位交換意見時,盡可能詳細地通報審計中發現的問題,積極主動地與被審計單位進行溝通交流,充分聽取被審計單位的意見和建議,審計結論和意見力求做到既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又入情入理、合理合法。三是以定期聯系的辦法開展審計。審計機關要建立與被審計單位的定期聯系制度,對審計查出問題的整改情況進行跟蹤檢查,幫助被審單位完善制度、挽回損失、提高資金效益和改善外部環境等,真正發揮好“審、幫、促”作用,形成彼此互動、雙贏的格局。
二、要處理好審計發展與滿足政府和社會對審計要求的關系,在社會上樹立為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服務的職業形象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特別隨著中央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主義和諧社會的決定的戰略思考,審計面臨的任務是越來越重,它不僅僅要維護國家的財經秩序,揭露查處違法違規問題,更要考慮如何通過審計促進資金的使用效益問題,同時要通過審計和調查為深化改革,加強宏觀調控,為建設和諧社會提供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有為才有位。要圍繞政府和社會對審計的要求,緊扣促進社會和諧這個目標,突出重點,服務大局,發展自我。一是圍繞規范預算管理,深化預算執行審計。預算管理處于國家經濟社會管理的關鍵環節,其管理能力和水平,對整個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影響。通過不斷加強預算執行審計,規范預算管理,是《審計法》賦予審計工作的永恒主題。要以加強預算管理,規范財政資金分配和部門預算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為目標,進一步突出對部門預算編制、部門預算執行、部門決算、專項結余結轉資金、政府非稅收入以及財政專項資金的審計,確保預算的合理性和預算執行的嚴肅性。二是圍繞提高投資效益,強化投資項目審計。投資項目直接體現宏觀經濟政策的取向和重點。要有計劃、有重點地對公路改造、水利設施、學校建設、廉租房建設等基建項目進行審計,壓縮水分,節約支出,提高投資效益。三是圍繞維護群眾利益,完善專項資金審計。要根據政府的要求,有針對性地選擇“三農”教育、農村合作醫療、就業、社保、公積金、醫保等系統,進行專項審計或審計調查,注意檢查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的落實情況,嚴肅查處各種侵占群眾利益的行為。四是圍繞依法行政,拓展經濟責任審計。要從加強和完善領導干部監督機制的目標出發,結合實際,有條不紊地開展經濟責任審計。五是圍繞深化企業改革,加強國有企業審計。要以財務收支審計為基礎,以經濟責任為中心,與企業改革、改制相結合,著力開展企業負債損益審計,監督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三、要處理好審計業務與隊伍建設的關系,在審計內部營造和諧向上的工作環境
審計干部隊伍建設是開展審計業務、提高審計質量、促進審計發展的第一要素。特別是當前審計業務越來越繁重,政府和社會對審計工作越來越關注,審計系統內部對審計質量要求越來越高,這就更加需要處理好審計業務與隊伍建設的關系。具體要做到三個并舉。一是業務學習與實踐操作并舉。素質是立審之基、從審之本。要不斷強化“終身學習”的理念,從資金預算和工作安排上鼓勵和支持審計人員參加學習培訓,不斷提升審計人員的系統理論素養。同時,要理論聯系實際,把實踐鍛煉作為提高實際工作能力的“第一跑道”,邊學習、邊實踐,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二是管理與溝通并舉。規章制度規范、學習培訓提高、評先評優鼓勵、交流輪崗鍛煉,是加強干部管理和建設的必要手段,但只要是管理,通常管理者處于主動地位而被管理者處于被動地位,這種地位差異容易造成隔閡甚至逆反心理。對審計干部要做到管理與溝通并重,善于通過溝通來加強管理。要尊重人,樹立平等、民主的觀念,以民主協商、討論交流等方式解決問題;要理解人,換位思考,站在審計人員的立場上來想問題,從正面的、積極的角度去理解人的行為,少批評指責、多鼓勵理解,通過理解溝通,讓審計人員保持樂觀的心態,在審計事業中找到自己的使命感和歸屬感。三是給壓力與給動力并舉。審計工作相對其他工作一些工作比較枯燥,基本上與票據、憑證、賬簿打交道;比較辛苦,經常犧牲休息日和節假日加班加點;比較容易得罪人,審計不僅要發現問題,而且要處理問題:要求比較嚴格,外有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內有審計系統“八不準”等紀律制度的約束,因而審計人員承受的壓力比較大。充分調動審計人員的內在潛力,激勵審計人員高度工作熱情和工作成就感,是實現審計工作科學管理、和諧發展的內生機制。要在嚴格要求、嚴格管理、嚴格監督的同時,在政治待遇、評先評優、精神鼓勵、生活關心以及必要的物質獎勵和工作條件改善等方面,關心審計干部,支持審計工作,從而使廣大審計人員既成為建設和諧社會的推動者,又成為和諧社會成果的共享者。
(作者單位:贛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