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審計結果公告是審計機關“陽光”執法的一項制度,是推進依法治國、依法行政,充分發揮審計監督作用的重要手段。實行審計結果公告是審計工作發展的必然趨勢,它將有利于社會公眾及時了解審計結果,建立和完善政府監督機制,加強對審計機關和被審計單位雙方的社會監督,增強審計透明度,擴大審計影響力,對提高審計質量,促進審計事業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就審計結果公告工作面臨的問題及對策談幾點淺見。
一、審計機關進行審計結果公告面臨的問題
(一)審計結果公告受法制環境的制約。《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第十七條規定:地方各級審計機關在本級地方政府首長和上一級審計機關的領導下,對本級預算執行情況和其他財政收支情況進行審計監督,向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審計機關提出審計結果報告。由此看來,審計法已經作出了各級審計主體必須在本級地方政府首長的領導下工作的規定,如果按照署領導“以公告為原則,以不公告為例外”的要求,對預算審計結果向社會予以公告,必然會掀起審計風波,地方政府是不會支持的。因此,地方審計機關在具體審計工作實踐中,審計結果公告制度的“原則”和“例外”只能由政府來把握。例如:審計機關每年的大財政審計實質上就是對本級人民政府的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審計,接受它的領導,又要披露它的問題,這就難免會影響審計公告的公開、公正和透明。
(二)審計結果公告的法律法規有待進一步完善。審計結果公告作為一項制度在全國審計系統推行,尚需進一步完善與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規。目前審計署在審計結果公告方面尚處于試行階段,雖然審計法和實施條例都作出了規定,審計署在2001年8月1日與2002年3月19日分別頒布了《審計機關公布審計結果準則》和《審計結果公告試行辦法》,但在公告程序、公告內容、公告形式、公告范圍、公告權限、公告責任等諸多方面對地方審計機關來說不夠具體,操作性不強。根據地方審計機關的實際情況,離審計署提出的要求“至2007年力爭做到所有審計和專項審計調查項目的結果,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以及其他不宜對外披露的內容外,全部對社會公告”,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三)審計結果公告的輿論監督力量不強。審計結果公告實際上就是通過將審計結果公布于眾來達到輿論監督的目的。但是,伴隨著審計公告引發的審計風暴過后,往往有些問題得不到及時的解決。例如:審計署對國家體育總局等部委的審計,公告的問題拖到第二年都沒有得到整改,并且在第二年的公告中又出現了一些新問題,在連續的審計公告中,問題沒有得到及時的糾正和解決,有關責任人員也沒有受到應有的處理處罰,審計結果公告在這些部門和領導面前顯得蒼白無力。在地方審計機關,審計結果公告作為審計事業的新生事物,其作用如何發揮和規范值得我們研究和探討。
二、地方審計機關做好審計結果公告的對策
(一)在現有的審計管理體制下,積極創造良好的審計監督環境和氛圍。首先,要積極爭取地方人大和政府的支持及被審計單位的理解。其次,針對大多數被審計單位目前尚不能夠正確理解審計結果公告,認為審計公告是揭短,寧可接受處罰也不愿意審計機關向上級報告或對外公布審計結果的現狀,審計人員要積極加強與被審計單位的溝通和協調,通過溝通,使被公告單位能夠從正面意義去理解和支持。第三,要提高審計機關本身對這項工作的認識。審計結果公告對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審計人員不斷提高政治業務素質,增強法制意識,避免審計執法程序不規范、審計取證不充分、審計處理不當等質量問題的發生,防止引起法律糾紛,影響審計機關形象。
(二)科學選擇公告項目,積極穩妥地擴大審計結果公告的范圍。審計結果公告,是一個穩步推進的過程,要因地制宜,因事制宜,不能全面開發急于求成。在逐步推進審計結果公告制度的過程中,地方審計機關要積極探索,科學選擇審計結果公告項目,根據地方的實際情況確定公告的內容和范圍。具體來講,可以從以下幾點把握:一是要把好審計結果公告項目論證關。對計劃公告結果的項目,應廣泛征求社會各界及本級人民政府和上級審計機關的意見,要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可行性分析論證,盡可能地控制可能產生的消極效果和不穩定因素。二是要充分利用審計機關現有的人才資源和技術優勢,選擇審計人員較為熟悉的行業和相關資料掌握相對準確、充分的行業作為公告的目標。三是選擇其他地方已經公告過的有經驗可借鑒的行業或項目進行審計結果公告。四是公告地方人大、政府領導關心社會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偟膩碚f,在審計結果公告項目的選擇上,要有利于維護社會的穩定,有利于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有利于糾正問題,促進管理。對審計證據不足、依據和標準不明、超出審計職責和范圍以及本級人民政府和上級審計機關暫時不要求公開的審計事項,不宜公告,謹防因公告不適帶來的后果。
(三)提高審計質量,規避審計結果公告帶來的審計風險。李金華審計長就實施審計結果公告制度答記者問時強調,審計公告是一把“雙刃劍”,它不但將被審計單位的情況公布于眾,而且將審計機關自身的工作質量也公布于社會。這就是說審計公告在披露被審計對象問題的時候,同時也將審計機關自身的執法行為是否到位、是否客觀公正暴露于社會公眾的監督之下,如果審計機關自身不硬,審計結果質量不高,審計公告難免會給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帶來更大的風險。為此,地方審計機關在應對“公開是原則,不公開是例外”的公告要求時,必須把審計質量放在第一位,建立和完善審計結果公告質量控制體系,包括建立健全審計結果公告質量標準,審計結果公告質量責任檢查和考評制度,定期收集、分析和反饋審計結果公告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找出存在的原因,及時采取對策,不斷提高審計結果公告工作的質量和水平,規避審計結果公告帶來的審計風險。
(四)嚴把公告審批關,正確行使審計結果公告權。審計結果公告是按照審計署《審計結果公告試行辦法》發布的規范性文書,必須嚴格履行審計結果公告的審計手續,正確行使審計結果公告權。地方審計機關進行審計結果公告應當符合下列審批程序:一是本級預算執行情況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結果的公告,必須經過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同意;二是向本級人民政府呈報的重要審計事項的審計結果需要公告的,應當在呈送的報告中向本級人民政府說明,本級人民政府在一定期限內無不同意見的才能公告;三是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的審計結果需要公告的,經當地黨政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工作聯席會議審議后,報本級人民政府主要領導批準后才能公告;四是審計公告所涉及的審計項目必須限定在審計管轄范圍之內,上級授權的審計項目的公告,必須報經授權機關的批準。其他一般審計事項的審計結果需要公告的,由地方審計機關征得本級人民政府主要領導同意后決定,審計機關內部各單位、派出審計機構不得發布審計結果公告。
(五)充分運用審計法賦予的審計結果公布權,加強與紀檢監察部門的協作。審計結果公告體現了審計監督與社會監督的有機結合,但在實際公告過程中,某些被審計單位對審計揭露的問題和提出的整改建議采取陽奉陰違的態度,遲遲不能整改到位,使審計效果不能得到充分體現。針對這種情況,筆者認為應加強與紀檢監察部門的協作與配合,一方面,對超越審計機關權限,不能處理的審計事項和個人,積極利用審計手段向紀檢監察機關提供詳實的審計資料和審計線索移交案件;另一方面,要揚長避短,在審計實踐中發現的問題可請紀檢監察部門一并參與審定,既可以增強審計結果公告的權威性,又能有效解決公告的輿論監督力量薄弱的問題。
(作者單位:碭山縣審計局)